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潜力、补足短板——
□本报记者 刘云云 文/图
地处丘区的中江,历来是产粮大县、劳务大县、农业大县。尽管在5年之前,该县二产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一产,但中江人普遍认为,中江工业才初具发展格局。
6月18日,中江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中江经济开发区召集44家企业开会,目的只有一个:督促企业在建项目尽早投产见效。这是一个信号——中江要形成自身的工业版图,节奏慢不得。
一个农业县要在工业发展上加速跑,中江底气在哪里?
一园多区:目标定位明确
从中江县城驾车出发,驶上成德南高速公路,二十分钟就到达兴隆·辑庆工业园区。兴隆和辑庆是中江的两个镇,均与成都的金堂县毗邻,在这里拓展工业园区,成为中江的不二之选。
在建的厂房钢架、忙碌的大型挖掘机、林立的企业标识牌……“这里将是未来中江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中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一位工作人员语气中透着自豪。这个兴建中的工业园区近期规划30平方公里,远期将达到40.3平方公里。
现在的“主战场”是经济开发区的县城部分,不到6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域,已经远远容纳不下招商引资过来的企业。
一园多区,是中江目前工业的承载形态。经过发展多年,中江已经形成了食品医药和机械电子两大主导产业,产业已聚集成相当的规模。而兴隆·辑庆工业园区则主要引进家具、电线电缆、材料、食品等行业,下一步还将发展机械、新材料等产业。
中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胡明森认为,开发两年来,兴隆·辑庆工业园区的骨干框架已形成。去年,中江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162.9亿元,今年随着一批项目的竣工投资,目标是200亿元。
后发优势:吸引力飙升
四川江中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潘亮还记得,2年前企业刚来兴隆·辑庆工业园时,周围还是一片空旷。现在水路电网都已经建好,但他觉得,改变的还不光是基础条件。“一开始这边的办事效率确实与成都有差距,”潘亮毫不讳言,“但现在我们感到中江的观念更新越来越快,一站式的政务服务也做得很到位。”由于企业发展顺利,成都总公司负责人甚至专程带着配套企业来考察投资环境。
成德南高速的开通,让中江进入更多投资人的视野。而现在,中金(中江—金堂)快速通道正在建设,规划中的成都第三绕城高速也将在中江设4个出口,“我们到成都40多公里,到青白江的物流港也仅20多公里,”胡明森认为,区位优势越来越成为中江的“后发优势”之一。
另外一个优势是人力资源。中江人口143万,外出务工40多万,还有近100万劳动力。已经在中江落户7年、年销售收入已达到4亿元的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仕辉认为,中江的人力并不是廉价,而是“丰富”。
此外,胡明森还透露了一个很多地方现在并不具备的条件,“中江可能是全省土地指标最充裕的一个县。”
认清形势:争当转移“目的地”
2006年,宏发电声从深圳“迁居”中江,被中江人看作是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标志性事件。
追随着宏发电声的脚步,为其配套的厦门锐腾工贸有限公司也来到中江。现在中江本地为宏发电声配套的企业已有五六家。这些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不断成长,配套范围已拓展到成都的相关企业,形成一条高科技产业链。
但中江的目标不止于此。“工业发展是个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在胡明森看来,工业发展主要是根据本身的基础和条件,“我们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调整方向是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对环境没有污染。”
县城园区在加快现有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引进了涉及塑料冲压机、大型发电设备外壳制造等企业,并准备打造一个食品工业园。
而新兴战场——兴隆·辑庆园区,则将目标瞄准了近在咫尺的成都,准备借成都产业调迁之势争取机会,积极引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我经常接到金堂朋友的电话,问能不能接收他们转移过来的企业,”胡明森笑着说,“我说热烈欢迎,但一定要符合我们的产业定位。”
在胡明森和很多中江人的眼中,金堂从过去的印染、鞋服等产业成功转型到如今的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是我们学习、追赶和合作的朋友。”
新闻推荐
成都市改变过去“撒花椒面”扶持方式,投入2.04亿元建设10个10万亩粮经产业高产高效示范基地——7月12日,一场项目评审会在成都市农委召开,来自全市11个区(市)县的农发局局长带着厚厚的项目资料上台比...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