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县上游岷江。
□林赶秋
在湔氐县(又称湔县,今属都江堰市)境内壅江作堋(创修都江堰。蜀人谓堰为堋)之前,李冰在岷江上有“见神”之事,最早载于郫县扬雄《蜀王本纪》。其文曰:“李冰以秦时为蜀守,谓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却没有“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珪璧沈濆”一节。据“汉兴,数使使者祭之”,《史记·封禅书》“渎山,蜀之汶山。……江水,祠蜀。亦春秋泮涸祷塞,如东方名山川,而牲牛犊牢具珪币各异”与《汉旧仪》“祭四渎用三正牲、沈圭”云云,可知李冰未治江水,先祀江神。他在都江堰上游建立了三所江神祠,并用牛、羊、猪和珪、璧沈祭之,可谓郑重其事,而汉代延续了这套旧仪。沈祭,就是甲骨卜辞“求年于河,尞三牢,沉三牛”之“沉”。考究其字形,“沉”正是把牛或羊沉入川中的象形。“沉”,又写作“沈”。《仪礼》云:“祭川,沈。”沈乃是祭祀川泽之礼,今“都江堰清明放水节”依然在沿用。前面提及“蜀侯恽祭山川,献馈于秦昭襄王”,应该也用的是牛、羊、猪之类。
都江堰初步成形之后,主要有三个功能:一、以行舟船;司马错开着“大舶船万艘”,载着“米六百万斛”从都江堰连舻循江而下,一举攻入楚国。二、坐致材木;通过都江堰将岷山木材水运到成都,这一运可不得了,一直运到了上世纪末。三、灌溉稻田;让千里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堋堰之外,还有两大附属工程:一、五头大石犀;二、三尊大石人。它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而雕凿的,即南朝梁国广汉人李膺《益州记》都江堰“有三石人、五石犀以厌水”之“厌水”。所谓厌水,主要是一种“厌胜法”。厌,镇也。“厌胜”意即“厌而胜之”,系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镇压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
大石犀立于堰旁,是希望它们能如真的犀牛一样辟水分水;大石人立于江中,是希望它们能“镇水万世”。1974年3月3日,在都江堰外江三号桥基河床下挖出了建宁元年李冰石像一座,高近3米,其袍袖上有“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等隶书字样(原文是“镇”的异体字,今方便表达,改为此通行字)。这“三神石人”虽是东汉人仿李冰“三石人”而造,但其目的肯定与之是一致的,亦即镇水。落到实处,石人又有“水测”的功能,可以监测岷江的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跟刻记长江枯水位的“涪陵石鱼”的用途大同小异。“与江神要”即佚名《蜀记》“刻字为约”的意思,是神话式的表达。“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乃刻在石人身上的铭文,大致是讲:江水枯竭时不可露出石人的脚,江水上涨时不可没过石人的肩。
这刻有九字铭文的石人,能被常璩亲眼目睹吗?我觉得,不能!为什么?因为在东汉建宁元年(168)之前,这三尊石人就已经不见了(所以才新造三神石人代替)。他所依据的应该是一些比较靠谱的历史档案,如上引“故记”之类。故记,古书也,即《国语·楚语上》“故志”之属,乃“记前世成败之书”。《蜀志》里牵涉到李冰的这些段落很多都来自《华阳国志》之前的古书,譬如《蜀王本纪》;又如“沃野千里”、“陆海”、“天府”诸词,也都源出《战国策》《汉书》等古书。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朱敏组稿编者按:游客自觉排队、佩戴口罩,按照1.5米的间距等候,接受体温检测并进行实名登记后进入园区;景区地面干净...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