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木园博物馆
○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
○由老厂房改造建成的长江180艺术街区
○刘园·古徽州文化园
○罍街
○崔岗艺术村内景
○崔岗景色张红兵 摄
艺术小镇、音乐小镇、文博小镇、书香小镇、文创小镇、工业遗产文化园、包公文化园……
近年来,合肥倾力打造各类特色文化小镇和特色文化园,立足于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历史人文资源,做出了真正的特色,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描绘城乡和谐风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寂静的小山村里,有艺术家工作室、书店、咖啡馆、画廊,还有中外知名艺术家们穿梭其中……合肥市崔岗艺术村和王大郢音乐小镇就是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出的艺术小镇。崔岗艺术小镇地处国家4A级景区的三十岗生态旅游区西北部,占地1.3平方公里,小镇绿化率达到90%,并有“鸡鸣三县”、“姚庙旧址”等悠久的历史遗迹,素有“天然氧吧”、“都市后花园”的美誉。
合肥市崔岗艺术村立足“文化创意”产业,与53位艺术家签订合同,瓦房工作室、艺点空间、上水荷塘、素陶工社等38个艺术家工作室建成并对外开放。
自2013年11月开村以来,崔岗艺术村先后举办“生生不息——艺术与设计展”、“诗意的权利”、“源远流长”崔岗艺术节暨首届崔岗论坛、崔岗手工市集等系列活动,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荣获2015年度“合肥市十大最具读书氛围场所”称号;并成为安徽唯一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2017年荣获省级创意文化服务集聚区、合肥市首批市级特色小镇、合肥潜力地标等奖项。崔岗艺术村的蓬勃发展,描绘出了一幅城乡二元结构下现代艺术文化与传统农业文化和谐共融的“新风景”,实现了原住民和艺术家和谐共生,融合发展,给原本寂寥的村落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形成了独特的引领城市近郊农村转型升级的“崔岗现象”。
崔岗当代艺术馆是崔岗艺术综合体的主体建筑。崔岗当代艺术馆以“让村民认识回家的路”为设计理念,采用清水混凝土和清水红砖结合的乡村“谷仓”风格,设计巧妙利用空间,运用灯光为展品增添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具备艺术品收藏、文艺研究、陈列展览、公民素质教育、学术交流、旅游服务等六大功能。其运行宗旨是将艺术带入乡村、融入乡村,以艺术实践赋予乡村新的美学呈现,从而带动乡村发展呈现新面貌。开馆以来,已成功举办崔岗驻村艺术家联展、“从都江堰走到映秀镇——我的汶川记忆”陈强个展、“抽象密码”余方明个展、“读取图像”张永生个人绘画展等系列展出,吸引了大批艺术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展。
到音乐主题的咖啡馆里点杯咖啡,静静听音乐流淌;在乐器手工作坊内,看手艺人如何制作吉他、小提琴;在音乐学校里,看孩子们追逐音乐的梦想;在户外的大草地上,看一场炫酷的摇滚乐表演……位于崔岗大郢西北部的王大郢音乐小镇,是华东地区首个以圣托里尼建筑风貌为特色、以音乐为主题、集多种艺术创意业态于一体的浪漫风情园,目前已吸引了迷笛音乐学校、地球旅社(概念艺术)、卡夫卡书店民宿、安徽原创音乐基地酒吧、快beer、方盒剧社、草堆民谣(民谣酒吧+音乐创客空间)、拘泥(陶艺油画)、江豚之家等一系列业态入驻,2017年1月1日成功承办了“奔跑吧庐阳”迎新健康公益跑活动,2018年国庆期间成功举办树莓果酱音乐营活动。音乐小镇当前主要开展音乐演奏、原创音乐推介、音乐考级、教学及交流活动,是音乐家的集聚地和市民休闲娱乐目的地。音乐小镇以乡村铸体,以音乐铸魂,努力挖掘乡村文化巨大潜能,实现了“颜值”与“内在”并存,音乐与文化共生的创新发展局面,成为合肥重要的文化输送基地以及艺术聚集中心。
合肥市文博小镇则以民间博物馆群建设为核心,打造集文化博览、生态休闲、亲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十八岗文化博览区,将中药文化、徽文化、民俗文化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博物馆的形式精致呈现。
刘园·古徽州文化园整体占地面积约500亩,建筑面积约50余亩,设有官厅(接待中心)、宰相府(中医秘笈博物馆)、养心堂(徽厨博物馆)、友贤居、传统文化大讲堂、孔子礼仪文化学校、徽文化研究院、古城门楼等设施。2017年6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刘园致力于打造安徽省首家集“旅游观光、中医养生、国学礼仪、徽州膳食”于一体的文化交流平台,2017年先后被安徽省旅游局及合肥市旅游局、教育局评为省、市研学旅行基地。
安徽省首家民办博物馆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创于1981年,目前拥有关于安徽历史文化、重大事件、政治名人、楹联匾额、徽州三雕、民风民俗等相关文物藏品近6万件,占地面积50余亩,拥有十二馆一群落。该馆以徽文化民俗为依托,创新“让文物藏品动起来”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为合肥青少年宫、中小学、大专院校提供教育、实习基地,是合肥市全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2012年底被安徽省文化厅和安徽省文物局评为“全省首批十佳民办博物馆”;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授予“优秀”非国有博物馆称号;2017年被合肥市旅游局评为“合肥市研学旅行基地”。
