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都江堰新闻 > 正文

朱毁毁:亲爱的锦官城

来源:成都日报 2018-12-03 01:56   https://www.yybnet.net/

四圣祠西街

华西坝钟楼

地处繁华静如深山的青羊宫

传统与现代,在成都平和地交融

街拍大慈寺和太古里

路边的滑板青年

在朱毁毁的镜头中,新的城市与旧的城市共生,新旧界限渐渐消融

本报记者 吴亦铮/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提要

2017年10月,一篇名为《成都不是一个天堂》的文章在社交平台迅速蹿红,成为“10万+俱乐部”的一员。一张张干净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用平凡的视角展现出成都市井生活的点点滴滴。作者朱毁毁当时还是一名大学生,他的人生的轨迹因此发生了改变。

放弃名企的工作,朱毁毁选择在成都创业,用青春和对成都的热爱浇灌自己的梦想,正如他的另一个10万+系列推送文《人间成都》所写,“成都不是天堂,而是充满了人情味与无数机遇的人间。”

此前不久的2018年成都国际时尚周,朱毁毁受邀举办了个人摄影展,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年轻的摄影师。

嘉宾

朱毁毁,本名朱映辉,四川大学广告系2018届毕业生,城市摄影师,“朱毁毁的成都”和“人在川大”两个微信公众号的创始人。2017年9月推文《成都不是一个天堂》网络点击率累计已突破100万,续作《人间成都》点击率也达10万+。最近落幕的2018年成都国际时尚周,朱毁毁受邀举行了摄影展。

对话

一个奇迹,一个大学生的好运气

记(以下简称记):写《成都不是一个天堂》是个人行为还是有商业推动?

朱(以下简称朱):完全是个人行为。我是个喜欢分享的人,刚上大学的时候,每天吃什么去哪儿都会在微博和朋友圈里和大家分享,因为大二修完了几门比较重要的学分,到了大三,课程压力比较小,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经常坐校车从我就读的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到望江校区去,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成都,对所见所闻所想,都会发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有很多朋友问我,来成都有什么好吃的,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刚开始我还一一回答,后来实在不耐烦了,就想着写一篇文章,把该回答的,该介绍的,都写在上面。于是我用了差不多两个星期,写了《成都不是一个天堂》上下篇,发在了微信公众号上。这篇文章是我公号上的第一篇长文。

记:你感受到了成都怎样的不同?

朱:川大的江安校区位置比较偏僻,管理也严格,它和城市是相对隔绝的,那是一种典型的象牙塔里的高校生活,而望江校区地处市中心,周围既有繁华的商业区,也有许多留存下来的属于老成都的东西。大学生活美好得不像在人间,但对我来说,那个有悲有喜有血有肉的成都才是我所追求和喜爱的。所以大三结束后我就搬到了市区,想尝尝成都的味道。

记:这篇文章为什么忽然间就火了呢?

朱: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不清楚,可能是运气好吧。这篇文章写好以后,我只推送给了8个关系比较近的朋友,那是2017年9月份的事。之后一直沉寂,没什么阅读量。差不多过了一个月,我正从川西的木格措返回成都,忽然有朋友打电话给我,说那篇文章阅读量破万了,过了二郎山隧道,我就看到上下两篇都“10万+”了。

记:那后面推送的《人间成都》“10万+”也是运气好?

朱:2017年以来,类似的长文我总共推送了《成都不是一个天堂》和《人间成都》两个上下篇,一共4篇,其中《成都不是一个天堂》是我个人完成的,《人间成都》则是团队作品,相当于《成都不是一个天堂》的第二季。

相比之下《人间成都》因为是众人合力的作品,所以制作上更加精致,包括文字的编辑、图片的处理、排版等。至于为什么又能“10万+”,一方面是因为有之前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内容上我们确实也很用心,尽量保持自己的特点,将更高质量的文章带给读者。当然,第三方面可能运气还是不错。

在“人间成都”选择创业

记:看了你的文字和图片,感觉你像个在成都生活许多年的“老成都”?

