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样的事,伸出援手,是我们源自本心的想法和做法,也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4月22日,本报以《孕妇雨夜摔下坡坎 附近居民合力救援》为题,报道了三名市民热心救助受伤孕妇事件,引起反响,赢得一片赞扬。而故事的三位主人公,正是资阳日报社新闻从业人员胡佳音、秦建华、孙正良。
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三名同事,与他们一起回忆那天雨夜助人的暖心故事,畅聊起作为新闻人的热情担当和义不容辞。
存善念 行善举
本报三名新闻工作者爱心善举获表扬
“那晚,当我第一次恍惚听见女孩的哭声时,作为一名记者具有的职业敏感告诉我,情况不妙!”家住雁城芭蕉林的胡佳音回忆起4月20日那个气温骤降的雨夜时如是说。
由于当时情况堪忧,胡佳音叫上同事秦建华、孙正良,打着手电筒循声赶到现场,拨打了120,并电话联系上女子的亲友。最终,大家齐心协力将受伤女孩送上救护车,此时,三人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当他们回过神来时,才发现自己全身已被雨水浸透,瑟瑟发冷。
三名新闻工作者雨夜助人的暖心故事一经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网友们纷纷为他们留言点赞。不少网友表示,当大家都在讨论“老人摔倒扶不扶”的时候,他们面对身处困境的人,毅然决然出手相助,这种行为本身就充满了正能量。
日前,资阳日报社对三人给予通报表扬,并号召全社干部职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品德高尚、助人为乐、临危不惧、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努力做一个不辱使命、敬业奉献的新闻工作者。同时,市作家协会、市游泳协会也对胡佳音救人的行为给予了表扬。
心中有爱 笔下有情
让新闻更有温度
面对褒奖,三人均表示,他们只是用小小的善举践行了新闻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作为新闻工作者能广泛接触社会各界,因而我们发现各种身处困境情形的几率更大、可能性更多,我们是只完成采访报道就默默走开,还是要尽力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呢?”胡佳音与记者聊道,新闻人要心中有爱、笔下有情,心存善念、常行善举,将责任、使命和真挚的情怀融入工作,不负时代重托与使命。
“2001年,报社接到乐至县凉水乡村民胡世云的求助信:老伴过世,不久后,外出打工的儿子因事故不幸去世,即将临产的儿媳妇去接丈夫遗体回乡因路途颠簸,早产生下女儿的第12天又因悲伤过度去世。”胡佳音与记者回忆道,三个月内接连失去三位亲人,胡世云老人独自面对的是嗷嗷待哺的孤孙女和儿子留下的一万多元债务。
“当我赶到老人家中采访时,了解到老人独自承包了十几亩地,不辞劳苦辛勤耕耘,勇于面对生活变故,为儿子承担债务,我深受感动,更为老人和孙女的生活窘境堪忧。”于是,胡佳音仅留下返程车费,将身上的所有钱留给了爷孙俩。紧接着,她积极奔走于各相关部门,寻求政府帮助。经过不懈努力,爷孙俩的窘境终于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最大关怀。“作为记者,我更要利用文字传递温情,遂根据爷孙俩的故事撰写了《花甲老人和他的孤孙女》新闻稿件,引起了社会关注,大家纷纷献出爱心帮助他们。”胡佳音欣喜地聊道,那次采访过后,她长年给予爷孙俩经济物质帮助,并一直保持联系和互动,让这份温情暖意得以延续。
二十年的新闻生涯里,胡佳音在工作生活中不断播种善的种子,也收获着爱的希望:救助安岳白血病少年欧庆军、助力简阳学子林云刚圆求学梦、帮助迎接镇困难八旬父女、为地震灾区捐助……胡佳音与记者分享着多年来所积累的感悟。她说,新闻人不仅要有情系家国的高度和洞察真相的深度,还要有熨帖心灵的温度。“有时,我们一点小小的善举,就可能如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受困人心里,让他们重新升起生活的勇气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甚至,我们的一点点善举,还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秦建华、孙正良两名年轻同事也同样怀揣着这样的信念,他们深受前辈的感召,表示将努力争做一名有情怀的新闻工作者,履行“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以摄影为主,秦建华用镜头记录温暖,发现真善美,讴歌正能量;以文字为主,孙正良以笔尖洞察世间冷暖,用责任讲述百姓故事,传递文字力量。
今后遇到其他人受困需要旁人伸援手时,也会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给予帮助……面对赞扬声,三人相继表示,新闻工作者应有崇高的情怀、豁达的气度、饱满的责任感,这样才会文如其人,写出的新闻也才会有温度、有筋骨,从而走进人心,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新闻推荐
可办理500余项服务
简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简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