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熙路的港男港女 陈东梅
连慧霖
在茶餐厅里的何达仁(左)和搭档潘正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殷航杜江茜摄影报道
1600公里,是成都和香港的直线距离。每天,有6个航班往返于双流和大屿山,不到3小时,就能从成都抵达香港。远看,这两座城市似乎搭不上关系;近看,却又千丝万缕。
大春熙路商圈,成都的商业中心。每天早上,大量市民通过地铁、公交、出租车,进入位于春熙路、红星路和东大街的写字楼中,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中有这样一群人:两部手机、普通话英语粤语随时切换、喜欢少油清淡食物,下午3点15分是下午茶时间、搭乘电梯时习惯站在右边……
这些标签足以显示共性——他们来自香港。事实上,生活在成都的香港人很多,他们从事金融、酒店、医疗、餐饮、地产等工作,也创业。
大春熙路商圈是他们集聚的区域之一,这些港男港女从尖沙咀、中环和铜锣湾走来,吃惯了三明治、沙拉,也能坐在街边嗦一碗肥肠粉、撸个串。
A成都港男
土生土长香港人
带来纯正茶餐厅文化
遇见·港式茶餐厅
6月的最后一个清晨,闷热。推开路边的一家港式茶餐厅,这是这里一天中最为静谧的时刻。
50岁的香港人何达仁和搭档潘正耀坐在店里,一人一杯柠檬水、共享一碟火龙果,用粤语随便聊着,不时看看手机里新闻直播。
还有一天,香港回归祖国就20周年了。
“真快呀,我们到成都开店,也有7年了。”何达仁的普通话咬字很清楚,头发花白的他,穿着橙色运动衫,精气神十足。在成都多年,他仍保持着每天早上8点,到茶餐厅吃一顿港式早点的习惯。
走进何达仁和潘正耀的茶餐厅,懒洋洋打着转的吊扇、墙壁上缤纷的花格子砖、手写餐牌、小卡座和霓虹招牌,几乎具备了所有港式茶餐厅的元素,也是不少上班族和在蓉香港人的“聚点”。
时针拨回到2009年,何达仁从香港来到成都,一下飞机,他就被朋友拉着去航空路的一家港式茶餐厅喝奶茶。彼时,整个成都的港式茶餐厅只有3家左右。也是这一次,有着多年餐饮从业经验的何达仁发现,位于西部的成都,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对于不少成都人来说,不管粤菜川菜,煮得好吃就是王道。”拉着搭档潘正耀,这两个香港“爷们”,将第一家店开在春熙路商圈,地道的粤式奶茶、菠萝油、公仔面、烧味,征服成都人的胃,如今,他们的店已经在成都开到6家,不少香港朋友慕名而来。
“成都,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嘛。”潘正耀乐呵呵一笑,“近一点的太古里、宽窄巷子,远一点的都江堰,乐山大佛,我们都不知道去了多少次,一帮香港朋友爱得不得了。”
融入·第二个家
简单笔触勾勒出一朵玫瑰花,这是何达仁茶餐厅的商标,被印在店内的每一个餐具上。这样的标志,是何达仁对于茶餐厅最初的认知。稚子之时,第一次被父亲带去的路边的“茶档”,除了记住奶茶的香醇,还有就是印着一朵黑玫瑰的霓虹招牌。
香港,也有着茶餐厅的演变,这个最草根最地道的饮食场所,被认为是香港最市井的文化,陪伴着港人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也出现在无数的香港电影和电视剧中。
“我们想要把香港的茶餐厅文化带到成都。”这是何达仁和潘正耀在开店过程中逐渐清晰的目标。开店至今,有年轻的情侣点一份牛排,坐在卡座,寻找电影《花样年华》的感觉;也有慕名而来的食客,找到何达仁,想去厨房看看港式奶茶到底是怎样调制的;还有不少在蓉的香港人,跑到这里喝杯下午茶,看看报纸,侃侃大山。
如同隐藏闹市的花,这家港式茶餐厅已经融入成都的城市脉络,在车水马龙的日常中,悠悠然盛开。
在潘正耀和何达仁心中,成都已经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这些年,他们和店里的本地雇员相处融洽,如今,不但有一帮本地朋友,也热爱着火锅和川菜,房子也买在市中心不远的地方。