朱:我的老家在绵阳三台,但我认为整个四川,从文化来说,特别是市井文化,有着紧密的亲缘关系。这一年搬到市区居住,虽然成都对我来说是异乡,但它有着许多故乡熟悉的市井味道:平凡的街坊、新旧的建筑、同声同韵的叫卖吆喝等等,这份熟悉感让我安心。

我开始将这里当作我熟悉的地方,去捕捉那些似曾相识的画面。文化的亲缘打破了地域的陌生,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同龄人疑惑我为什么那么喜欢老成都,我认为我喜欢的根本,是蜀地传承下来的文化。

记:几篇“10万+”的文章对你的生活有没有带来什么影响?

朱:肯定有影响,文章出来的时候我已经大四了,正在找工作。我是学广告设计的,当时的预想是进入一个比较大的企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我到成都一家知名企业应聘,他们看了我的资料,问了一个问题,能不能接受薪资条件。其实这个条件还算可以,我考虑后也同意了。不过因为后来遇到了其他的机会,以及目前创业的伙伴,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开始自己创业。

其实《成都不是一个天堂》火了以后,大量的广告和媒体邀约就一下子涌了过来,让我应接不暇,精力和时间明显不够,我被迫推掉了很多商业合作的机会。正是面对这些机会,我更坚定了创业的决心。

成都,一个年轻人对城市最理想的预设

记:成都不是一个天堂,是什么?

朱:是人间啊。这两篇文章的标题已经很清楚地表达了我的看法。

记:天堂没有人间好吗?

朱:那可未必。天堂听上去很美好,但你不觉得它高高在上、冷冷清清吗?生活在那样一个没有人气的地方,难道你不觉得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吗?之前我看到有些媒体用类似的形容词来形容成都,我是不太认同的。我更愿意用“人间”这样一个更柔和、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成都。

成都既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传承至今未曾中断的文化遗产,还有繁荣的经济时尚潮流,最让我着迷的,是它独特的气质。

记:成都怎样的气质让你如此着迷?

朱:我觉得用“平”来形容成都的气质是非常贴切的。第一,成都地势很平,沃野千里,有了都江堰,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今天的成都无论在四川还是在全国,都靠着“平”拥有巨大的吸引力。

第二,成都底蕴深厚,在历史上除了明末清初和宋末元初两个时期,成都因为战乱而局势动荡外,其他大多数时间都是平安繁荣的,因此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都被保存了下来。这些东西在今天全国城市同质化的浪潮下,让成都显得卓尔不群。我对城市最理想的预设是“和而不同”,今天的成都正是我心目中的模样。新的城市和旧的城市共生,其中新旧的界线,正在逐渐消融,它不是野蛮生长,更像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大融合。

第三,很多关于成都的文章爱用“包容”这个词来形容成都,按我的理解,“宽容”也许更合适,这份宽容其实就是一种“平和”,是“虽然我未必照做,但我不会怼你”。

记:能举个例子吗?

朱:例子太多,就以我住的耿家巷为例吧。成都最繁华最时尚的地方当属春熙路和太古里,耿家巷与太古里直线距离不到两百,那里是一排低矮的青瓦平房,长期是爆炒火焰,烧烤烟雾氤氲,弥漫了人间烟火。对成都人来说,它是午夜狂欢。耿家巷的饭点在午夜12点,当纱帽街熄灭灯火开始沉寂时,它才刚刚开始喧闹起来。在这儿,光膀子吃辣喝酒的人和在太古里“妖艳儿”的是同一批人——生活方式的迅速转变,在这条直直的街道上是轻而易举的。

很短的空间距离,完全不同的城市生活,大雅和大俗,时尚与传统,在成都这座神奇的城市里不是激烈地碰撞,而是平和的交融,谁也不会觉得这样的场景不和谐,这就是成都的宽容。

成都永远拥有属于自己的时尚表达

记:当你摄影时,是以怎样的身份进行?

朱:在这座城市里搞摄影的大致有三种人。第一种是专业的摄影师,他们拍摄成都时,往往都是为了突出主题,特定地选择角度、光线、布局等等,他们的作品专业、细腻、唯美。

第二种是过客,他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与身边的人擦肩而过,对身边的事漠不关心,蓦然回首才发现什么都没有留下。

我认为我属于第三种人——城市的记录者。我拍的图片都是取自市井生活的点点滴滴,既没有刻意追求与摆拍,也没有视而不见,而是注重细节,力求真实,这是我一直在追求的。

记:你对自己的摄影风格怎么看?

