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由成都市教育局主办的“天府学堂”课程论证会在杜甫草堂举行。作为首个将系统教育课程与天府文化结合作为主要议题的论证会,本次会议名家汇聚,共有包括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在内的十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就“天府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天府文化在德育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天府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实践”等议题,给出了实实在在的建议。
成都市市政府总督学、市教育局党组成员陈蕾,以及成都市各区(市)县教育局、市直属(直管)学校的代表,也出席了本次课程论证会议。
天府文化具有思想开明、生活乐观、悠长厚重、独具魅力的特质和气质,是对成都城市文化精义的高度概括。天府文化的提出,为成都文化找到了魂、找到了根。
“天府学堂”的课程一定是与成都本土文化匹配。可从“诗文成都”、“创意成都”、“人杰成都”、“自然成都”和“首善成都”五个最能体现成都本土文化特点的方面着手,去构建课程体系。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 李明泉
首先要解决“讲什么,怎么讲” 两个重要问题
李明泉表示,天府文化具有思想开明、生活乐观、悠长厚重、独具魅力的特质和气质,是对成都城市文化精义的高度概括。天府文化的提出,为成都文化找到了魂、找到了根。
那么,如何让青少年浸润天府文化并从中得到养分?李明泉为“天府学堂”点赞:这个新平台,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来学习和热爱天府文化,非常具有长远性的战略谋划和现实意义,其开创性教育滋润方式“可谓功德无量”。
但是,“天府学堂”该给孩子们讲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讲?李明泉分享了自己的诸多思考:讲什么,这是导向问题;怎么讲,是教法问题。“譬如,成都在世界史上有若干个第一,既有历史的,也有文学的,还有科技的,这些应该告诉青少年。另外,现代的成都正在打造非遗之都、设计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美食之都及诗歌之都等,还在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天府文化是其核心和灵魂,也是其独有资源和优势。这些,也应在天府学堂教材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邦本
传习天府文化 先厘清天府文化的特点
“开讲天府文化之前,我们需要先来界定天府文化。天府文化,简言之就是自古以成都、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天府之国大地上所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这一文化,可谓源远流长,非常丰富。天府文化最直接的源头就是巴蜀文化。”彭邦本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天府文化的渊源。
对于天府文化的特质魅力,他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开放包容、诚信节义。四川盆地群山环绕,古时候对外交通甚为不便,但正因为如此,巴蜀先民很早就具备跨越天险的无畏精神和开辟栈道等开创能力,与巴蜀域外建立畅通联系,形成了开放的格局。二是喜文好艺、标新立异。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资料显示,天府文化从起源时就特别具有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而且富于浪漫精神,可谓其一大特色。三是道法自然、知快守慢。以成都为核心的天府文化,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维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典型即如都江堰,其所蕴涵的“上善若水”、“以水为师”等精神,昭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理念。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 谭继和
从天府文化的生态、文态和发展历程设计课程
谭继和建议,“天府学堂”的课程设计可以从天府文化的生态、天府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天府文化的文态三方面进行考虑。生态方面以水润天府、花重锦官城为主题,让孩子们认识天府的水系以及动植物的特色等;天府文化发展的历程,可以囊括丝绸文化、古蜀文明中的三王二帝、三国智慧以及汉唐文化等主题;天府文化的文态以讲述天府的科技与教育为目标,设置了文翁化蜀、天府文学的成就、民族花灿等三个主题。
谭继和特别强调了课程的编写应该成体系、有重点、突出亮点和便于中小学生记忆,呈现形式要生动易懂。但他强调,要特别注意正确知识的灌输,特别是巴蜀文化和天府文化有关的正确知识,不能传授错误学术结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古籍所所长 舒大刚
天府文化既有自己的特色 也与其他文化相互包容
舒大刚表示,天府文化既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又极具包容性,诸子百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兼容并包,这是天府文化的特征。“例如中原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蜀学中则有道、德、仁、义、礼的五德并兴;儒家讲究天人合一,而我们蜀学则更进一步,讲究天地人的三才合一。”
在编写天府文化教材方面,舒大刚建议,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既要体现出具体的知识点,又要提炼出一些具体的文化价值、行为守则等,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接受课堂的洗礼后,能在生活当中具体执行。“教材里一方面要指出天府文化的主体精神,又要总结出与全国既有联系、又有自身特色的内容,然后从环境、历史、族群、文学、科技、民俗、教育、宗教、家族、古迹、经典、人物等方面,多角度、多方式展示天府文化。”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谭平
立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材图文并茂尽量故事化
谭平认为,对天府文化的理解,先要达成共识。“文化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比如,教育成都的孩子热爱成都,这就是很好的价值观。”
在天府文化教材内容的设计上,谭平认为,根据6~14岁孩子的身心特点,“教材应图文并茂,尽量故事化。”
谭平同时认为,应该把“创新创造、时尚优雅、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内涵,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上。例如,可考虑将整套课程内容分为成都古今十大文豪、十大循吏、十大忠烈、十大巾帼、十大创造、十大儒商、十大乡贤、十大建筑、十大名曲、十大名画、十大碑刻、十大祠庙等。