合肥子木园博物馆是由安徽省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备案、合肥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公益性、非营利性民办博物馆。2009年5月对外免费开放。园区整体占地面积约35亩,展厅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博物馆共有7个主题馆和一个古民居群,展出品种丰富,保存完好,精美独特。分别为家具馆、军事馆、欧洲二战馆、木雕馆、石雕馆、民居馆、沉香馆。古民居群内分别有合肥民居及四合院、古徽州的石桥、牌坊、石塔及老宅。2012年底被安徽省文化厅和安徽省文物局评为“全省首批十佳民办博物馆”。
展示本土历史风情留住城市情感记忆
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合肥罍街文创小镇位于宁国南路与水阳江路交口,包含文化创意、美食街区、旅游、绿地公园、创客空间、艺术家村、文创街区等多个范畴。
罍街突出“罍”主题特色,包含安徽所有餐饮类的老字号及众多特色餐饮,名小吃广场汇集全国各地名小吃36家,让广大消费者在家门口便可体验舌尖上的中国。同时着重引进中国八大特色菜系代表餐饮企业,引进电影院、精品超市、KTV、书吧、茶馆、脱口秀等业态。将合肥民俗文化和地域美食文化有机融合,以安徽出土文物“罍”为载体,结合合肥“炸罍子”的风俗习惯,寻找合肥记忆、安徽特色、舌尖美味,深度挖掘“罍”文化。
罍街的“安徽早餐第一街”汇集安徽各地传统特色早餐,形成最具合肥味的最大、最全早餐特色街区,聚集各地特色早餐共24家和1家茶馆式剧场,涵盖了合肥本土、皖南、皖北特色早点及广东早茶等品种达150余种。面积1200平方米的 “罍街茶馆”,以民国风为基调,结合茶馆风格,以相声、合肥地方曲艺、黄梅戏、庐剧、徽剧等折子戏及话剧、脱口秀、散扯剧等传统艺术为演出形式,剧场与天津名流茶馆、合肥演艺集团合作,把正宗的天津相声以及本土原汁原味的曲艺带到剧场中,充分体现合肥及安徽的文化特色及地域元素。
罍街·1980文化创意艺术街区,以“双创”的发展理念打造安徽最大的文化、创意、艺术、创客街区,涵盖文创市集、创业会客厅、创客空间、国家级创业孵化器、艺术家工作室、艺术馆、工匠手作店及创客公寓。另外,还配备1000平方米的艺术馆,进行常态化的书画、音乐、影视方面的艺术展览、艺术互动、创业培训、交流培训等分享活动。
罍街·1980文化创意艺术街区是老学院建筑改造而成,充分保留城市记忆,保留原有建筑肌理,产生历史记忆与怀念。利用连廊将原本相互分隔的7个单体楼栋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绿树鲜花环绕,使建筑外观更具生态特色,也放大了观景视野,足不出楼可通南北,形成相对聚合的空间氛围;保留原有大树绿化,进行专业景观提升,打造水杉文化墙、创客展厅、怀旧小品等景观,达到创意与项目运作的和谐统一,学院历史与现代融合,再现昨日辉煌与今日涅槃。
目前,罍街已先后获得“中国特色美食名街”、“安徽省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安徽省品牌示范街”、“合肥市市级特色商业示范街”、“合肥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等多个荣誉称号。
红砖黑瓦的厂房,斑驳的机械群,老工业特色与现代时尚元素衔接……被誉为合肥版“798”的合肥恒通文化产业园是一个集文化展示、电子商务、创意办公为一体的时尚文化创意中心。它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艺名”——“长江180艺术街区”。
恒通文化产业园即长江180艺术街区位于长江东路与和县路交口东北侧,总占地面积约63.5亩,改造建筑面积约2.11万平方米。
据了解,恒通文化产业园即长江180艺术街区前身是合肥恒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原为军工企业“安徽省通用机械厂”(军工番号“国营9409厂”),1965年建厂,1987年由舒城迁至现址,1988年与合肥纺织器材厂合并为“合肥纺织机械厂”,后变更为现名称。并于1997年完成企业破产改制,2011年划转到瑶海区国资公司统一管理。
按照瑶海区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方案,瑶海区国资公司对合肥恒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厂区部分老厂房和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建设恒通文化产业园项目。建成后的恒通文化产业园保留了老工业的文化特色,让旧厂房注入现代创意元素,集创意办公、文创展示、公共阅读、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创意影院、配套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成为“创意办公分享地、文艺潮人集聚地、艺术生活体验地”,提升了城市品质,让工业遗产“涅槃”成城市时尚街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通讯员 余挺生朱琛琛吴文明刘相玥 束靖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 秦鸣 文/图
新闻推荐
泡桐树小学天府新区兴隆小学2018年12月27日,由成都市教育局指导,成都商报·成都儿童团推出的年终巨献——2018“教...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