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注定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自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一场深刻的变化正席卷成都全城,以一种磅礴之势,向世界呈现一座中国内陆城市的新时代表达。
变在哪里?成都的变化,不是说哪里又起了一座高楼,哪里又开了一条新道。以这样的简单数据来解读成都之变,未免流于肤浅。锦江的水是平缓的,但背后,是一路奔袭近365公里抵达都江堰的岷江的澎湃;西岭雪山的积雪看似终年静止,但阳光折射下,就能体验其奇妙无比的万千变化。抛开表面的浮光掠影,观察成都每一个局部变革的逻辑走向,思考每一个细微变化的深刻内涵,就能发现,这种变化,对成都发展而言,无疑具有“聚变”的意义。
走在成都街头,市民最直观的“变”之感受,是成网的轨道,是三万里绿道如画。的确,出行方式改变了,出行体验也改变了。但跳出局部,对成都全市来一个全景俯瞰,就能清晰地看到,轨道和绿道的交织,正在重构成都城市格局,重塑成都城市形态,是对城市能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全面提升。进而看“东进”,打破的,是成都千年一以贯之的单中心城市格局,是为成都其后三十年、五十年乃至更长阶段发展的“腾笼换鸟”。
这样的变化何其深刻,不啻为一种脱胎换骨,无异于撬动“千年之变”。
不只是城市空间。成都的变,是全局性的。以“产业新政50条”、“军民融合十条”、“人才新政十二条”等制度创新,激发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动能;以蓉欧快铁、西成高铁、天府新机场以及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标志,突破了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新境界;以“十大重点工程”、“五项重点改革”为抓手,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以“公园城市”为目标,开辟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
从自然环境到人居环境,从城市空间到产业生态,成都,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而其变化的最鲜明特点,就是许多都是打破重建,甚至于“史上首次”。
更为深刻的,则是理念的变化。可以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是撬动成都一应城市之变的一个基础支点,是开宗明义之变,是提纲挈领之变。“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正是全面对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促成了成都发展的一应“新打法”。无论是全面开启的“对标”方法论,还是经济工作组织方式的革命性创新,每一个局部的变革,都正在叠加起势,积蓄成都城市能量的呼啸而出。
变,变在城市发展力。一部被外界称为比肩北上广的城市总规,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结合十九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个阶段”战略安排,把成都“三步走”置于国家战略全局和世界城市体系中谋篇布局,彰显城市雄心。
变,变在城市生命力。前不久,成都跻身“海归就业创业最爱城市”第三位,首获“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称号,荣登《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4月18日,仲量联行重磅发布《中国12强:全球格局下的中国城市》研究报告,成都的“未来竞争力”被高度认可;在美国在线平台Elite Daily发布的2018年最“酷”城市榜单中,成都强势上榜。一个“酷”字,何其生动,何其年轻。
变,变在城市影响力。3月16日,继中国双创指数、文化产业指数、文创指数等之后,又一个成都指数——中国城市互联网生活消费·成都指数发布。城市指数的设计,总是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发展理念、发展指向、发展优势。由此可见,在全国城市体系中,成都的城市话语权日益凸显。
把一个个“变”串联起来,可以清晰洞见,成都,面对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之问”,确立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正在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面对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之问”,确立了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奋斗目标,正在加快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和城市宜居度;面对新时代新方位新作为的“机遇之问”,确立了建设现代化新天府的奋斗目标,正在加快提升城市创新引领力和文化影响力。
“成都就像飞机正在跑道上滑行,我听到了引擎的轰鸣。”
新闻推荐
本报讯(罗成记者郭庆邓婧)近日,为进一步推动都江堰市乡镇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一窗受理全程代办”工作经验向乡镇(街道)延伸,都江堰市银杏街道多方探索,在银杏街道率先推出“全...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