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县文化镇燕桥村美丽如画。本报记者 王勇 摄■ 本报记者 范宇 实习生 罗俊玲
累计建成新村(聚居点)1931个、新农村综合体40个、幸福美丽新村245个,建成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城镇16个、示范乡村200余个
一条条平坦宽敞的道路,一幢幢窗明几净的洋房,一片片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一张张堆满幸福的笑脸……金秋时节,走进资阳市农村,时常会看到这样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近年来,资阳市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目标,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位一体”的整体提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创新机制 建群众满意的美丽新村
依山而建、依势造型、错落有致、绿树掩映……旖旎的田园风光,让简阳市坛罐乡南堰村这个“城郊型”幸福美丽新村,赚足了眼球。
自规划建设以来,南堰村便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激发了群众的建设热情。同时,创新建设机制,确保失地农民和建房户的利益,由农户自主选择民居户型、确定施工队伍和筹集建设资金,做到宣传发动、项目整合、工作协调、指导监管“四个到位”,保证规划、风貌、户型、建设、管理“五个统一”。
“建出来的效果,与我们最初的想法基本一致。”村民李显林满意地说。
南堰村创新建设机制推进美丽新村建设,仅是全市坚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创新“四大机制”,扎实推进美丽新村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和典型成果。
近年来,资阳市建立了市级领导和市级部门(单位)联系新村建设工作制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积极引导农民筹资投劳和社会资金投入,高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投入新村建设;优先选择群众积极性高、经济基础好、产业支撑强、村级组织有力、集中成片的行政村,通过“梯度推进、示范辐射”带动全市整体推进新村建设;不断深化以“六方合作+保险”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农户”等发展模式,系列深入扎实的举措,确保了新村建设的有效推进。
此外,结合不同类型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资阳市创新建设机制,推广“产业+园区+新村”“乡村旅游+新村建设”等建设模式。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产村相融 特色农业助农增收致富
全市已建成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55个,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45个,建成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14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37家
枝繁叶茂的桂花林中,一群羽毛光亮的土鸡正争先恐后地抢食……9月的雁江,天清气爽,位于雁江区保和镇富家山村的养殖场,正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富家山村围绕“农旅融合、一三互动”的工作思路,重点发展养殖种植、休闲观光、养老产业。先后引进农业龙头企业3家,流转土地1700余亩,打造集养老、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园区;已发展园林苗圃基地、珍稀苗木400余亩,林下养鸡2万余只,特色水产700余亩,兴办特色农家乐3家。201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784元。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不仅要有漂亮的面子,也要有丰富的里子。只有以产业做支撑,才能让农户聚得拢、留得住、能致富。
近年来,资阳市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突出特色优势,强化功能定位,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循环、精品创意等新型业态;因地制宜,以特色产业助推新村发展,建设“一村一品”,强化了新村产业支撑;同时,以城市近郊、“两湖一山”、沱江沿线为重点,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实现了现代农业的连片发展。
目前,全市已建成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55个,形成了柠檬、生猪、山羊、绿色蔬菜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雁江晏家坝、简阳平泉、安岳普洲奶牛、乐至黑山羊等十大农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其中安岳县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个个产村相融的美丽新村正在全市蓬勃崛起,切实带动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逐年快速增加,为加快推进美丽新村建设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完善配套 提升村民幸福生活指数
全市2670个行政村实现硬化通畅,2010年以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万亩,新增有效灌面560平方公里,新解决98.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农合”“新农保”实现全覆盖
“现在的路修好了,出行非常方便。”“有了文化广场,大家的生活更丰富有趣了。”……安岳县城北乡柳溪村村民的心声,道出了该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方面所下的功夫。
柳溪村重点改善山、水、田、林、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户户通水泥路;新建文化广场129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灯34盏,“1+6”公共服务中心完善,电力、通信、天然气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对文化生活需求度的上升,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推进美丽新村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势在必行。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阳市加快乡镇联网公路、通村通畅工程和农村“机耕道”“便民路”建设,2670个行政村实现硬化通畅,村通畅率达95%。2010年以来,新建、整治渠道1480公里,整治病险水库94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万亩,新增有效灌面560平方公里,新解决98.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户用沼气推广、天然气下乡、“三网融合”等工作扎实推进,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7.2万口、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538个,实现112个乡镇通天然气,行政村通宽带覆盖率达84.4%。
在公共服务配套方面,统筹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劳动就业、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735个,“新农合”“新农保”实现全覆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建成农村医疗网络20分钟服务圈。
扶贫攻坚 摘掉“贫困帽”再建新村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向贫困村投入资金10.4亿元,新改建通村通组道路1681公里、水利设施5200处,改造危房9300余户,帮助20.3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乐至县东山镇方广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支撑不强,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有贫困户198户、贫困人口304人。
为摘掉“贫困帽”,2012年,方广村开始实施扶贫连片开发建设。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蚕桑基地400亩,套种中药材300亩,建立优质蔬菜基地500亩;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建通组水泥路5.2公里,新(改)建民居46户,农村面貌和人均收入均得到持续改善。
资阳市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相结合,“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向贫困村投入资金10.4亿元,实施205个贫困村项目建设,新改建通村通组道路1681公里、水利设施5200处,改造危房9300余户,启动建设居民集中居住区7个,市、县325个部门64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270个贫困村参与帮扶,帮助20.3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以来,资阳市认真抓好省委、市委关于扶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及各项工作落实,打响了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
今年以来,截至8月底,全市实施***33813人,总投资1.84亿元,启动实施了47个贫困村的扶贫项目建设和新一轮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共到位各类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15亿元。目前,全市379个贫困村已全部完成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工作。接下来,将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组织编制贫困村、贫困户扶贫规划,制定脱贫方案;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建设“四个一批”帮扶台账;协调各方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为确保全市27.92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共同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而不懈努力。
美丽新村入画来,幸福生活扬帆起。扶贫攻坚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资阳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任务,深入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扶贫攻坚行动意义重大,为绘就资阳美丽乡村崭新画卷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新闻推荐
建成后的九曲河人防公共工程。跨区域与广元市人防办联合训练。“9·18”防空防灾警报试鸣宣传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维护警报器。省直机关(单位)战时(应急)人口疏散地域示范点菠萝村。(效果图)建设中...
简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简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