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200货运无人机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西南基地生产车间
京东方AMOLED柔性显示屏
天府国际生物城孵化园
中车成都生产车间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40年,成都工业实现了向开放型、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探索出了一条内陆城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展阅改革开放40年来成都工业发展的画卷,由筚路蓝缕、攻坚克难、创新奋斗到手握未来,其间亮点纷呈,于演变与渐进中展现出鲜明的成都特色,为全国产业发展探索谱写了成都样本。
风起云天,潮涌东方。随着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肩负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成都,正全力奔行在新的建设发展轨道上。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工业把握产业发展新动向,以更具针对性的举措,让成都工业焕发新活力,产业功能区建设与产业生态圈打造成为其中核心与牵引。受益于“优布局、调结构、促转型”,成都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健康产业等五大先进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成长为极具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成都“智造”识变应变,加速迈向价值链高端,生产“大国重器”的“国家队”中渐次出现成都制造的身影,越来越多的成都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一曲起承转合、华彩绽放的城市发展新乐章已然奏响。
光辉历程见证伟大飞跃,雄心壮志踏上崭新征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胜利召开,全面回顾了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为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都工业将瞄准新的着力方向和突破路径,勇立潮头、奋勇搏击,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书写成都工业新的答卷。
聚焦三大变革
高质量建设产业功能区
迈步成都东郊记忆,仿佛听到红砖厂房里传出的机器轰鸣,专建的货运铁路在厂区交叉纵横,载满货物的解放大卡车在锦江边忙碌穿梭…… 本世纪初,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东郊老厂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化身为如今的时尚高地,任市民参观追忆。
40年风雨如晦,40年改革探索。从剑指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目标,到确定“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布局,再到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成都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逐渐呈现。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随后,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创新性提出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圈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
诚然,产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需要推动城市功能、经济地理和产业生态高度契合,实现聚集力更强、动力更充沛、溢出效应更明显的城市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跨越龙泉山,实施“东进”,成都由“两山夹一城”的逼仄变为了“一山连两翼”的开阔,为永续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城市格局正迎来千年之变。作为“东进”的主战场,简阳锁定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瞄准6类500强知名企业集团招商引资、招大引强、招才引智。一年来,“东进”区域可谓一天一个样,重点产业化项目正从“施工图”变成“实物量”。
聚焦重塑产业经济地理,统筹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市经信委根据各先进制造业产业功能区比较优势和城市功能定位,分别确定主导产业和细分领域,指导先进制造业产业功能区高质量编制产业链全景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产业生态圈路径图“两图一表”,大力实施产业功能区功能配套提升攻坚,满足人力资源全生命周期需求和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需要。
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和产业功能区的建设,为成都工业开启了一段全新旅程。聚焦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生态宜居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功能区;高标准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强对全市先进制造业产业功能区的主导产业及重点发展领域研究;形成《成都市先进制造业产业布局规划方案》,进一步优化全市产业布局;督促指导全市先进制造业产业功能区完成重点产业产业链全景图、重点企业及配套企业招商名录表、重点产业生态圈发展路径图绘制……
可以说,产业功能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探索,是形成城市比较竞争优势的制度创新。因地制宜,推动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地理集聚高度契合,产业布局亦基于此进行重构,以此推动产业差异化布局和集群化发展,增强产业集聚力、辐射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能级实现新跃升
40年来,产业结构变迁的经验,以及国际代表性经济体产业结构演变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未来方向和现实路径。
从四大支柱产业到十大重点产业集群,再到五大支柱产业,通过加快工业结构的应时应势调整,成都不断丰富产业层次,紧密契合市场的同时,以前瞻性进行战略布局,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挖掘出成都工业的自身禀赋与优势,与其他城市形成错位竞争,从而增加城市经济活跃度,夯实城市综合实力。
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5+5+1”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其中,第一个“5”就是指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提出到2020年,将建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培育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万亿级产业,壮大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千亿级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先进制造业整体能力持续提升,新型显示、信息安全等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高端制造业的崛起,是自主创新结出的硕果。正是靠着创新,推动了“成都制造”转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打响了“成都造”的品牌。去年10月26日,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正式量产,是我国首条全柔性AMOLED生产线,也是全球第二条已量产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开启了中国柔性显示的新纪元;今年1月28日,总投资280亿元的成都中电熊猫8.6代液晶面板线成功点亮,是国内首条完全自主化建设和运营的金属氧化物液晶面板生产线。
