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都江堰新闻 > 正文

成都皮影的流风遗韵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17-07-21 05:49   https://www.yybnet.net/

资料图片。

一口道尽千年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杨虎

不管肤色如何,年轻的牛总是命运相似——长到一岁,它们就都被穿了鼻子。接下来,如果是在成都平原这样多稼禾的坝区,它们就会戴上枷,在田里气喘吁吁地拖着犁或耙;在北方,尤其是在陕北高原,当一轮血红的落日在天边将落未落,可以看到许多肥的瘦的黄牛被绳缚住,拖着沉重的牛车,在漫天尘土的塬道上高高矮矮无声挪动;也有的牛命苦,投生在了自贡那样的地方:狭小的山谷之间,成百上千口盐井密集排列,高耸入云的天车下,虬龙般巨大的绞盘车伸出麻绳,与它们颈上的木枷死命纠缠。牛眼圆睁。牛步踉跄。牛汗如雨下。牛疲惫不堪。然而咿呀声终究不息,盐卤从几十丈、几百丈深的盐井里日夜不停地被提上地面……

牛到晚年,迎来了各自的结局:平原上劳作的牛一般能活二十多年;自贡的牛仅一两年便瘦骨嶙峋,气息奄奄。到最后,被放进清水,佐以花椒、辣椒,加少许盐,再略翻花样,就成了水煮牛肉、火边子牛肉、灯影牛肉,以及提兜子牛肉、掌盘牛肉……化作人们舌尖上的缕缕美味。

而成都的牛却别有一种幸运,它们在灵肉分离后走上舞台:锣一敲,鼓一响,那一张张笨粗重厚的牛皮顿时腰身柔软。光影交错中,昔日黑黝黝的皮身色彩婉转——小生面目俊雅,旦角身段婀娜……

在死去之后,成都平原的牛们又重新活转过来,它们幻化成生、旦、净、末、丑。方寸之间的舞台上,成都牛皮形象逼真,或慷慨,或悱恻,或英雄末路,或儿女情长,或站,或跃……悲欢一尽情,喜怒复哀乐!

皮灯影,凉荞面,刚出锅的甑子饭。———老成都民谣

让成都平原的牛活成人间角色的,正是如今已濒临失传的川西民间艺术绝唱——成都皮影。

成都平原乃膏腴之地,各种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皮影尤其源远流长。为采写这篇文章,这几个月来,我在域内的走访中,常于紧邻繁华大街的小巷深处或偏远的村落之间与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对坐、抽烟、喝茶、摆龙门阵,当老人们回忆起昔日成都皮影的盛况时,一个二个犹自舔嘴咂舌:皮灯影,凉荞面,刚起锅的甑子饭——老成都三大鲜,人生惬意事啊!

1970年出生的皮影艺人杨勇曾为成都市艺术剧院舞台美术师,常在锦里、宽窄巷子等地进行皮影表演,深受游客欢迎。他告诉我,成都皮影可谓是四川皮影的特异部分,它异在造型,特在色彩,囊括了川西皮影基本的重要特征。而在别致的造型与绚烂的色彩后面,是斑驳着从清末、民国到改革开放两百多年间整整几代成都民间艺人于艺术之路上孜孜以求、上穷碧落的点点碧血。

单纯地梳理成都皮影百年来的流风遗韵,我们明白了它的来龙去脉:四川皮影分东西两路。东路皮影分布于川东、川北山区,影人形制多以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形体高约30厘米,以牛皮制成,当地人称作“渭南影子”,因从陕西渭南传来之故。

西路分布于川西成都地区,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响,一般高约60厘米。以成都为代表,本地俗称“成都灯影”,有“纸灯影”、“皮灯影”之分。影人体形硕大,最大的达七八十厘米,其特点为造型大方、组合多变。成都影人服饰华美、面貌俊俏、较为写实。影人服饰以舞台戏装为蓝本,做工精致,花团锦簇,演出效果极佳,深受大众喜爱,曾在成都平原的城市乡间流行一时。

因了都江堰灌溉之利,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腴,百姓衣食无忧,注重精神文化修养。这种社会氛围,促进了地方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使成都皮影成为戏剧化程度最高、最成熟的皮影戏流派,在国内独树一帜,且扬名海外。

