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大而广”的规模效应,创新思路走“小而精”的特色路线——
□本报记者 颜婧
5月22日,成都市统计局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位于三圈层的金堂,以农民人均纯收入13.6%的增速,位居该市三圈层首位。
金堂农民的收入凭什么增长这么快?
金堂县转龙镇,在金堂县中属基础设施薄弱、经济落后的小镇——地理条件不适合搞规模化农业种植,离县城足足60公里远。但该镇硬是在一季度放了颗 “卫星”——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2%,超过成都和金堂的同类增速。
这一切,镇长林文杰直言,得益于转龙镇今年初集中推行的以“小牲畜”、“小作坊”、“小商店”为主的“三小经济”增收模式。
剖析转龙镇的“三小经济”,或许能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
小牲畜 成为“一镇一品”
“先系统地增加一下防疫工作,再请专家出具下半年的补栏计划……”5月23日一早,彭超就忙得连轴转。
这位差两岁就是“90后”的小老板,一边娴熟地给工人交代工作,一边麻利地和着饲料。
前年中专毕业后,彭超拒绝前往深圳和父母一起打工:“我能吃苦,但不愿被使唤,更适合回家找事做。”去年,他打听到镇里准备打造“小牲畜”经济,“很有趣,跑去镇上一问,就选了养小香猪。”
一开始,他对养殖一无所知,镇政府工作人员便引荐他去一家引进的龙头企业参加免费培训。“学的内容很丰富,包括猪舍搭建、品种鉴别、防疫措施等。”学成后,彭超借了父母几万元,买了20多只香猪,在自家搭起猪舍。去年底,他已净赚两万元,今年扩大规模后已拥有百余头香猪,“挣四万元是没问题的。”彭超很有信心。
彭超的致富之旅在转龙不是个案。
转龙镇属丘陵地势,土地并不连片,在这里,没有办法像其他地方走规模化农业种植之路。
“不过,我们也是‘一镇一品\’。”林文杰告诉记者,这个“品”就是指的政府引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在自家院落、土地里发展“小牲畜”养殖。“销路不愁,政府搭台把小牲畜销往成都、德阳、重庆等地。”
据悉,该镇的鸡、兔、香猪养殖户目前共约1600户,“截至4月,全镇养兔的农户共增收15万元;养香猪增收20万元;养鸡的增收了近400万元。”
小作坊 一月挣4万元
“小牲畜”养殖把会动脑子的中青年人群带动了起来,有传统技术、但缺乏体力的老年人则瞄上了“小作坊”。“我制作的手工蚕丝被,最远卖到了新加坡、日本……”在一个不起眼的农家里,记者被主人王代洪的国际化销路吓了一跳。
副镇长刘萍告诉记者,蚕丝产业在当地挺有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转龙有‘四川蚕桑第一镇\’的美誉。”但时移世易,“前几年劳动力疏散,养蚕的人都很难找到几个。”像王代洪这种从事传统蚕丝加工20多年的农民,一下成了镇里的贫困户。
但随着蚕丝被的走红,转龙镇决定带动有基础的村民重拾本行。有技术的王代洪积极响应,在家腾出100平方米的房间当“厂房”,从桑树种植、养蚕,到加工,他家8口人全部参与,形成了完整的“流水线”。由于桑叶采摘及加工有季节性,所以全家只需投入地干一个月,“这个月忙完后,我休息,他们继续去打工。”就这样,去年王代洪忙活一个月制作、翻新近800床蚕丝被,加上原材料销售,足足挣了4万元。
除了发展蚕丝产业外,当地的“小作坊”还包括榨油坊、打米行等,既帮助农户自产自销,又保障了周边群众的生活需要,刘萍说,“每户每年增收三四万元不在话下。”
小商店 激活边镇商贸
转龙镇距离县城60公里,地处偏远。但转龙也有个优势——离德阳中江很近。
因为与中江毗邻,紧靠四通八达的交通沿线,镇上鼓励居住在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农户发展“小商店”。
“我现在每个月的收入有1500多元,但下半年扩大规模后,收入肯定能翻番。”常年在成都打工的陈新春,在转龙的场镇入口处经营起了一家“春春超市”。据悉,场镇入口被当地人习惯地称为“垭口”,意为当地人“赶场”必经的一个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好,陈新春的生意很兴旺。“‘边境\’贸易已小成气候,收获一点儿不‘小\’。”
如今,“小商店”已成为让周边群众习惯性聚集到此“赶场”的重要吸引力。为了帮助村民找到合适的“小商店”,除了在垭口、交通沿线牵头落实门面外,当地还在村委办公室旁、村活动中心外找位置,并协调帮助村民办理相关证件、执照。目前,放心商店、农资商店、便民店等多种“小商店”成为偏僻小镇的服务业代表,“小商店已有98户,每户年均增收上万元。”
新闻推荐
位于成都经济半小时圈内的金堂县最近颇为抢眼——5月24日,在川参加“港澳企业四川行”的中国港中旅集团专程去考察其拟投资建设的温泉度假区项目;6月2日,该县官仓镇白马湖激烈上演的2013年中国龙舟...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