类似具有产业“风向标”意义的项目,在成都还有紫光集成电路、中车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药明康德生命健康产业园等项目……一系列重大项目向成都聚集,增强了成都工业发展后劲。
而成都作为全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承载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改革经验和做法,也在全国推广。在全国首批3条军民融合发展经验中,成都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2条经验向全国推广。积极承接军工企业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认证“两证”联合审查试点,累计认定军民融合企业581家、公共服务平台45家。截至目前,全市军民融合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公司达15家。
优化营商环境
更大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
11月24日,成都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召开。紧接着,“成都民营经济25条”出炉,提出了要把握新趋势,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服务体系,该政策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市场准入、降低成本、解决融资、权益保护等民营企业反映最集中最迫切的问题,是专门为民营企业“量身定制”的“真金白银”和“干货实货”。
回顾改革开放发展40年历程,成都发展能有今天的成就,民营经济贡献巨大,民营企业家居功至伟。在成都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涌现出科伦集团、康弘集团、天邑集团、迈普通信等一批民营高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撑起了成都经济的半壁江山。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25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8.7%;民营企业提供了50%的税收,解决了70%的就业岗位,包括90%的新增就业……这样一组数据,更能充分反映出民营经济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折射出成都正不断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新环境,努力建设优商重商亲商的标杆城市。
40年改革开放,为“企业家精神”打造了开阔的生长平台。为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成都把创造“惠企、利企、便企”的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为建立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渠道,市经信委创新企业服务模式,建立了线上、线下企业服务机制,搭建“成都市企业服务平台+‘962578’企业服务热线”这一政企沟通交流渠道,建立了定期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制度。
在线上,打造成都市企业服务平台,提供覆盖市、区(市)县两级的“互联网+企业服务”新型企业服务体系,建立了政府部门与企业/创业(投资)者常态化、制度化的沟通和联系机制,及时了解企业诉求,研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具体困难,不断优化企业政务服务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初步实现了“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目标。在线下,以召开企业座谈会、行业沙龙等形式,面对面听取企业的意见,分析行业发展态势,收集并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对于企业反映的相关问题,予以现场解答和办理,对于不能现场办理的问题纳入企业服务平台限时办理。
此外,市经信委还会同相关部门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参与军民融合发展;抓好国家和省市减轻企业负担各项规定的落实,建立工业用地弹性供地机制,开展银企对接,推进配售电业务改革,切实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开展政策进民企、民企进高校等系列活动,帮助民营企业用好用足政策、寻找项目机会,让民营企业增强获得感、公平感。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在最新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2018》上,成都排名跃升至第71位,连跨两级升至Beta+,这是各界对成都在国际化进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成果与能量的认可。中国内陆地区正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市场空间最大的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成都则是其中的重要点位。
当前,旅客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大关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成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正在建设中的天府国际机场预计2020年投入使用,届时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后我国第三个具有“一市两场”格局的城市。
便捷的国际通道网络,为四川及西部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推进国际物流、国际产能合作、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成都产业国际化的一大优势。
位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中白工业园”,四川发展成都新筑奥威超级电容研发及生产中心今年投产运营,并下线首批产品,这是“中白工业园”首家竣工投产的中国高科技生产型企业;满载出口欧洲的液晶显示屏、电视机主板、汽车零件等商品,缓缓驶离青白江铁路港,目前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近3000列,居全国首位……
在全国,成都如今肩负承东启西、联通欧亚的重大使命,着力高水平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形成以成都为核心的亚蓉欧“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立体大通道体系。
而在省内,成都也承担着“主干”引领辐射带动省内市(州)的责任,按照省委“一干多支”的发展战略,结合推进产业协同化发展的目标,市经信委分同城化、一体化、协同发展三个层次同时推进产业合作。目前,已与德阳、绵阳等8个市(州)签订了制造业发展合作协议,在产业布局规划、产业协作互补、产业产品配套延伸、市场供需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互动程度不止于此。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成都正积极探索“总部研发在成都,生产配套在市(州)”新型产业互动模式,开展“成都企业市州行”活动,加快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关系,实现区域高水平协同发展。
40年大潮激荡,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面向新时代,成都将继续秉承改革创新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生态圈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前瞻研究、强化规划引领、创新政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抓好要素保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贡献成都工业力量。
新闻推荐
市县连线近日,简阳市贾家中心卫生院接受了由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
简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简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