朱:我并不认为自己的摄影很专业,很厉害,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培训,而是从兴趣出发来摄影的。但也许这反而算一个优势,它让我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而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拍摄成都,建筑、人物、历史和生活中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题材。这样的作品我认为是接地气,有温度的。

记:前不久的成都国际时尚周你又有新动作?

朱:严格来说这也归因于那两个系列文章。主办方的工作人员认为《人间成都》与活动主题非常契合,所以邀请我在时尚周举行摄影展。

最开始计划专门一个展厅放摄影作品,所以我按照“人·间·成都”三个部分来准备。人,记录的是生活在成都的人;间,即空间,记录成都的特色建筑;成都,主要表现成都的特色文化。后来主办方调整了计划,展厅由我和另一位摄影师共同布展,我只保留了最重要的元素——“人”,以此来呈现我的摄影作品。

我最喜欢的一幅作品是《行走在夹缝中的人》。在我看来,成都的传统和现代是平衡的,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属,在传统与现代中自由穿行,享受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幸福生活。

记:你眼中成都的时尚是怎样的?

朱:成都走在时尚前列,这是毋庸置疑的。很多人觉得成都本土没有著名的时尚品牌,没有大牌时尚设计师,这样的城市为何能弄潮时尚?在我看来,时尚的精髓归根结底在于个体的表达,成都就是这样一座个体表达非常强烈的城市。走在大街上,你能发现许多人穿搭非常有个性,甚至在北上广都没有见到,比如汉服长袍,在成都绝对不罕见,这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时尚表达。

时尚并不仅仅属于未来,它同样属于传统,属于过去。成都永远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时尚表达。

手记

2018年11月

对朱毁毁的印象,最初来自于《成都不是一个天堂》(上下)两篇网络热文。文章火得很突然,突然到朋友圈仿佛像约好了一般,几乎同时就铺天盖地地转载起来。文章作者并不是什么名人,也非专业自媒体工作室,只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川大学生,而他的微信公众号,当时有且只有这一篇文章。据作者说,今天《成都不是一个天堂》系列的阅读量已超过100万,的确是一个令人惊叹,让诸多自媒体眼红的成绩。

文章排版简洁,文字明快,洋溢着小清新的色彩,最吸引人的当属那一幅幅记录着成都市井生活的照片,没有刻意的摆拍,没有过分追求角度、光线,却在平凡中透出让人喜爱的干净与真实。正如文章的题目,成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天堂,而是一个处处充满烟火气的人间,正因为如此,成都人爱这座城,许多外地人也爱这座城。

朱毁毁因为关注成都,也被成都所关注。今年8月,他的第二篇系列文章《人间成都》再次火了起来。同样简洁清新的风格,同样干净真实的图片,同样的“10万+”,不同的是,作者朱毁毁已从一名大学生,变成了一名创业者,与自己的同伴一起,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着。

也许拜两个“10万+”所赐,他的创业之路起点会更高一些。在前不久结束的2018年成都国际时尚周上,朱毁毁受邀举办了个人摄影展,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位年轻的摄影师。

与朱毁毁面对面,你能看到在他身上有着许多当下年轻人的典型特征,长相清秀,衣着时尚,谈吐斯文,时不时夹带一些英文。随着了解的深入,又发现他对“老”物件的执着与深情,是许多年轻人所不具备的。他喜欢老成都的味道,住在耿家巷的老房子中,平时喜欢在有“老成都”感觉的崇德里喝茶和工作,他的镜头也更偏爱“老成都”生活。

问他,为何在如此年轻的时光对老成都如此情有独钟?他答,“在中国很少有城市能像成都这样,拥有对比如此鲜明的本土文化,既有古典传统之雅,也有现代时尚之美。而那些属于老成都的元素,除了证明成都文化底蕴深厚外,还凝结着成都乃至四川人难以忘却的乡愁。”

这个年轻人是真的爱上了成都。他在《人间成都》中说,我试图将这一年间捕捉到的城市光影整理成章节,以一种极为主观的主题串联,再加以一些不成熟的注释和观点,希望能尽力描绘出这座模糊的、柔软的城市——我亲爱的锦官城。

新闻推荐

知名酒店集团落户都江堰 川商助推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

近日,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凯悦酒店集团、天府明宇商旅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宣布国际品牌酒店“青城山凯...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朱毁毁:亲爱的锦官城)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