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成都市 > 简阳新闻 > 正文

名家齐聚中国作协畅论《嫦娥揽月》

来源:资阳日报 2016-02-05 21:55   https://www.yybnet.net/

“今天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办公室在这里召开陈新长篇报告文学《嫦娥揽月》研讨会……”随着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的主持开场,资阳市作家陈新长篇报告文学《嫦娥揽月》的研讨会在中国作协会议室拉开序幕。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张胜友,雷达、李炳银、李鸣生、杨晓升等10余名著名评论家、作家,以及资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唐俊高、副主席杜先福,简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古华书与会。与会专家纷纷就《嫦娥揽月》一书的得失展开激烈研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会后,与会专家们纷纷感慨:大家畅所欲言,有什么说什么,这场研讨会是开得比较成功的!

A  《嫦娥揽月》是一部揭秘中国探月工程的报告文学

“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首部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精彩纪实的文学作品……”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嫦娥揽月》封面上醒目地印着这样的介绍。读者不禁要问,能够被中国作协选为重点扶持作品,到底是怎样一部书呢?

翻开《嫦娥揽月》读了几页,记者便被主人公吴伟仁的传奇历程深深吸引。越往下读,书中的主要内容开始渐渐变得清晰——

《嫦娥揽月》以吴伟仁从四川大巴山中一个普通的农民、生产队长,成长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主持设计“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所付出的酸甜苦辣的情感故事及成长历程为主线,揭秘中国探月工程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引起世界瞩目,再到“玉兔”成功登上月球的鲜为人知的艰辛历程,以及以吴伟仁为核心的中国探月工程的科学家们为了国家强盛,敢于走出地球、探索月球,探索人类未来资源,不计个人得失、呕心沥血的宝贵精神。

该部报告文学融入了揭秘、探险、传奇、惊悸、励志、亲情、异星风情、科技预测等元素,让内容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更具可读性与艺术性。可以这样讲,作者用传奇小说悬念迭出的写法,来书写世界科技强国在太空探索、月球探险等尖端科技方面的精彩且令人纠结的博弈;用散文动情的细腻来书写以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为核心的探月科技团队吃尽苦头,却又笑到最后的成长过程;用诗歌隽永的意韵来书写枯燥的科研进程以及零距离接触月球表面的风景,向读者展现了奇幻神秘而又内涵深远的视觉盛筵……

B  作者陈新创作《嫦娥揽月》背后故事揭秘

“我想以吴伟仁的经历作为一条情感线,串起一个一个的探月事件,构成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换言之,就是以情感为经,以科技为纬,全面系统地书写中国探月工程……”在研讨会上,陈新在谈到创作《嫦娥揽月》之初的一些想法与构思时,如是说。

简阳籍著名作家李鸣生创作“航天七部曲”已然堆砌了一座航天报告文学的高峰,那么在这样的高峰面前怎样写好反映中国探月工程的报告文学呢?

陈新诚恳地讲述了创作《嫦娥揽月》的动机与思路。他说,在写作中,有意识地选取中国探月工程史中的一个片段来写,以吴伟仁的个人成长经历为情感线,串起嫦娥一号、二号、三号的前后历史,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的探月工程。为此,中国探月工程中的很多历史人物与事件都选择不去写,把重点放在吴伟仁身上;吴伟仁从一个普通的农民、生产队长成长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个人的成长就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一个缩影。

陈新表示,在创作这部报告文学之初,就想能不能把这种题材写得既叫座又叫好。当时,他有个大胆的想法,要写出探月版的《哥德巴赫猜想》。但陈新说,就在创作这部书的同时,他的父亲得了癌症,不得不腾出时间来照顾父亲,很多想法最终不能在书中得以呈现,这也成了他今天心中的遗憾。

C  与会专家深入研讨《嫦娥揽月》纷纷发表高论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嫦娥揽月》进行了深入研讨,畅所欲言,妙语连珠,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的优点,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记者在现场见证、并记录了此次研讨会全过程,现节选与会专家对《嫦娥揽月》发表的高论,以飨读者。

何建明(中国作协副主席)

这几年写科技的作品不少,但是一个陌生的作者写得这么精彩,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对这部作品的印象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精美文字、哲学思考。

文字特别精美,是它的一大特点,精彩之处我都在书中勾画出来。我认为对报告文学作家来说,文字的精美呈现是非常重要的,陈新的《嫦娥揽月》显然做到了这一点。文学的色彩用了文学的故事来经营,显得非常有诗意。