在教学方式上,谭平强调应多样化,比如专题片、纪录片、讨论、参观、演出、竞赛等方式,“教育应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并给孩子创造舒适有意思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川省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纪大海
课程打造可充分挖掘成都五个方面的文化特点
“‘天府学堂\’的课程一定是与成都本土文化匹配。”纪大海建议可从“诗文成都”、“创意成都”、“人杰成都”、“自然成都”和“首善成都”五个最能体现成都本土文化特点的方面着手,去构建课程体系。
从司马相如到杜甫、李白,再到现当代诗词的繁荣,成都是名副其实的“诗歌之都”,同时也是“创意之都”。比如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的浪漫飘逸、无穷的想象力,都值得孩子们去感受和学习。
成都人杰地灵,北宋有三苏父子,当代“四大文豪”——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四川就占了两位;“十大元帅”也有4位是四川人……纪大海表示,对于本地的杰出名人,无论他们的作品还是人生经历,孩子们都应有所了解。
“自然成都”主要指成都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纪大海认为,“天府学堂”的课程不应只有历史文化,还应包括自然地理,“如果自然环境被破坏,那么文化也会随之消失。”
关于“首善成都”,纪大海解释,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理应着力构建成为首善之区、楷模城市、示范之都。
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七中副校长 毛道生
开设课堂组建师资团队 让天府文化精髓深入人心
毛道生认为,开设“天府学堂”这门课程,首先应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目标契合。天府文化需要有课程来支撑,而教材则是课程主题的一个体现。“天府文化的学习与我们平时所学的物理、化学等课程有别,不能按照章节式的方式来学习。天府文化的课程不能局限于教材,教材只是一个参考的版本,一个素材的起源地。”
那么天府文化该如何学?毛道生认为,除了在教室里通过老师讲解外,还需要让学生们在参与和实践中体验式地学习。至于“天府学堂”的课程应该放在什么阶段来学,毛道生建议4~8年级期间开设最佳。
毛道生同时建议“天府学堂”的师资应当是专家大师引导、社会有识之士广泛参与、社会相关专业人士大力支持以及学校相关老师为主力构建成的一个教学梯队。
他还建议:政府整个推进过程中应发挥协调职能、组织审定课程职能、督促和推进职能以及购买服务职能,鼓励各级部门积极参与,让天府学堂更能起到实质意义。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金苹果锦城一中校长 杨斌
推广天府文化 让孩子们热爱成都
杨斌表示,首先需要搞清楚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也就是教育谁的问题。如果是针对6~14岁的孩子,是所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吗?那就必须要进课堂、进学校。这显然和目前计划的,比如搭一个场馆,培养千名教师、万名学生是不一样的。“我更愿意理解为,其真正的意义类似于我们搞了一个诗词大会、成语大会,举的是一面文化的旗帜,让成都孩子通过这面旗帜的引导,热爱天府文化,热爱成都。”
具体实施上,杨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这个活动还需要厘清是起示范引领作用还是全覆盖的概念?如果是示范引领的概念,就比较好操作。具体开设课程的方式,肯定是多种多样的。
对于“天府学堂”的效果,杨斌也表达了自己的期待:“有专家提到了以文化人,以德润城。我认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又何尝不是一直在滋润这座城市的人。既然有了这么好的文化传统,我们更应该通过文化传承浸淫,把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培养成热爱这座城市的人、建设这座城市的人。”
四川省优秀教师、天涯石小学校长 喻珂
要让孩子感受天府学堂的美 感受成长的快乐
喻珂主要表达了对于课程实施、课程内容、课程原则以及课程评价方案四个方面的思考。
课程实施,应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综合实践型的课程,让孩子们充分互动起来,让思维走向深入。而课程实施的方案,则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推广。关于课程内容,“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诗意地栖息在这个地球上,这是我们做教育、做文化的追求和情怀。”
而关于课程开发的几个原则,喻珂认为可按照整合性原则,将教材里原本的单元中文明礼仪、团结友爱、故乡风景的内容和天府学堂的教材进行整合;遵循体验性原则,教学符合孩子的兴趣与孩子学习的连贯特点;根据互动性原则,以开放的胸襟和视野,把学生和家长拉入课程的设计中来,让家长的力量和智慧一起来培育孩子的成长。
最后,关于课程评价,喻珂表示:“我们应该选择的评价是过程性评价,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天府学堂的的美,感受成长的快乐。”
成都市教科院国学研究室主任 罗晓辉
天府学堂不用包罗万象 只需对准天府文化核心
罗晓辉表示,“天府学堂”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其教材编写的目的不是要出一系列的丛书、读本,而是要让中小学生真正从中学到东西。“天府学堂”不用包罗万象,什么都学,而只需对准天府文化的核心内容,其课程设计应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本土文化三个方面。
对于如何着手实施,罗晓辉建议,首先应该确定“天府学堂”要给孩子们传递怎样的价值观。
关于天府文化的核心,罗晓辉说,它应该是“开放包容、乐观豁达、敢想敢为、道儒一体”。其中,开放包容与成都的移民史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从古至今,成都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外来人口的到来。天府文化也是乐观豁达的,苏轼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遭遇了什么,苏轼都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信念和超然的人生态度。而川菜、蜀绣、川茶文化等,都体现了天府文化中成都人生活化的一面。“外地人常说成都是‘休闲之都\’,这些都是成都人重视生命质量的表现,也应是天府文化核心内容的一部分。”
成都商报记者 张瑾 樊英 许雯 赵雨欣 梁梁 王勤 陈兴隆 饶媛媛 摄影记者 张士博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智)日前,州公安局分别在都江堰、郫县组织离退休党员开展了“喜迎十九大,永远跟党走”主题党日活动。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以组织离退休党员进行诗歌、散文朗诵为主要形式,活动共收到州公安局离退...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