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成都市 > 简阳新闻 > 正文

陈水章:行走在消逝中的记录者

来源:资阳日报 2016-04-22 21:49   https://www.yybnet.net/

□ 实习记者  李青依

一杯茶,一场戏,一条老街,一声吆喝……这些记忆中的场景,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看到过了?人类文明在消逝中踽踽前进着。而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边行走一边记录,让每一个逝去或者面临逝去的历史文化,都有处安放。陈水章便是这样的人。

近日,记者在简阳一处普通的茶室见到了陈水章:有些发福但脊背依然挺直,神情和语气都始终平和,每一句话都仿佛在娓娓道来。

【中南海里抄书记】

陈水章是地地道道的简阳人,今年已61岁的他有不少头衔:省作家协会会员、巴金文学院兼职创作员、市作协副秘书长、简阳市作协副主席,获过不少奖项,但在采访中他却绝口不提。

1974,刚高中毕业的陈水章参军去了北京,进入了当时的8341部队,即中央警卫团,驻地中南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老班长有幸获得了朱德及其夫人赠送的两本中央党校编发的教材。班长将书带回来后,他便借来翻阅。书中所写的辩证法、矛盾论,为年轻的陈水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他爱不释手。

当时,这类书籍在市面上很难买到,陈水章便向班长借书来抄,并保证一个月内抄完。老班长欣然答应,只要求他绝对不能影响作息。当时正值唐山大地震发生,北京也受到了影响,陈水章所在的部队要在露天的地方扎营守卫。惦记着抄书的他,只能利用每天睡觉的时间,打着手电筒抄书。为了不影响战友们休息,他在抄书的时候便将营帐的罩子放下来,躲在被窝里进行。正当三伏天,每天晚上他都抄得汗流浃背。最终,他按时抄完了这两本厚厚的书,抄满了几个笔记本。

陈水章说:“当时完全是出于一种对知识的渴望。”遗憾的是,多年后,这几本珍贵的抄书笔记不小心遗失了。

【凿桌借光读书狂】

青灯壁影,捧书夜读,最是读书痴。读书人痴起来自有相通,为了多看书,陈水章想出了和千年前古人匡衡相似的方法——“凿壁借光”。

在临近退伍的一两年里,陈水章将自己大部分的津贴都用来买书,什么书都读,什么书都买,对读书的渴望近乎痴狂。他还根据书的尺寸亲手制作了两口木箱,并将每本书都用牛皮纸包好,写上书名,再放进木箱精心保存。到他退伍时,积攒了近两百本书。

白天是没有时间看书,晚上营房会按时熄灯。为了看书,陈水章想了一个主意,将自己床边的桌子抽屉底部凿出一个小洞,并在抽屉里安上灯泡。等大家都睡着后,便点亮灯泡,让灯光从小洞里透出微弱的光来,自己便就着这一小块灯光看书。“我仍然记得艰苦条件中,那因为有书读而满溢的幸福感。”

【扼腕兴嗟易初衷】

1980年,陈水章退伍回家务农,两年后,他考上了乡干部,先后辗转了4个乡镇。乡干部的生活是忙碌的,事务多而繁杂。但陈水章总是会抓紧工作生活中的碎片时间进行阅读。

蒲松龄说:“书痴者文必工。”多年来的广泛阅读和乡镇工作经历,让陈水章有了深厚的沉淀。1991年,陈水章调到县里工作。看到党报党刊上别人发表的东西,他也萌生了写东西的念头。陈水章仍然清楚地记得,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稿酬有14元。这微薄的14元让陈水章大受鼓舞,开始经常写文章投稿,多为散文随笔,内容都是对所见所闻的感悟。

在县里工作的10年里,他发表了200多篇文章。在当时,全国各省只要有副刊的报纸都能看到他的稿子。他坦言道,那时候勤奋地写稿投稿,除了因为自己本身确实想写东西,还因为稿酬可以贴补家用,缓解经济压力。

写作初衷的转变始于一次到简阳三星镇下乡的经历,一位镇上学校的老师在和陈水章闲聊时感慨:“现在的孩子对家乡了解太少,当问到家乡的名人、家乡的传统文化,他们几乎是一问三不知。”听罢,陈水章的内心深受触动: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家乡都不了解,将来又怎么会真的热爱家乡呢?又怎么能建设得好家乡呢?从三星镇回去后,陈水章开始留意这个问题,渐渐地,他痛心地发现,不止是孩子,其实身边很多人都对家乡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

“家乡简阳至设县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目前尚留存的史料却非常少。”他向记者介绍,简阳的第一部县志,是由几位民间人士自发出资出力编撰,直到清朝,简阳才有了官方修撰的县志。这段“民修县志”的历史启发了他,由此生出了用笔杆子记录家乡文化的想法。“我希望能用温暖、厚重的笔触来记录家乡的文化和老故事。”

【一根笔杆抒旧闻】

2012年,陈水章的《阳安旧闻》一书出版,其中收录了二十余篇他所写的简阳民俗老故事。涉及的民俗现已大部分消亡或变易,比如九莲灯、天灯会、抢“童子“、老待诏、红叶婆……重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世相景观。

每年的清明,简阳石桥镇都会举行城隍出驾的游街活动,活动中的九莲灯表演一直都是最吸引眼球的节目。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九莲灯表演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为了不让九莲灯被彻底忘记,陈水章开始着手撰写《九莲灯:杀生者的救赎》这篇文章。

为了更详细地记录九莲灯的起源、演变、传承及影响,陈水章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资料,到石桥实地采访。由于这些老传统的知情者年纪都已经很大了,老人们说话难免不那么清晰,得到的材料总是支离破碎。每次采访完,陈水章都要反复进行归纳整理,一旦发现遗漏的地方又再前去补充采访。前前后后跑了二十几次,总共花了一年多时间。

陈水章曾把自己的《阳安旧闻》赠送给几十名小、中、高学生。他本以为书中所写内容与当下年轻一辈的所见所闻脱轨,这些孩子应是不感兴趣的。但令他惊喜的是,不少孩子对其中的内容很感兴趣。一个来自简阳中学、成绩优异的男孩,长期把《阳安旧闻》背在身上,反复阅读。他的母亲告诉陈水章,儿子甚至能背出书中的一些片段。

“老文化的消逝,让人痛心。我并不是想一定要保留它,只是想尽可能地记录它。”陈水章说:“文化的消失是很残酷的,如果不做点什么就真的什么都留不下来。而我能做的,也就是把别人娱乐的时间用来写作,能多记录一笔是一笔。”

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刘中桥先生,在为陈水章的《阳安旧闻》写的序中说道:“写民俗几近坐冷板凳。集若干民俗于一书,尤其需要静功与定力来广泛收集和比勘素材、准确传达信息和感受。如今提倡‘一次性消费\’,读者多已转移‘象形快餐\’店。为人生为艺术的作者,不容易做到不疑不惑。智者识得重与轻。任何时候都有梦想家坚持一条路走到头,不在意是否值得。”

“祝福还有条件梦想的陈水章一如既往,梦想到底。”

新闻推荐

防范因病致贫精准帮扶初探

市扶贫移民局工作人员到因病致贫的谢洪波家调研。□邓时光陈元根因病致贫,是脱贫攻坚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目前,全国正在开展脱贫攻坚行动。资阳市如何破解因病致贫难题,笔者深入基层...

简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简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陈水章:行走在消逝中的记录者)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