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制图/朱濉
对话人
朱珉迕 解放日报评论员
张 雨四川日报评论员
建立国家级建材质量检测实验室
精雕细琢地对待每一块砖瓦、每一根钢筋
确保给灾区留下一片优质工程
张雨:在都江堰旅游景区,有一项特别的“差别对待”政策,凡上海市民凭身份证游览景区,原价90元的门票价可优惠至15元。一张小小门票,寄托了都江堰各界对上海人民的感恩之情。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在上海市大力援助下,都江堰实现了全面恢复、快速发展,“上海速度、上海质量、上海水平”让我们记忆犹新,感念至今。
朱珉迕:上海援建都江堰的效率和质量是公认的,比如规划实施的117个援建项目,于2010年8月就全部竣工。上海对于援建项目的品质和效用,更达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专门在都江堰成立了上海援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组,建立国家级建材质量检测实验室,高质量、高品质、精雕细琢地对待每一块砖瓦、每一根钢筋,确保给灾区留下一片优质工程。
张雨:“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共饮一江水的深切情谊,将都江堰、将四川与上海紧密相连。这10年来,都江堰从遭受大灾到焕然新生,回望援建历程,上海的帮助与提升可谓功不可没。我想代表灾区人民,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你们!”
朱珉迕:上海援建有个特点,尤其注重系统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通过援建不仅完成一次性的新建与再造,更注重项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预留空间。打个比方说,造房子、造漂亮的房子不难,难的是确保它能被持续顺畅高效地使用,这就需要考虑它的内在品质和综合适用性。上海还特别注重在产业项目、文化项目、运营管理方法乃至城建规划思路方面输出经验,这些广义的援建“项目”,或许是更需要“留下去”的东西。
张雨:这种能“留下去”的东西,除了物质财富,还应该包括宝贵的精神财富。重建期间,都江堰与上海、灾区群众与援建者,也不乏彼此之间精神的交集。比如四川人民在灾难之后的乐观向上,体现出一种“化苦为乐”的顽强生命力;比如上海援建者对质量的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体现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工品质……这些精神特质,至今仍不断激励着两地人民。
朱珉迕:我震后曾到都江堰采访,当时被街上的一条广告吸引了,上面用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虽是一句广告语,却像极了一座城市的宣言。它不断提醒都江堰的群众,无论灾难多么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向往、有追求,就一定有美好的未来。上海援建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援建干部、援建人员展现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与内在情感,里面包含了豁达、进取与专注。我想,无论灾区人民的坚强,还是上海展现的品质,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共同拥有的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雨:都江堰旧称灌县,,因水利工程名闻天下程名闻天下。。援建之时援建之时,,都江堰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岷江黄浦江水水相连岷江黄浦江水水相连,,上海都江堰心心相印”。这句话,牵出了两地之间的特殊情感。援建只是一时,合作更为长远。期待两地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交流日益深化,互动更加频繁。
朱珉迕:不久前,都江堰在上海推介文旅项目,引来驻沪众多名企热烈追捧。多年以来,诸如此类的合作不胜枚举,两地正在共同谱写“后援建”时期的发展新篇章。同时,在当前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语境下,“先行先试”的上海,正着力探索超大型城市的治理新路,这些也可为成都、为都江堰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借鉴与参考。进入新时代,两地可以携起手来,共同答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考题。
新闻推荐
【编者按】汶川,北川,绵竹,都江堰......穿越北纬31°的这些城镇与村庄,2008年5月12日,承受了最为沉重的关注与哀伤。十年生死两茫茫。2018年3月下旬起,澎湃新闻沿着北纬31°那些触动心弦的地名行走,寻访...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