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商务厅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成都)移动电子商务年会暨流量经济发展峰会”在成都举行。据了解,该年会已连续举办七届,本届年会以“电商新场景·流量新入口”为主题,来自移动电子领域的1000余位专家、企业以及机构代表,聚焦“六大新经济形态”之一的流量经济,就新技术、新入口、新场景,以及新的流量红利引发新的经济形态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值得关注的是,在峰会现场,财新数联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新经济指数联合创始人陈沁发布了《2017年中国流量经济指数发展报告》,这是首个全国主要城市流量经济相关指数。该《报告》显示,成都流量经济指数位居全国第五位,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位列新一线城市榜首。
报告
信息流位居全国第四位
据了解,中国流量经济指数包括五个一级指标:资金流、物质流、知识流、信息流、人才流。而在五个一级指标中,成都在信息流一项位居全国第四位。“成都的信息流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陈沁表示,近年来,成都提出发展新经济、赋予新动能,建设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为大数据及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陈沁还从资金流、物质流、知识流、人才流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就资金流来看,成都市排名居全国第七位,排名还是比较靠前。”物质流相当于贸易流动,贸易流动所指又较为宽泛,所以这里包括多个二级指标。“贸易流量成都排名第六位,在中西部是第一位,这显示出成都在国际门户枢纽上的地位是比较明显的。”而在知识流、人才流方面,成都分别位列第九位和第八位。
“这些要素的流动本身为各种经济体带来了经济增长,既是经济增长本身,又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结果,所以是相辅相成的,流量经济指数就是通过这五个一级指标算出来的指数。”陈沁认为,在新的发展时期,流量经济不仅仅是一个发展目的,本身也是发展的手段。
今年年初,成都出台了《关于推进流量经济的实施方案》,明确将围绕17个行业和14大应用场景激发流量经济萌生更多的活力。到2022年,成都流量经济要加速涌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形成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与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相适应的流量经济深度应用格局。
现场
8个企业及项目签约落户
作为人才、项目、资本等行业资源对接平台,昨日,在年会现场,慧聪集团、58同城、传化智联、卓志跨境供应链、聚水潭、思路网等8个电子商务企业及项目还进行了集中签约落户成都。同时,武侯新城电子商务集聚区、简阳·西部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区还进行了招商推广。
记者从峰会上了解到,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成都在电子商务领域大力实施创新孵化、平台培育、生态建设等工程,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数据显示,2017年成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4万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网络零售额近2400亿元,同比增长38%。今年1至6月,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8600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网络零售额超过1400亿元,同比增长35%。
而按照发展目标,成都将高标准打造以产业电商、社交电商、共享经济等领域为特色的区域新格局,全面建设电子商务创新型区域中心。到2020年在重点行业领域形成3-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平台,到2025年形成1-2家达到国际影响力的行业平台,培育集聚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截至目前,成都培育了7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50家市级示范平台企业、332家市级创新型电子商务企业、2个市级电子商务集聚区、5家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市电子商务将以发展流量经济为核心,把培育平台企业作为发展流量经济的重要抓手,以平台聚合流量,推动流量经济创新、集群发展。
企业声音
聚水潭创始人兼CEO骆海东:
已在成都成立办事处
要在这里扎根发展
“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电商行业,流量经济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毕竟没有流量就没有销售,没有销售又何谈经济。”聚水潭创始人兼CEO骆海东表示,当大多数的电商企业还在习惯过去的流量获取模式时,整个大环境却发生了变化,公众号、在线直播和短视频等不断涌现的新媒介形式为流量经济注入了新活力,而这种流量经济的新业态也催生了诸如社交电商等新模式。