曾经,何达仁习惯和朋友去兰桂坊喝一杯,聊聊天,如今,他们更习惯叫上一帮钓友,去成都周围的水域钓钓鱼,在农家乐里烧烧菜。“我们的朋友有乐山、绵阳、成都的,大家随便做点特色菜,就是一大桌四川味,我们真喜欢这味道。”
B 成都港女
休闲中忙碌
退休后在成都买房定居
勇气·尝试不同
何达仁和潘正耀坐在卡座里吃着热腾腾的港式早餐时,春熙路商圈的另一边,陈东梅在租来的公寓中以麦片、面包、牛奶和咖啡开始了新的一天。职业套装、高跟鞋、淡妆、香水、手提包,标准的办公室女郎,走进了成都的人群中。
陈东梅,高个子,中长发。去年此时,她从香港飞抵成都,在走出双流机场前,她对成都的认识,仅停留在互联网上,“挺特别的,感觉很不一样。”
此前,陈东梅在香港一家保险公司工作,蹬着高跟鞋,每天穿梭于各个写字楼中。从她的办公室往外望,尖沙咀外人来人往,不远处的维多利亚港海水清澈。“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香港,去到别的城市生活。”3年前,好友离世,陈东梅意识到,只有一次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不能浪费,“如果有机会尝试不同的东西,一定要鼓起勇气。”
很快,机会来了。加入朋友的营销公司后,她被告知会派往成都工作。“想都没想,立刻就答应了。”
勇敢,是这位40多岁中年职业女性对自己的评价。“刚开始,一周7天,几乎全给了工作。”招聘、组建团队、培训,慢慢地,陈东梅的工作步入正轨。目前,她带领的团队有10多个人,全是20至30岁的本地年轻人,“我们一起吃火锅、串串,他们还给我过了生日。”看着这群年轻人,她会想起在香港的女儿和从前的员工,“和这里的年轻人相比,香港的孩子还是被保护得太好了,没有这里的孩子成熟。”
到成都一年,因为忙碌,陈东梅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双流机场和三圣花乡。“很喜欢三圣乡,经常去买花,很放松和休闲。”
陈东梅说,来成都最大的收获有三个,交到了新朋友、直到放下紧绷的弦。
憧憬·计划未来
在太古里博舍酒店,连慧霖人还未出现,笑声先到。这位穿着明黄色的短袖上衣,染着紫红色长发的香港白领,有着一种让周围人放松的特殊能力,自信、开朗,是和她接触过的人总会想到的词汇。来成都半年,她还不能在粤语和普通话中切换自如,遇到不会说的词语,总是先爆笑一番,再沉默片刻,一定要找出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在成都我要习惯说普通话,因为想要融入这座城市。”
从香港到成都,连慧霖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城市气质。在香港,她每天的生活紧凑得以秒计,除了工作之外,朋友聚会、自我增值等事项填满了每一天。这位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的高材生,先后在3家酒店工作过,曾以为这样的忙碌,就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来成都之后,我才学会了放松和旅行。”第一次登上青城山时,安静的环境中只有她的喘息,湿润的空气里充满了植物的清香,“在自然面前,人类太过渺小,所以要多出去看看走走,才对得起这短暂且只有一次的人生。”
成都带给连慧霖的惊喜有很多,逐渐适应的食物、开始习惯的运动、越来越健康的身体和开怀的心情。“我很喜欢按摩,很棒的体验。”
“成都发展真的很快!”连慧霖计划,以后退休后,就来成都买房定居,“就是喜欢这里,想要和它一起成长,感受它的所有生机。”
新闻推荐
金牛大道各种花卉争相绽放武侯区首条紫薇大道诗意花开近段时间,武侯区“老川藏路”沿线的紫薇花逐渐盛放,尤其是高升桥路段近1公里的紫薇花,一簇簇娇艳的花朵释放着自己的热情。“红色的紫薇盛开后...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