第二个特点是,知识非常丰富,关于航天、揽月等等。

第三个特点是,对主人公的描写比较成功。全书用了不到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主人公吴伟仁,但是我感觉,所有的事情是跟这个人相连的。吴伟仁比我大三岁,他当时当生产队队长,我当会计。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把我们中国的揽月工程完成,在当时那样的时代中,有一个身材与我对等的农民成为大科学家,我认为是我们这一代特别了不起的,这点让我印象深刻。

张胜友(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

我认为这部报告文学有两个方面值得大家好好研究:第一,题材的选择与把握。这是我们国家的科技工程与项目,实际上也是我们作为大国崛起的一个标志,一个符号。这样的题材对普通读者而言,充满神秘感。第二,它是高科技题材、重大题材,很难把握。作者通过一个农民、一个队长变成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过程,来反映大项目,有眼光,让整部作品充满了传奇色彩。

雷达(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

这部作品非常有特色。首先给我的感觉是知识性很强,人文的含量很高。作品始终呈现在一种月亮、理想和诗意的光辉之中,使整个作品有非常浓郁的诗意。文学的色彩和文学性也很强,附着在月上面的文化非常厚重,让我们受之不尽的。所以这部书我觉得和一般文学不一样,文化品格非常高。

这部作品也让我觉得,探月的过程就是提高我们素养的过程。总之,全书非常有特色,给我们很大的享受。

李鸣生(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

首先我对陈新要肯定的是,在当下他没有选择其它,而选择了这么一个难以肯定和融合的高科技题材,展现了他的勇气。第二,作品充满了诗画面,有诗意,比较好。第三,有文化感,概括起来叫做科普文化。总体来说,作为报告文学领域的“新兵”,而且远离北京,能够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显然下了很大功夫,包括收集资料等各个方面,非常不错,我给予充分肯定。

希望陈新在以后的创作中,能够有“背对文坛,面对生活”的良好心态,写出更好的报告文学作品!

李炳银(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在这部作品中,陈新把中国人对月亮文化的这种理解、接纳,与吴伟仁本身的命运结合起来,我觉得结合得很好。我认为,这是中国人对月亮文化的一次解读,用文学的语言呈现出来,非常好,让人接受起来容易。再者,《嫦娥揽月》通过“揽月”的方式,给了广大读者一种物理性的解读。

另外,虽然吴伟仁写得不多,但是我认为写得很好。将吴伟仁对家乡的的眷恋,对亲人的深情,以及对国家的责任,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动容。

范咏戈(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从一个人到一项伟业,这个写法我觉得很神奇,切入点选得非常好。科学是理性的,文学是感性的,怎样把这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认为陈新在作品中有很大的努力。他没有写成科普,也没有写成科幻,就是科学文艺,在这个点上把握得很准。他尽量通过一些文学的元素,让冷冰冰的数字变得让一般人能够可知,这是他对作品很重要的提炼与创新。

王宏甲(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我认为陈新本人写文学的水平没有问题,就语言造诣,甚至对历史文学都很娴熟,而且写来得心应手,包括对中心事件的描写也是到位的。

萧立军(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 

我看了陈新这部作品,一个非常突出特点是,他用了一种非常诗化的手法来写。用这种手法来处理这种题材,陈新选得很对。这本书基本上是写了一部中华的探月史或者叫揽月史。

王必胜(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 

真正的报告文学,是贴近当下的。陈新在不到三年时间里面,把如此重大的题材写到三十多万字,我觉得这种情怀是值得肯定的。

美中不足的是,写报告文学,人、事、物放在一块,这中间要有所交代,但作者却忽略了。我们想看一个人物,看他的来龙去脉,现在只知道主人公吴伟仁突然跑到北京,一下子莫名其妙接替了欧阳自远,相当生硬。还有在语言的把握上,可能过多使用了文学的创造性功能,而忽略了精确性。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 

这部作品一开始就把我抓住了。探月工程是很高大上的事,你给我说100年,我可能也听不懂,但陈新用一种文学性、诱惑人的笔法让你读懂。他把对月亮的看法、认识和搜集来的东西,非常巧妙地弄在里面去,让我们这些“乘客”看窗外的景色时,不必那么单调。

陈新不具备良好的采访条件,另外他也没有那么多路费、住宿费,限制比较多,他只能把这些数字填上去,或者预测一些,或者从网上去汇集一下,然后将之和自己发生关系的东西强调一下。虽很容易造成最后呈现的报告文学作品变形,但我认为,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李霄明(中国作协机关党委书记) 