在骆海东看来,社交电商的行业发展趋势将会聚焦在三个方面:零库存,快进快出和一件代发。“社交电商的经营效率将会大大提高,这也对供应链提出了新要求。不管是社交电商,还是火爆的新零售,核心竞争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谁能掌握供应链就能获取主动权。”
成都移动电商发展怎么样?“事实上,我们已经在这里展开了‘行动\’,并且设立了办事处,也希望年底达到一个30人左右的队伍,在这里扎根发展。”骆海东认为,电商发展是和传统产业脱不开关系的,而成都传统产业就很发达,这也为电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公司之所以扎根成都布局西南,也是看到了成都在西南地区的辐射能力。“另一方面,成都人很务实,这对于发展电商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市场足够大,同时有着夯实的人才基础,伴随着销售额的不断上涨,我们绝对是看好成都的。”
特约观察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咨询贺培科:
成都自带规模庞大的人才流量
昨日现场发布的《2017年中国流量经济指数发展报告》显示,在5项一级指标中,成都在“人才流”一项中位列全国第八位。对此,贺培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流量经济的核心是提升城市流量承载力、控制力和运作力。作为流量经济的核心流量之一,人才流是城市间争夺的战略性资源。”
“成都自带人才流量,且规模庞大。”贺培科分析指出,高校作为所在城市人才的优质培养皿和巨大蓄水池,尤其是坐拥双一流高校的城市,在高层次人才流量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而成都就享有8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下简称“双一流高校”)。据双一流高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7年成都双一流高校共有毕业生约6.6万人,其中本科生约5万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1.6万余人。而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达到2.4万人,硕士生达到0.85万人,博士生达到0.14万人,分别占全国42所一流高校相应毕业生群体的6.9%、6.5%和5.4%,为提升成都高层次人才流量提供了重要源泉。
贺培科进一步指出,这份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成都还“截流”了一部分外地生源。据了解,在蓉双一流高校2017届毕业生在省内就业3346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5.9%,且大部分流向了成都。其中,仅电子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的毕业生流向顺差(即在川就业人数大于川籍生源人数)就达到了2300余人。“这充分体现了成都的就业吸引力及双一流高校对城市人才流量的引流作用。”
而对成都高端人才聚集还略显不足的问题,贺培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首先成都要精准‘导流\’,不断提高本地双一流高校人才留蓉率。同时,精准运维‘朋友圈\’,提高深造人才回流率。其次,要精准培养,提高人才与成都需求的匹配度,精准服务,提高人才留蓉生根满意度。”
具体来说,贺培科分析表示,要推动双一流高校人才就业与市场需求信息对称,可以建立双一流高校高学历毕业生和成都就业市场需求发布机制,实现高校与地方间的精准“导流”,探索利用移动端等载体定制推送服务信息。他还建议,企业可以与双一流高校人才提早“联姻”,根据企业未来一段时期用人需求,从双一流高校中遴选有意留蓉创新创业的优秀在校生,鼓励企业与其签订“信用合同”,给予学费补助和实习期间生活补贴。
而对于提高深造人才的回流率,贺培科则建议,“要充分认识到从成都双一流高校升学、出国出境深造的未来人才具有层次更高、对成都有感情两大特征。”他表示,要利用这两大特征,构建政府人才部门、高校毕业生工作部门、校友会等多种渠道的联络交流机制。一方面,可以设置海外留学奖助学金体系,营造良好的沟通、鼓励氛围,助力其深造学习成才。另一方面,要为其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培训,帮助对接回国应聘者和有海外人才需求的企业。
贺培科还建议,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成都市重点产业及重点企业用人需求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及时了解人才需求结构,引导在蓉双一流高校积极开设新兴学科和课程,大力培养亟须的新经济人才、复合型人才。同时,要继续完善公共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及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提高城市宜居度,持续集聚高层次人才,提升双一流高校人才特别是研究生层次人才的本地就业率。
本报记者 孟浩 刘金陈
新闻推荐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杨晓蓓)7月16日,记者从成都市教育局获悉,中心城区小升初公办学校划片随机派位工作,也就是成都小升初公...
简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简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