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小的行军床,简易挂起的蚊帐,确保在夏天能安然睡上一觉。
行军床挂上简易蚊帐,就可安然入睡。
在这个炎热的季节,汗流浃背中的你,不经意间就让蚊子在细嫩的肌肤留下无数个奇痒难耐的小红包,你完全有理由讨厌这个季节里的捣蛋鬼。百年前,人们在夏天外出旅行时,要想躲避蚊虫的攻击,既没有电子灭蚊拍也没有电热蚊香器,更没有全封闭的中央空调房,只有盘香和蚊帐。
蚊帐,对很多城里人来说已有些陌生了。大家在夏天已习惯生活在密闭的空调房子中,点上电热蚊香器,享受清凉的生活。
蚊帐从古至今都是防蚊神器。据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不堪蚊虫叮咬的古人就发明、制作了蚊帐,他们当初的创造智慧和工匠精神,让国人受益几千年。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蚊帐”出自《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抱衾与裯。”东汉末的经学大师郑玄在《郑笺》中将“裯”释为床帐。
但绝大多数人认为,“蚊帐”源自“齐桓公喂蚊”的励志典故。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卷四“立言篇九”记载:一天,齐桓公在柏寝休憩,看到一大群蚊子在帐外飞上飞下,颇似十分饥饿。便对管仲说:“现在齐国国强民富,我没什么担忧的……可这群蚊子飞来飞去,肚子饿了,却找不到食物吃,我觉得对不起它们。”
说罢,齐桓公把碧纱帐卷起来,放蚊子进来。蚊子进帐后,比较客气的,没叮他就飞走了;比较知足的,吸了一些血,也飞走了;有一些不知足的,肚子虽然已经饱了,还舍不得走。最后,肠子被撑破死了。
看到这种情形,齐桓公感慨地说:“唉!不知道满足的人跟那些贪婪的蚊子又有什么区别?”于是下令,要求国民以贪吃的蚊子为镜鉴,杜绝奢侈,大兴勤俭节约之风。至于蚊帐是否产自于2600多年前的齐国,还需进一步考证。
百年前的夏天,美国人甘博和他们的团队来到成都。他们途经都江堰二王庙时,天色已晚。大家在空荡的大殿中支起行军床,挂上简易蚊帐,听着岷江水流声安然入睡。
据考证,在中国古代,蚊帐与穿衣戴帽一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宋元前,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来自蚕丝、麻、葛等,用蚕丝抽出的锦、罗(丝绸)制作的蚊帐,一般为宫禁中独用(这可能一直延续至唐)。
至于平民百姓,多用葛(一种蔓草)制作蚊帐,穷困者则无力置备。到宋朝,随着水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棉花引进国门并推广种植,纺织品原料中多了棉织物。纱布、纱帐进入市场后,丝绸地位自然就下降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谭曦
/背景资料/
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1917年-1919年在中国共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500多幅彩色幻灯片、30盘16mm电影胶片。他在四川拍摄了400多张照片,其中标明在成都地区拍摄的有100多张。 老照片作者:西德尼·戴维·甘博
新闻推荐
金砖国家友好城市暨地方政府合作论坛第二天—— 发出“成都倡议”:来,加入成都友城高校创新联盟
论坛现场发出“成都倡议”摄影记者王红强谋合作今年,金砖合作将启动第二个十年。金砖国家友好城市暨地方政府合作论坛机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昨日,近百位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部长、省长、...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