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6件四川美术作品如何创作,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一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大型美术作品,如何开始构思直至最终完成创作?4月19日,由省文联主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四川作品文献展”在四川美术馆举行,以大量创作手稿、历史文献、分镜头草图、影像资料等作答。
2016年,由中国文联等主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历时5年顺利完成,全国共有146件作品入选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并被国博收藏,其中梁时民、张跃进、李锛的中国画《李冰父子与都江堰》等6件来自四川。“我们举办此次文献展,重在剖析作者创作思路,展示大型主题创作的难点、突破点和创作规律,为四川美术工作者今后的创作提供借鉴。”省美协主席、四川美术馆馆长梁时民表示。□本报记者余如波文/图
描绘治水场景,讴歌古代川人集体智慧
走进四川美术馆一楼展厅,首件展品便是《李冰父子和都江堰》第一稿,以及艺术家在5年的创作中留下的大量速写、素描、工作照等资料。宽5.3米、高2.7米的画面中,浩荡的岷江水从远处奔涌而来,工人们或烧山碎石开辟水道,或放置竹笼、杩槎截流江水,李冰则站在高处祭天祈祷,期盼都江堰水利工程修筑顺利进行。
梁时民等3位作者都来自四川,热衷于描绘本土自然风物,曾多次到都江堰采风写生,因此创作工程启动后一致选定《李冰父子与都江堰》这一主题。
用画面还原都江堰的修建场景,仅仅从美学角度考虑显然还不够,梁时民等人为此大量阅读《史记》等相关著作。“李冰作为蜀郡太守,任职期间忧于洪患,身体力行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直到今天仍然润泽巴蜀大地。”梁时民等人认为,作品应该展示远古四川人的生存状态和集体智慧,讴歌华夏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
为了完成作品,3位艺术家每年都要挤出几个月时间,集中进行写生、研究和创作,并且为先秦服饰等问题请教相关专家。他们在都江堰细致观察各时段水流的变化,为了更贴近修建前的场景,还前往广元感受湍急的嘉陵江水,最终将不同时空的工作状况巧妙合理地组合在一幅画面中。
深入历史与生活,创作避免简单“图解”
其余5件作品,分别为高小华的油画《周易·占筮》,吴绪经、吴一箫、吴越的中国画《科举考试》,马振声、朱理存的中国画《忽必烈与元大都》,邓乐的雕塑《汤显祖与明代戏剧》和李先海的雕塑《中华医学》,其中《周易·占筮》创作尤其曲折。
“初稿设计为正方形,画面由太极八卦图和伏羲、文王、孔子‘三圣\’组成。”画家高小华本以为构图完美,没想到专家评审认为该方案简单图解《周易》,直接否决。经过反复思索,他从古籍《竹书纪年》的日食传说,以及作家阿城的《洛书河图》等获得灵感,以手持蓍草的文王为主体完成作品。后来专家委员会评价,这件作品结合写实手法和浪漫想象,很好地寓意了造化运行之规律,令人思索《周易》辩证之理。
雕塑家李先海同样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不能对内容做简单图解。他的《中华医学》分为治病和制药两部分,由12件单件作品组成群雕。“我从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绘画,尤其是冯梦龙《警世通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作品中的市井生活场面中寻找灵感,力图让每件作品都拥有独立的生活场景,与观者产生共鸣。”
新闻推荐
总长度达240公里的锦江绿道,从都江堰延伸至双流黄龙溪。锦江绿道的建设中,锦江水生态治理是重要内容,其范围包括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三大内江干渠水系,流域面积2009平方公里。为了加快营造舒适、...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