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成都调查(上)
编者按
省第十次党代会首次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总体战略部署,引领四川走科学发展之路,必将对四川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先行“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取得的有益经验和成果,能够为各地提供借鉴,带来启迪。今日起,本报将连续三天刊登“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成都调查”,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梁现瑞
启动“还权赋能”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破解“三农”难题
6月,双向10车道的红星路南延线正由北向南,朝着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靠近。这条路是天府新区的骨干交通工程之一,它将瓦窑村再次带上发展的前台。
2008年,瓦窑村在成都市率先开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份《瓦窑村一组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户主大会的决议》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文稿载入史册,而现实中的瓦窑早已今非昔比。
拿村民龚华贵来说,5年前,他是当地普通农民,全家三口住着破旧的瓦房,经营着4亩多土地,全家年纯收入不过两三千元。
再看眼下——住房,一套116平方米的新房;出行,一辆崭新的哈飞轿车;收入,自己带队做装修,妻子在华阳酒店上班,女儿在浙江工作,三人月入上万;环境,小区田园诗驿内,医院、学校、公园、运动场一应俱全……
瓦窑村村支书唐朝华告诉记者,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0528元,是2007年的两倍,80%的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
不止是瓦窑村。2011年,成都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895元,比2007年增长75%。农民富了,其中很多农民从土地上离开,成了市民,但是留给农业和农村的,并非一张凋敝的面孔。
2008年1月,成都市启动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指向统筹城乡改革的核心——农村财产权。截至2011年,全市累计发放各类产权证和股权证820多万本,确权颁证工作全面完成。
赋予农村产权应有的权能,为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土地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11年底,成都市耕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26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1.9%,全市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243个,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20家,其中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99个,同比增加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面为83.8%,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43个。
在农业从业人员每年以10万人的速度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的背景下,成都农业增加值不降反升。2011年,全市农业实现总产值547亿元,比上年增长3.8%。
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农业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现代化特征更加突出。不同地区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都江堰的猕猴桃、温江的花卉苗木、蒲江的特色茶叶、彭州的蔬菜、龙泉的枇杷桃子、金堂的橙子等等,一大批现代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四川,走向世界。
到2011年末,成都市已认证各类安全优质农产品985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181个。其中,都江堰猕猴桃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共培育出伊顿、金色阳光等10余家专业猕猴桃生产销售公司,年产值突破两亿元。
以鹤鸣村为例,全村2000余亩土地中半数实现规模化经营。此举具有双重效果:对于土地承租方而言,农业本身通过规模化,提高了效益;对于土地出租方的农民来说,不仅得到一笔不小的租金,还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瓦窑村的龚华贵也是一样。他家4亩土地流转后,每年能够得到5000元左右租金。与此对应,外地来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规模化经营,发展起万亩草莓产业,产品销往全国。
打破土地和资金的“天花板”,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骤然提速,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缩小
小城故事、今日田园、杜鹃城……行走在郫县安德镇,新楼盘名字不断跳入眼帘,这座成灌快铁沿线小镇,如今驻扎着8家房地产公司。
新楼盘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背后,城镇面积极速扩张。过去几年,安德城区面积从0.65平方公里扩展到4.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从5000余人飙升至4万多人,城镇化率从22.8%提高到65%,工业增加值从几千万元提高至50多亿元,这个农业小镇一跃成为成都平原上的明星小镇。
和安德镇一样,位于成都东北边的金堂县淮口镇,几年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集市,城镇面积只有1.9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两万。变化发生在近5年:截至去年底,城镇面积突破1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万,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亿元,比2006年增长9.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8.2亿元,增长4.5倍。
一东一西两个小镇的变迁,浓缩着成都近年来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随着统筹城乡的深入实施,长期困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问题迎刃而解,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骤然提速——
截至2011年底,成都城镇化率达67%,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强,比2006年提高5.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
与此对应,去年成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185.3亿元,增长22.3%。其中,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医药工业、食品饮料及烟草业、机械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建材冶金工业等六大重点行业完成增加值1614.8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3.9%。
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成都市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定位和工业集群发展规律,改变原来“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模式,走出了一条优化工业布局之路,将全市分散的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引导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积极构建中心城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郊区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远郊区主要发展加工工业和特色产业的工业经济新格局,促进优势互补、梯度布局、错位发展。其中,金堂节能环保产业、新津新材料产业、青白江高端制造业和现代物流、龙泉驿的汽车产业都已初具规模。
位于龙泉驿区的成都经开区,主业被定为汽车产业。经过几年发展,吸引了大众、丰田等世界知名品牌进驻,还引来了180余家汽车配套项目相继入驻园区,初步形成年产125万辆整车生产平台。全产业链的形成,有效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有利于企业共享产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
在双流,经过短短几年发展,当地新能源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跨越式发展,主营业务收入从2008年的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00多亿元,集聚了汉能光伏、天威新能源、旭双太阳能、中光电阿波罗、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成都佳电等一大批太阳能、核能、风能重点企业,成长为国内目前技术线路最齐、研发平台最高、产业链条最长、发展潜力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预计到2017年,全县新能源产业将实现产值1500亿元以上,形成产值超千亿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极大地带动了一三产业发展。以安德镇为例,随着园区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周边8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应运而生,仅此一项就转移劳动力2400多人,实现产值5.5亿元。
园区建成4万平方米川菜美食文化体验休闲特色街区,大力发展集食品生产、展示、体验为一体的特色工业旅游产业,目前园区已通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验收。在“两化”互动的同时,实现了“三化”联动。
在此背景下,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2011年,成都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的2.54∶1缩小到2.42∶1。成都逆势做出一道可贵的减法。
新闻推荐
投资近2000万元营造温馨家园本报讯(廖田记者陈君)记者7月19日从广安市广安区民政局获悉,为推进广安区敬老院标准化建设进程,提升敬老院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该区将按照省级达标敬老院建设标准,于年内...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