“其实,完备的成都皮影大致产生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杨勇说:“它以‘川北\’土灯影为基础,吸收陕西皮影东路流派的精雕细刻,博采了川西各种民间艺术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顺着杨勇的叙述,成都皮影的特异之处从历史深处一点点呈现出来。

与川北皮影相比,成都皮影有不同之处。

一异造型。成都皮影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地方皮影的特征,在人物的面部造型上,完全不同于北方皮影的尖鼻方脸,其皮影脸部是前额为高弧形,下巴曲圆,每个头型十分注重眼、眉、嘴角、发际的有机组合,收放自如,角色都被赋予各自鲜明而活泼的舞台性格,决不千人同面。行内有谚赞云:

丹凤眼,大眉弯;蒜头鼻子白皙脸;

下巴圆,凸额展;大耳垂边富贵见;

上唇显,下唇健;抿嘴矜持真好看。

二异色彩。成都皮影色彩浓郁,兼有素雅,光照之下色调鲜亮。色彩以强对比为主,辅之微妙的弱色彩,其十分注重墨色在色彩与造型中的运用,不论是影偶的开脸绘制,图案的结构界定、勾勒、色彩的搭配,都大量运用传统水墨画技艺,也引用了古建彩画、成都年画、蓝印花布、织锦刺绣、成都漆器、川剧服饰、汉画像砖艺术等本土的民间工艺精髓,每副皮影的色彩与造型根据舞台与角色需求,或对比浓郁,或淡雅高洁,极具美感。

异彩的背后,闪现着艺人们辛劳的身影。一个皮影人物的制作过程极为烦琐,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细分为三十二道工序,细数下来,一个皮影人像要刻上3000多刀!

2014年12月的一天,在锦里表演完毕后,杨勇缓缓弯下身,从一堆杂物中拿出自己制作皮影的工具,各式各样的刻刀。这些雕刻刀具多达三十多把以上,分为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杨勇说,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形花纹则需要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

“别看皮影简单,其实,我们所付出的心血,一点不比川剧名角们少。”杨勇淡淡地说。

倒溯回去四五十年前,成都的许多茶铺或堂会上还能看到皮影戏,那时,但凡一些流行的川剧戏目,皮影班都可以表演:高亢的声腔,震耳的锣鼓,惟妙惟肖的表演,皮影班子所到之处,一派过年过节的热闹场面。再往前,民国初年,黄炎培先生曾在《蜀游百绝句》一诗中鲜活地绘出了成都皮影的精妙影像与流行程度:滦州剪纸忆分明,西蜀镂皮制更精。

今天,一些老人还依稀记得成都皮影演出最盛的那一次:1945年,为庆祝抗战胜利,成都几家商会请皮影戏班连唱大皮影戏4天。那场典型的高腔班演出,内容以神话传奇与经典川剧折子戏为主,演出地点之一包括今天的武侯祠门口。据当年亲眼观看过表演的老人讲,当年的演出通宵达旦精彩连场,热闹非凡,武侯祠一带的居民们过足了皮影戏瘾。

可以想象,那时的成都百姓们对皮影是何等的热爱,何等的痴迷,而皮影这种简单别致的艺术门类,又给了他们贫瘠的生活何等丰富的精神滋养!

作为国粹,中国皮影早就惊艳于世。然而今天,国内皮影的各大派别全都面临着行将消逝的局面。

成都皮影也是如此。大约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在成都以及周边县域,基本已无正式和业余的皮影演出。杨勇说:“皮影人物本就是为‘皮影戏\’而制作的,表演才是皮影的灵魂。我希望今天的人们不要忘记,在成都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这么一门精妙的民间艺术。所幸,我们今天还依然可以在锦里、宽窄巷子等地进行表演,让游客们能一睹它的精妙精彩。这是成都皮影的幸运,也应该是它新的发展起点……”

新闻推荐

车辆侧翻起火 都江堰农家乐女老板身亡

19日上午,都江堰一女子驾车回龙池镇东岳村的途中,经过紫坪铺水库附近查关新村的弯道时侧倒在路边墙面上,随后车辆冒烟起火。附近赶来的村民尝试救人未果,女子被困车内不幸身亡。据悉,女子在当地操持一...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成都皮影的流风遗韵)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