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才 郭胜 本报记者 许静
位于成都东郊的简阳素有“天府雄州”的美誉,常年粮食播种面积250万亩,总产量在65万吨以上,自2006年以来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总产量从2006年的63.12万吨增加至2011年的68.53万吨,粮食总产量实现了 “五连增”,农民人均实现种粮收入1245元。
从2004年到2010年,简阳市连续6次被评为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8年、2010年均获得省政府粮食生产 “丰收杯”,2011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数据的变化代表的是增长、是突破,更勾勒出了一副“天府雄州粮满仓”的喜人景象。
政策扶持咬定粮食生产不放松
简阳市芦葭镇英明村的黄光全曾是一名在上海打工多年的“产业工人”,近年来,他回到村里创办了简阳市利农小麦专业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该社玉米连续3年创下了亩产超700公斤的成片高产纪录,而黄光全也感慨,“种粮一样有‘钱景\’!”
简阳市委书记王宏斌表示,近年来,简阳市在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始终不放松粮食生产,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巩固粮食安全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9个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 “简阳市粮食生产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稳定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为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简阳市还强化了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的力度。2011年共发放补贴资金14350.5万元,并在用地、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2011年,该市投入粮食生产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逾1.1亿元,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截至目前,该市正在稳步推进15万亩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已建成部、省级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6个、市级粮食高产示范片17个,全市粮食高产示范区面积达到26万亩。
“四新”并举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近年来,简阳市大力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为主的 “四新”举措,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不竭动力。
2011年,简阳市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大力推广旱地耕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旱区农业的增产增收之路。目前,该市已推广旱地耕制改制58万亩、旱地带式小麦机播1200亩、水稻旱育秧35.2万亩,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现在留在农村的以老年人居多,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每项新技术几乎都要手把手教。”据简阳市农业局局长张利昌介绍,为使好农业技术进村入户,该市先后召开技术培训会295期、培训农民达68.7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70余万份,印发技术手册1.2万册,发放配方卡等资料34万余份。
2011年,简阳扎实开展了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实现了关键技术到位率、粮食优质化率、农业抗灾能力“三个提升”,高产高效技术覆盖率达到100%,有效带动了全市粮食的平衡增产。
产业化生产构建粮食增产长效机制
近日,东溪镇双河村村支书李显俊正仔细擦拭一台崭新的东方红拖拉机,这是2011年国务院奖励给种粮大户的奖品。
2010年,李显俊牵头成立了“简阳市新天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粮食的规模化生产。他的合作社现有社员408户,种植面积1100亩,他采用的水稻有机栽培技术产生了显著的增产增效效果:水稻平均亩产达450公斤、减少化肥使用2.5万公斤,减少农药使用价值5万余元。
以产业基地为基础,李显俊还建起了稻米加工厂,注册了“蜀骄”牌商标,利用有机稻生产精米和糙米,受到市场的青睐。
这是简阳市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简阳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行“小业主共建大园区”开发机制,探索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土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大大推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此外,为强化对地方品牌的扶持力度,简阳市在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力度的同时,还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大力推广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优良品种。如今,简阳产稻米、玉米、洋芋已逐步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在市场体系建设上,简阳市还建立了农副产品交易平台,依托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为简阳粮食的市场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有力地推动着简阳粮食增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新闻推荐
□范秀萍本报记者刘宏顺“家里电视看不了,麻烦过来处理一下。”6月11日,简阳市首个居家养老中心呼叫救助平台的电话铃响起。打电话的老人名叫朱国才,现年85岁,儿女长时间不在身边。和朱国才一样,因为...
简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简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