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财富全球论坛选址成都,绝不是偶然。在中国西部城市化进程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成都统筹城乡先行者的身份,格外耀眼——
网络搜索“成都统筹城乡”关键字,跳出的结果多达231万条,“成都经验”、“改革样本”是多数媒体报道中常用的字眼,其中一条的标题醒目——“成都统筹城乡经验是中国的财富”。
“财富之城”成都,同时也是统筹城乡改革的全国性样本。10年改革,成都已走到关键点。未来,这项改革将向深水区迈进,这更加考验成都的勇气和智慧。
3月底,成都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农民新居3号点、6号点全面完工,这是成都市首批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与此同时,村里靠河的17亩集体建设用地将被“用活”,计划今后与将引入的企业合股发展产业。
一个村的微观新动向,映射出成都的宏观新思路:“三大改革”引人注目,即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三项核心制度改革。
“和前一个阶段相比,从方式上看,或许将更加润物无声;从方向上看,将会进一步在经济、社会、体制等全方位进行深入。”成都市决策层在谈及统筹城乡改革时如是说。
□本报记者 张彧希 刘莉 文/图
思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要加速
近日,成都市公布《2013-2017年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方案》,成为未来五年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的“路线图”。
《方案》将“四化同步”的理念和思路纳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综合考虑,立足于“全域成都”发展,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结合起来,城乡界限、行政区划界限将被进一步打破。
金堂县,竹篙镇。双向6车道的柏油马路,连接起金堂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一期的100亩起步区工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在坡地上建起。厂房的土地,是红关村集体建设用地,“房东”,则是该村村民。
这一举措,将曾经的“中国打工第一镇”推向改革前沿。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的思考和实践在深化: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为根本取向,着力打开阻碍要素流动的制度“闸门”。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这是国家战略为成都改革指明的方向,也成为统筹城乡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所在。打开制度“闸门”,成都的目光触及核心: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为何是“三大改革”?目前,成都已初步形成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路径: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目标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但流动的自由程度并不高。
深化改革,成都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深化农民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土地股份合作、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等实践,同时还要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村产权纠纷调处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完善保障这一制度体系运转的“支撑体系”。
细节:“产村一体”彰显改革力量
3月22日,国务院参事室3位参事来到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就新农村建设模式展开调研,话题聚焦“百姓利益保障、村民增收出路、后续产业发展”。
从表面上看,青瓦粉墙、绿树环抱的青杠树村,与过去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并没有太多不同。但仔细探究,村民的小“别墅”内每一个房间都有一个卫生间,“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村民以后发展家庭旅舍,‘一室一卫\’的布局,不用再装修就可以投入营业。”三道堰镇党委副书记赵东说。
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让青杠树村“产村一体”模式找到蹊径。
探索不止于此。农民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撬动要素流动,青杠树村的着眼点在于“自由”二字。
拿上宅基地本本,村民们到县国土局“小本换大本”,再以宅基地作为抵押,向成都农商银行融资建新房。“整理出的305亩集体建设用地,村民们决定自行招商引资,发展产业。”赵东说,依托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青杠树村已经引进4家公司,到村里发展乡村酒店、文化创意产业、会所等。
而村里最好的17亩地被留了下来,大伙儿合计着,由村上出地,引入公司出钱,共同发展产业。届时,村民还可年年参与分红。
消除体制机制障碍,青杠树村的样本价值在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事实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更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正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
未来五年,成都将全面建立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彻底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基本权利和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有意愿、有能力到城镇就业、居住的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同时,全面提升全民社保质量,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每年分别新增参保1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0%、98%以上。
新路:从重视农村到城乡并重
2013年3月,《2013年北城改造专项目标》下发至成都市金牛区、成华区、新都区、郫县以及市级相关部门,标志着新一轮攻坚战的打响,也意味着“北改”这一成都最大规模民生工程,将继续“试验”到底。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正在从重视农村到城乡并重转变。
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方法,关注并破解城市二元结构的迷局,这是成都的新使命。
先从数据看起:2012年,成都“北改”完成投资512亿元,启动重点项目112个,完成重大基础设施36个,其中完成道路整治15.98公里,新建道路18.5公里。
“北改”提出要“一年出形象”,路径的选择是以大兴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朴实打法,无疑是一种深刻的自省:一个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部分主城区,却背负着交通拥堵、治安复杂、面貌脏乱差的名声,不仅与其所追求的国际化大都市形成强烈反差,也折射出城市二元结构分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缺失。
回头看,成都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目标正是填平城乡居民之间收入水平、公共服务享有水平的鸿沟;以此观之,“北改”的目标与之无异,只不过战场从农村移到了城市。
这场攻坚战的推进速度出乎意料。以最令城市管理者头痛的棚户区改造为例,仅2012年就全面启动了23个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31.66亿元。
抛弃“代民做主”的思路,让群众自主决策事关自身利益的事宜,这一套思路与办法,和产权制度改革中成都的农村基层民主治理探索何其相似。制度的创新,书写的是透明公正的程序正义,扫除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盘根错节。
1月,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北改”将以大调迁、大改造、大建设为标志纵深推进,计划完成投资550亿元……在2012年的成果基础上,今年的“北改”,直击城市二元结构的色彩将更浓重。
新闻推荐
瞄准“国内规模最大”本报讯(记者张彧希)记者5月30日从成都市农委获悉,今年,该市将对龙泉山脉区域的青白江区、金堂县、龙泉驿区、双流县四地的伏季水果基地进行整体连片打造,通过加强品种更新换代等...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