我个人认为,从陈新的经历和基层作家的资源有限的角度来看,能把这样的题材写到这种程度,非常难得。这部作品,更多是为我们国家的事业,为我们这个民族而创作,我觉得以后作为史料,是非常有意义的。

彭学明(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 

我感觉这部作品中揽月工程和个人命运,是融合在一起的。特别是描写嫦娥三号,真是水到渠成,这就说明陈新也融进去了,而不是纯粹的知识化、信息化。还有对吴伟仁回老家的场景的描写非常接地气,非常鲜活,那是陈新在书写他熟悉的生活,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彭程(《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我看这本书有另一个思路,如果我们作者一开始把它定位在科学文艺,我想大家未必会认可。也许我们就向另一个方向努力,为了探月这个科学工程,用一种文学的笔法,让它充分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方式。如果能够大量采访人,采访团队,把所有的才情、智慧更多地用到探月工程这个事情本身上,也许可以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是比较生活化的,在话题上有充分的优势。书中引用了很多神话传说、古典诗词,这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尝试吧,而且我觉得这种尝试还是挺有价值的。

高伟(《中国作家》副主编) 

写重大选题的比较少,陈新明知有难度的情况下,却毅然选择这么一个重大题材,我觉得表现了他的自觉与担当。写这样一部作品,确实需要恶补大量的知识,才能够有勇气落笔,这非常难能可贵。

另外,我还有点想法,从创作之初就确定以吴伟仁为切口,在结构上以这个人进入,以人代事写下去,然后往前追溯至老一辈在这个领域的卓越工作者。同时,吴伟仁从生产队长到总设计师,这是一个神话,这个神话和书名《嫦娥揽月》的传奇性是可以合而为一的。我觉得可能这样会真正达到以人待事,我觉得报告文学还是要回到人上面。 

杨晓升(《北京文学》主编) 

陈新不能说是报告文学领域的黑马,但至少是一位有战斗力的“新兵”,《嫦娥揽月》无疑是他的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我认为,这部作品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这是一部增长见识的作品;第二,视野开阔,文采飞扬,文字不仅仅是优美,还有人文含量;第三,这部作品已经写得相当成熟。

李朝全(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 

我觉得陈新创作的《嫦娥揽月》基本达到了我们期望的水准。陈新有大胸怀与自觉性,起点这么高,着实让人很惊喜。把神话传说、古代的诗文,有机融入到写作里面来,我觉得是这部作品的长处。此外,它也传承了李鸣生“航天七部曲”的主题,彰显了航天人的精神。社会的担当,历史的担当,科技的精神……陈新在作品里都写出来了,特别是吴伟仁的传奇人生历程,是很突出的一个特点。

唐俊高(资阳市作家协会主席) 

《嫦娥揽月》是一个大题材,大题材需要大气象,大气象需要大手笔,大手笔需要大智慧,作为基层作者,能够写出这样的大题材很不容易。陈新没有把智慧用在他熟悉的题材上面,而是用在了这样的大题材上面,我认为,他没有浪费自己的智慧。

我还有一个感想,报告文学首先是报告,但终究还是文学。陈新能够选择这么一个大题材,从人类的探月史,写到中国的探月史,再写到中国探月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技人才,比如主人公吴伟仁,这个是需要胆量的。还有一点终究是文学,这部作品文学性很强,我认为对于一个基层作者来说,充分调动了他在文学上的智慧,这里面的人物、故事用不着编,但是怎样把人物刻画好,把事件表现好,这个是得靠摸索的。

最关键的是,陈新本身不是航天科技方面的人才,要采访、收集资料,还要去分析、去研究、去提炼,这里面充分融入了他自己的所见、所思,最终用文学的形式与语言来很好地呈现出来了。陈新写的是传奇人物,文学性很强,把文学和报告结合得很好,我认为,他是在捍卫报告文学的尊严。本报记者 范宇

新闻推荐

石板凳镇开展烟花爆竹安全大检查

本报讯(胡智刘怀勇周宏伟)春节将至,2月3日,简阳市石板凳镇开展横向边、纵向底的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安全大检查,切实加强辖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该镇由镇安办、派出所牵头,成立烟花爆竹专项整...

简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简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喜迎新春万家乐2016-02-06 21:54
猜你喜欢:
评论:(名家齐聚中国作协畅论《嫦娥揽月》)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