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柳街花海田园 本报资料图片
都江堰市,很多老成都人都叫它灌县。“灌”字,取于李冰父子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发挥着的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如今,成都把“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工程”列为了近期推进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什么是精华灌区?为什么要修复?日前,都江堰市政府副市长陈丽娜以及上海中建建筑设计院总规划师周宁博士接受了记者专访。成都商报记者 尹沁彤 实习生 陈星宇
“灌溉是立城之基”
带动生产生活 传承农耕文化
都江堰作为成都“西控”区域的核心示范区,一直都承担着成都平原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功能。陈丽娜表示,灌溉,是这座城市的立城之基。
“都江堰无坝引水工程,把都江堰分为了内江和外江,都江堰精华灌区所指的是内江灌溉的平原地区。”陈丽娜解释,这个区域包括了都江堰市、温江区、郫都区、崇州市、彭州市部分区域,其中,涉及都江堰市范围为胥家镇、天马镇、聚源镇、崇义镇4个乡镇,面积约160平方公里,现有农用地15万亩,林盘用地规模2404公顷,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条干渠穿境而过,支、斗、农、毛各级渠道总计2497条,总长度约202.4km。
灌溉,可以带动区域内的生产生活,事关民生;可以传承悠久的农耕文化,事关文脉。但如果灌区出现问题,那么这两项灌区的核心功能将难以充分显现。
“从区域内水系密度来看,区域水系线密度平均值为1.29km/km2。北部区域沿柏条河的胥家镇、天马镇较南部区域沿走马河的崇义镇、聚源镇水系密度更高,最高达11km/km2。”陈丽娜告诉记者,虽然区域自流灌溉渠系保存基本完整,但部分毛渠仍存在断头、拥阻不畅等问题。“因此,对精华灌区的修复是很有必要的。”
理水、护林、亮田、彰文、兴业
三期建设再现灌区盛景
“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这是周宁博士心中的都江堰精华灌区新风貌。
这场盛景何以再现?陈丽娜回答,都江堰将通过“理水、护林、亮田、彰文、兴业”等方式,传承天府农耕文明历史文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陈丽娜告诉记者,精华灌区修复工程将通过三期分期建设。一期规划于今年3月底前,完成胥家镇“天府原乡”、聚源镇“灌区映像”2个项目,共计占地3850亩的首开区集中打造。其中,“天府原乡”项目突出“展示中心+林盘+产业”的功能定位,构建高端粮菜产业生态圈,打造粮菜产业示范区;“灌区映像”项目突出“展示中心+林盘+田园”的功能定位,以“文创+旅游”为产业发展方向,建成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田园城镇典范区。二期规划将精灌区四镇剩余部分打造成为集国家水稻湿地公园、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独具特色的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示范区。三期规划将成功经验系统引导、拓展延伸至整个都江堰精华灌区,形成世界领先的天府水生态文明典范区。
对此规划,周宁深以为然。“这种以生态农业产业为核心和主干,以‘产业能量核-社区组团化-全域网络化’的\‘细胞’组团式联动发展的规划理念,构建出了\‘产业-自然-民生’融合共生的\‘天人合一’的城乡产融大格局。”
治林盘、塑大地景观
绿道可起牵引融合作用
茂林修竹、沃野千里,稻田河堰,如果只能用一种颜色代表灌区,那一定是绿色。目前,都江堰也将绿道建设融入了绿色的灌区,并作为重要的着力点。那么绿道对于精华灌区建设有怎样的意义?
陈丽娜告诉记者,精华灌区修复有几个着力点,一是实施林盘整治,归并散小林盘、还原传统林盘、保护名木古树、修缮院落民居及河流水系;二是塑造大地景观引导农民和社会资本连片种植水稻等粮油作物,再现沃野千里、美田弥望的灌区盛景。“而绿道,就是将沿线的农田、林盘串联起来,并融入文体商旅等业态,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如果说作用的话,在灌区修复工程中,绿道可以起到一个牵引和融合作用。”陈丽娜解释,通过绿道网络的建设,乡村地区的林盘院落、溪流荷塘等优质生态要素可以通过绿道串联到城市里面,满足城市人对乡村自然景观、新鲜空气、清澈水源、淳朴民风的天然的需求,同时将城市的现代生活要素通过绿道引向农村地区。
“通过人流、物质流、信息流的引入,将游客引出城、引下山、引入精华灌区,带动乡村发展品质,促进人口和产业流动。同时,将碎片化的镇区、园区、林盘、院落有机串联起来,也能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极大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种养体验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融合发展。”
新闻推荐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四川省将加紧落实除德阳、甘孜和阿坝外的18个市州20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