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市政府新闻办主办,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成都首档整体落地海外的电视栏目,《西望成都》6月9日推出第168期。从2017年《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发布以来,成都迎来了十个世界顶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团队入驻,17万青年人才落户。“蓉漂”,成了时髦的新成都人的代名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都摄影师肖全就用他手中的镜头,为中国最出色的文化艺术名人留下动人的瞬间。30多年过后,这位“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回到故乡,将镜头对准了500个成都人,记录这个时代的成都肖像。
《城事》
港融新成都
公元761年,杜甫来到成都住进了“首套人才公寓”——杜甫草堂,写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诗句。1172年,爱国诗人陆游骑着毛驴来到成都,一待就是8年,年老之时想念成都,便写下了“锦城旧事不堪论,回首繁华欲断魂”等佳句。数千年后,惜才的成都,特意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蓉漂”们设立专属节日——“蓉漂人才日”。
张裕鹏,戴德梁行成都分公司的总经理,是《成都人才白皮书》当中 “高级人才”的代表。张裕鹏的公司担任了“天府锦城绿道”的战略顾问一职。而这,还与张裕鹏的个人爱好有关:喜欢骑行。闲暇时,与家人、朋友骑行绿道,是张裕鹏从香港到成都后一直保留的生活习惯。
高速发展的成都让香港“蓉漂”在这里找到了家的归属感,融入成都文化、成都生活,张裕鹏说自己已经成为了“新成都人”。而在“新成都人”的范畴里,还有一位同样来自香港的创客人才。
位于成都都江堰景区旁的熊猫小巷,是一条以熊猫文化为主题的街区。香港创意产业及创新科技委员会副主席施美景便是这条小巷的幕后推手。2006年,他在深圳创立了“巴布熊猫”这一文化IP。为了丰富对熊猫文化的认识,2016年,他带着巴布熊猫一家回到了它们的故乡——成都,成为一名“蓉漂”。如今,爱熊猫、爱成都的香港“蓉漂”施美景已经完全融入了成都人的生活,原本怕“辣”的他,如今能连续五天挑战吃火锅,并且乐在其中。成都,也已成为了施美景的第二故乡,他将自己的文创事业扎根于成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
今天的成都,先后出台《人才新政十条》《成都人才三十六条》等吸引政策。未来,还会有更多像张裕鹏、施美景这样的新成都人在这里分享他们的“蓉漂”故事。
《味道》
镜回成都——时代“肖”像
1990年9月20日,成都摄影师肖全和作家三毛结缘,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三毛把自己一生的爱恨情仇都留在了肖全的镜头中,这组完美的人像照片,成了三毛生前最后的影像。后来,肖全把所有底片做成小样,做了一本叫《天堂之鸟》的薄薄的小册子。
1991年,《天堂之鸟》在成都印刷出版了9万册,透过照片,全国各地的人们重新认识了三毛,成都摄影师肖全也逐渐被人所知。而真正让肖全成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的,是1996年《我们这一代》的出版,在肖全的这本人像摄影集里,北岛、顾城、张艺谋、崔健、姜文、杨丽萍等文艺精英都被肖全定格,成为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
在这些10多年前的照片鼓舞下,从2015年开始,肖全辗转昆明、杭州、北京等8座城市,拍摄了2000多人,开启了他“时代的肖像”拍摄计划。今年,他回到故乡成都,将镜头对准了500个成都人,记录这个时代的成都肖像。
成都自古以来就文脉悠长且文人辈出,而成都文人一直以来都是肖全镜头偏爱的一类人。为了完成拍摄计划,肖全特意邀请了一批成都诗人,到成都诗意最浓的杜甫草堂为他们拍照。在成都文化地标望江楼公园,肖全邀请了两位特殊的人物——阿来和梁平参与拍摄。
2000年,年仅41岁的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成为中国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今天,已经在成都生活了20多年的他,和成都诗人、《星星诗刊》主编梁平一起,成为了肖全“时代的肖像”成都站最后的拍摄对象。在他们眼中,肖全的拍摄风格带有很强的时代感。
30多年前,肖全从成都出发,聆听那个时代中国文学艺术家的时代心声,如今,历时两个多月,普通成都市民、各个行业的杰出代表、成都未来的希望,肖全用500张照片定格成都人独特的精神面貌,也记录下故乡成都的时代肖像。他用影像与世界沟通,也用影像留下成都的独特魅力。
本报记者 陈蕙茹
新闻推荐
为贯彻落实全市新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结合创意经济发展实际,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起草,联合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