应届毕业生“下基层”,怎样找到用武之地——
又到“就业季”。
7月11日,记者在成都市金堂县见到了一批即将到农村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这52名大学生已陆续被分配到该县21个乡镇。
金堂的现场不是特例,目前大学生选择工作并不局限于城市。根据上月底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披露的《2013年成都市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专题调查报告》显示,今年大学生就业的一大主题是“下基层”,调查显示,超过52%的毕业生能够接受去农村基层工作。
从以前不愿意下乡到超过一半的人愿意下去,如此巨大转变带来的是一系列疑问:应届毕业生该怎样在基层找到用武之地?而基层又该怎样留住他们?
□甘欣鑫 本报记者 颜婧 文/图
【调查】
经历:上班第二天上抗洪一线
感受:学会吃苦收获更多
“到基层来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个子不高、身材壮硕的田学海“上岗”第二天,就因上游城市连续暴雨引发的洪水,让西南科技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的他,上了盘“一线”。
“跟着乡镇干部挨家挨户地通知、转移……”7月9日清晨6时,德阳、绵阳、都江堰等地暴雨倾盆,睡梦中的田学海接到电话:“暴雨红色预警,快到政府大院集合救灾。”上班第二天就这样“刺激”,他兴冲冲地集合,开始投入到转移低洼地段群众的工作中。
“这才晓得和老百姓做解释工作有多难!”因为金堂未下雨,群众不以为然,对田学海这个“生面孔”更是“爱理不理”。但早上8点刚过,上游的洪水开始往金堂涌,漫过北河三桥,往农田、民房灌去。撤离和劝说的过程让田学海“几乎崩溃”:“一遍遍地喊大家撤离,刚劝服送走一批,回头看又有村民划着船回家抢救财物家具。”那一天,他已忘记了和同事们肩扛手抬帮助了多少百姓安全转移,忙到晚上8点。
“回到宿舍时,皮都泡软了,吃晚饭都没力气。”但这一天让田学海“一夜长大”:“到基层,当个打得粗的男子汉。”他相信,这样的经历会让他比同龄人成熟更快,收获更多。
经历:曾参与乡镇规划
感受:必须去基层找答案
来自山西的赵陈晨是个满怀抱负的应届硕士,学自然地理城镇规划专业的她,研二时已有小成就:在成都一家中外合资公司兼职,帮双流、彭山等地做过多个新农村和旅游规划项目,“收入还不错”。但在参与其中一个乡镇场镇规划时,她却深感“脱离实际”,然后开始反思:成都的乡镇究竟是什么样?需要什么?这些是教材中找不到的,“必须去基层、去真正的农村找答案。”
赵陈晨对金堂不陌生,认为它节会多,知名度响,“希望能发挥所长,让所在的乡镇变得更加美丽。”
不过,才工作两天,听不懂四川话让她开始吃起苦头:“9号暴雨那天,我留守值班,有村民打电话问:××路安全没有?我听成‘××路淹过没有\’。”吓一跳,还以为洪水来了,她赶紧汇报,最后才发现是个“乌龙”。而村民听她说话,也会不耐烦地说,“请不要说普通话,说四川话!”这个山西妹子很倔:“我下乡的第一课就是先学会说话!”
【建议】
吃透政策并和老百姓交朋友
作为在金堂服务了四年多的“老人”,扎根该县基层的大学生“村支书”郑劲为这批应届毕业生现身说法。
“要想迅速展开工作,就要接地气,要和老百姓交朋友……”开场白清晰而直接。要知道,这位已就任栖贤乡尖山村村支部书记的妹子,已带领村民们通了水、修了路,如今,村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4000余元,达到7000余元,继续奔向致富路。
“为什么老一辈的村干部干工作容易得多?因为他们对每户人的喜好,他们之间的关系、纠纷一清二楚,所以你首先要去接触每家人,这样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才好做。”郑劲的另一个经验是,凡事自己先吃透再讲解,尤其是针对农村的各类政策:“这样,无论是民政扶贫还是计划生育政策,无论是党员发展还是城乡建设,我可以把每个村民的疑惑都解答得清清楚楚。”
“越干越有劲。”这是郑劲的感受。当然她也曾满腹委屈,去年该村对困难户土坯房进行改造,有个村民不明白政策,天天找村委会,“这种时候,一定要听他说完甚至骂完,等他发泄完了再耐心解释。”
新闻推荐
成都农业这半年——□本报记者张彧希10个十万亩粮经产业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建设、14.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家庭农场发展到833家……梳理成都农业半年发展“大事件”,一条思路贯穿其中:如...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