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赶秋(作家、青年学者)马千笑/手绘
咸阳,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秦建都于咸阳。而远在川西平原上的成都“秦城”,其北门也叫“咸阳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咸阳门 纪念无罪冤死的蜀侯恽
《华阳国志·蜀志》载:周“赧王十四年,蜀侯恽祭山川,献馈于秦昭襄王。恽后母害其宠,加毒以进王。王将尝之,后母曰:‘馈从二千里来,当试之。\’王与近臣,近臣即毙。王大怒,遣司马错赐恽剑,使自裁。恽惧,夫妇自杀。秦诛其臣郎中令婴等二十七人。蜀人葬恽郭外。十五年,王封其子绾为蜀侯。十七年,闻恽无罪冤死,使迎丧入葬之郭内。初则炎旱三月,后又霖雨七月,车溺不得行。丧车至城北门,忽陷入地中。蜀人因名北门曰咸阳门,为蜀侯恽立祠。其神有灵,能兴云致雨,水旱祷之。”咸阳门之得名,竟然跟一桩冤案有关。
公元前301年,蜀侯恽(与蜀侯通国,皆为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的异母兄弟)在成都祭完山川后,将祭品运献给咸阳的秦昭襄王。恽的后妈(昭襄王母宣太后)害怕他得宠,遂将毒药加在祭品里进献。昭襄王正打算吃祭品的时候,恽的后母说:“这些东西从二千里之外运来,恐怕不太安全,应当先让人尝一尝。”昭襄王于是让近臣吃,结果近臣当场毙了命。昭襄王大怒,派遣司马错赐剑于恽,令其自裁。恽很害怕,遂和妻子一道闻风而自杀了。事情到此并未了结,昭襄王又杀了恽的郎中令(掌宫殿门户)婴等蜀侯臣子共二十七人。嗣后,成都人民自发把恽埋在了秦城郭外。公元前300年,秦昭襄王封其子绾为继任蜀侯。公元前298年,他听说恽是无罪冤死的,便派专使准备将其迁葬到咸阳(上引《蜀志》作成都“郭内”,有误,当从《太平御览》卷十一《蜀本纪》“迎葬咸阳”作“咸阳”)。不料苍天有眼,先大旱了三个月,接着又下了七个月的大雨,以致灵车刚驶至成都北门,就突然深深陷进了土中,看来恽是不愿离开蜀地了。蜀人因此把成都北门叫做咸阳门,并为蜀侯恽修立了纪念祠堂。传说其神有灵,能兴云致雨,每逢水旱灾难,蜀人均会进蜀侯祠祷告。
“蜀侯”转型“蜀守” 李冰这才登上历史舞台
公元前285年,即周赧王“三十年,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这个王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又称秦武烈王、秦悼武王。绾被诛后,蜀地就取消了“蜀侯”之职,只置蜀守一名。从此,成都便由蜀侯蜀守并治时代正式转型为单纯的蜀守时代。
于是,最为关键的蜀守李冰就登上了历史舞台。《华阳国志·蜀志》曾这样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位成都的大恩人:“冰能知天文地理,谓汶山为天彭门;乃至湔氐县,见两山对如阙,因号天彭阙。仿佛若见神,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珪璧沈濆。汉兴,数使使者祭之。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捡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在湔氐县(又称湔县,今属都江堰市)境内壅江作堋(创修都江堰。蜀人谓堰为堋)之前,李冰在岷江上有“见神”之事,最早载于郫县扬雄《蜀王本纪》。其文曰:“李冰以秦时为蜀守,谓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却没有“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珪璧沈濆”一节。据“汉兴,数使使者祭之”、《史记·封禅书》“渎山,蜀之汶山。……江水,祠蜀。亦春秋泮涸祷塞,如东方名山川,而牲牛犊牢具珪币各异”与《汉旧仪》“祭四渎用三正牲、沈圭”云云,可知李冰未治江水,先祀江神。他在都江堰上游建立了三所江神祠,并用牛、羊、猪和珪、璧沈祭之,可谓郑重其事,而汉代延续了这套旧仪。沈祭,就是甲骨卜辞“求年于河,尞三牢,沉三牛”之“沉”。考究其字形,“沉”正是把牛或羊沉入川中的象形。“沉”,又写作“沈”。《仪礼》云:“祭川,沈。”沈乃是祭祀川泽之礼,今“都江堰清明放水节”依然在沿用。前面提及“蜀侯恽祭山川,献馈于秦昭襄王”,应该也用的是牛、羊、猪之类。
都江堰初设的“三大功能”惠及当今
都江堰初步成形之后,主要有三个功能:一、以行舟船;司马错开着“大舶船万艘”,载着“米六百万斛”从都江堰连舻循江而下,一举攻入楚国。二、坐致材木;通过都江堰将岷山木材水运到成都,这一运可不得了,一直运到了上世纪末。三、灌溉稻田;让千里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堋堰之外,还有两大附属工程:一、五头大石犀;二、三尊大石人。它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而雕凿的,即南朝梁国广汉人李膺《益州记》都江堰“有三石人、五石犀以厌水”之“厌水”。所谓厌水,主要是一种“厌胜法”。厌,镇也。“厌胜”意即“厌而胜之”,系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镇压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
大石犀立于堰旁,是希望它们能如真的犀牛一样辟水分水;大石人立于江中,是希望它们能“镇水万世”。1974年3月3日,在都江堰外江三号桥基河床下挖出了建宁元年李冰石像一座,高近3米,其袍袖上有“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等隶书字样(原文是“镇”的异体字,今方便表达,改为此通行字)。这“三神石人”虽是东汉人仿李冰“三石人”而造,但其目的肯定与之是一致的,亦即镇水。落到实处,石人又有“水则”的功能,可以监测岷江的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跟刻记长江枯水位的“涪陵石鱼”的用途大同小异。“与江神要”即佚名《蜀记》“刻字为约”的意思,是神话式的表达。“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乃刻在石人身上的铭文,大致是讲:江水枯竭时不可露出石人的脚,江水上涨时不可没过石人的肩。
这刻有九字铭文的石人,能被常璩亲眼目睹吗?我觉得,不能!为什么?因为在东汉建宁元年(168)之前,这三尊石人就已经不见了(所以才新造三神石人代替)。他所依据的应该是一些比较靠谱的历史档案,如上引“故记”之类。故记,古书也。《蜀志》里牵涉到李冰的这些段落很多都来自《华阳国志》之前的古书,譬若《蜀王本纪》;又如“沃野千里”、“陆海”、“天府”诸词,也都源出《战国策》《汉书》等古书。
至于李冰穿广都盐井、造成都七桥等事迹,我们将留在《〈华阳国志〉里的成都(4)》中再叙。
新闻推荐
奥地利总统总理首次联袂访川,时间虽短成果丰硕谈感受话未来“双方要继续加强大熊猫合作研究,让两国友谊更加深入人心。”“行程满满,感受多多,机会大大。”“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和好的开...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