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桃花笑春风
俏梅争春
成都人春节传统民俗“三大会”之一的花会——2018年的“天府春花节”近日启动,为成都的“最美春天”拉开大幕!城区内各主要公园组成了9个赏花组团,郊区开辟7条赏花线路,方便成都人在春节期间赏花、买花。成都人也由此踏上一年四季的“寻芳”之旅。
成都人自古以来有爱花的基因,自唐、宋至今,逛花会这项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花会的地址就在成都西门外的青羊宫。传说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五,故唐代以来,民间在此举办一年一度的庙会。又因成都的二月正是天气晴和、春意宜人、百花盛开的季节,故又传2月15日是百花的生日——“花朝节”,每年二月在这里举办花会。聪明的成都人紧紧抓住庙会这难得的人聚之机,将花会融入了庙会,并逐步使之演变成了一个传统的商品交易会。
青羊宫古时叫青羊肆,战国时期就已成为西南地区有名的物资交易市场。东汉时张天师在此创立了道教并立观传道,使之成为道教圣地。唐僖宗中和四年,即公元884年,道观修葺扩大后始称青羊宫。后经战乱,数度兴废,先后改称上清宫、青羊万寿宫等,清朝又恢复旧名。无论青羊宫怎么变化,花会却一直沿袭至今。
“仲春十六会期时,货积如山色色宜。去向二仙庵里看,令人爱煞好花枝。”古人写花会的优美诗词很多,但清人吴好山的这首诗最能反映成都花会的特点。老成都人一定还记得,每年新春不久,鲜花盛开之时,南门外锦江河畔,从万里桥、柳荫街至青羊宫的城墙边的土路上就开始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了。走路的、坐鸡公车的,或者是坐马车的人们脸上都挂满春日的笑容,目标都朝一个方向。因为青羊宫的花会开幕了。郭沫若在《反正前后》中曾详细记录了花会期间锦江两岸的热闹盛况。“每年三月成都城外的青羊宫和草堂寺是要办花会的。这种措施并不甚古,是在“变法自强”以后所产生出来的花样。那是一种博览会性质,会期大概有两个月光景……”郭沫若对花会盛况的描写应当是确切的,但他对成都花会的历史似乎却不甚了解,仅吴好山的诗就写在“变法自强”以前几十年了。
宋代大诗人陆游有诗云:“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成都人爱花,也老早就懂得以花为媒,用经济唱戏。这种朦胧的市场意识与天府之国小农经济的富庶和文化的繁荣是密不可分的。“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异物崛诡,奇于八方。”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所描写的经济如此繁荣的成都,为青羊宫花会的兴起提供了物质保障。据《成都古今记》载:随着时令的变化,成都每个月都有定时的大型市场贸易:一月有灯市,二月有花市,三月有蚕市,四月有锦市,五月有扇市,六月有香市,七月有七宝市,八月有桂市,九月有药市,十月有酒市,十一月有梅市,十二月有桃符市。这些市场贸易不少是和庙会有关的,如蚕市就是大慈寺庙会的内容,花市则是众多市场中最有名的,也是由青羊宫庙会派生出来的。
花会不仅是花的会展,也是名小吃的会展。二仙庵树林的深处,并行搭起临时竹棚,棚下便是鳞次栉比的各种小吃摊:都江堰的丁丁糖,仁寿的芝麻糕、蟹黄酥,白家的肥肠粉,新都的桂花糕,怀远的叶儿粑,唐昌的樟茶鸭,皇城坝的肺片,洞子口的张凉粉,还有钟水饺、赖汤圆、韩包子以及糖油果子、三大炮、麻花馓子、脆油糕。每次来到这里,肚子总会装得圆滚滚的。花会上的锅盔也是很令人神往的,形状有圆的、方的、三角的;味道有咸的、甜的、椒盐的,白面锅盔夹着卤肉或洞子口的张凉粉吃最好吃。
青羊宫花会热闹的地方还有很多,譬如有说相声的、有打金钱板儿的,有演杂技的等等。演出的地方在楠竹搭建的棚子里,凳子则是用长木条临时绑成的“排排坐”,因为位子不多,多数观众都没座位。
1951年,成都市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花会,以后每年一次,每次1个月至1个半月。成都附近大大小小的花圃及广大花农,都将各自辛勤培育的名贵花卉、家栽盆花、盆景等运到青羊宫,搭棚撑帐、摆摊设点,进行展销。1980年起,市政府决定将花会场地定在与青羊宫一墙之隔的文化公园。花会期间除传统内容外,又增加了鸟市、书市、书画艺术展销等内容。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冰玉昨(6)日,成都市中院召开新闻通气会,2017年成都十大优秀司法建议出炉。这些法律建议涉及行政执法、基层治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房地产纠纷、农村土地承办经营权流转、金融安全、...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