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意味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意味着趣意十足的新鲜体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并将其定性为生活性服务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推动民宿合法化。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也要求持续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有序发展民宿出租等。
而在山水人文底蕴深厚的成都,如何借助这股“民宿风”提升和发展旅游产业,也成了旅游行业内热议的话题。昨日,由市旅游局、成都大学联合主办的2017“民宿发展与成都旅游”论坛在蓉举行。来自境内外的专家围绕民宿发展与成都旅游现状,汇集民宿、旅游专家等各方智慧,为成都民宿旅游发展建言献策。成都市浓郁的川西风情、极具特色的民居,也让与会者称赞有加。
民宿发展不能同质化
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自古以来就有着令人赞叹的秀丽山水。近年来,除了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国家级5A、4A景区,乡村旅游也成了成都旅游的热门产品。当美丽乡村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人,如何真正留住游客,让游客们在成都的自然山水间获得最惬意的休闲享受?探索一条健康有序的民宿发展之路,以民宿经济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无疑是符合成都市实际的最佳途径之一。在昨日的“民宿发展与成都旅游”论坛上,来自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们以展望“民宿+旅游”为主题,开启了一场思维碰撞。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旅游信息化研究所主任、教授李云霞在演讲中表示,“成都无论在旅客流量、文化底蕴,还是生活美学方面,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可以说发展民宿具有广阔的前景。”李云霞告诉记者,“我建议成都民宿以‘蜀味\’为定位,同时通过品牌规划解决民宿发展同质化、一味跟风的问题。”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朝枝看来,当民宿规模化带动区域集聚转型发展,民宿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产品。而当民宿从个体投资走向重资产后,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平衡规模与特色,轻奢与高端,人力成本、运营成本与收益,成为发展民宿小镇需要思考的问题。张朝枝认为,最终还是需要民宿回归住宿功能的本身。
民宿发展带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原来的土路村道被改造成休闲游步道,村前的稻田造出绿荫花海的田园景观,破旧简陋的民居脱胎换骨成高端典雅、充满文化内涵的民宿村落……随着都市消费群体的需求变迁,民宿被公认为乡村旅游的升级版和高级形态。
“我的民宿2013 年开业,节假日期间每天爆棚,最多的一天光游客用餐营业额就过万元。一年下来,家里收入超过10 万元。”这几日,大邑新场古镇锦府驿的老板郭忠忙得不可开交。记者见到他时,他一手端着麻油土鸭,一手捧着凉糕,忙着给客人上菜。郭忠介绍说,每逢节假日都会如此忙碌。记者看到,在新场古镇,具有浓郁川西民居特色的民宿已经成为这里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
“一个猪棚养猪一年收入2000元已属不易,但是,我用自己的艺术创意来改造,以乡愁为主题,把乡村历史与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把猪棚改造成文化雅居,一晚上住宿收入就超过了2000元。”在昨日的论坛上,莫干山《后坞生活》的创始人王天鹏也同成都市的民宿主们分享着自己的生意经。据了解,《后坞生活》位于莫干山南麓后坞村,那里原本只是一片农舍和猪棚。2011年开始,经王天鹏设计改造,这里已成为浙江民宿旅游的示范点。“猪棚”变“金棚”,成为当地广为流传的典范。
在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理事长郑健雄看来,近年来,乡村开始产生质变,乡村有了新的业态,有了新的休闲风貌,有了新的生机。“主题民宿主要由自然、人文环境景观,建筑风格与房间设计气氛,风味餐食与体验活动,民宿主人四个主要元素构成。”郑健雄分析到,而民宿主人对前三者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成都民宿若想获得好的发展,思考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吸引更多具有都市经验的人下乡、返乡,采取“招人引智”策略,农村有了新乡村主义者的加入,乡村的多元业态可以获得发展,地方可以创造各种生机。
本报记者 程怡欣 文/图
新闻链接
新达标的精品民宿 一次性奖励五万元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成都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明确,成都市将支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对新达标的主题客栈(精品民宿)和新评为五星级农家乐、艺家乐、乡村酒店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五万元。
《2016年中国民宿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四川2016年民宿客栈达3361家,排全国第四位。民宿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尚未形成准确的统计口径。该报告中的民宿数据是基于去哪儿、携程、途家等旅游企业的数据库、部分研究机构发布的统计信息及课题组赴各地的调研数据。其中,成都市所辖的19个区(市)县(不含简阳市,下同)民宿数量总计2500家左右。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传统民宿或者低配版的民宿(农家乐、家庭旅馆、短租公寓等)达2400余家,占民宿总数的96%;现代意义的民宿约100家,只占民宿总数的4%。 在成都市旅游研究院院长诸丹看来,成都具有时代意义或现代意义的民宿数量虽然不多,但已经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是“深游成都”、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重要生力军,也是成都民宿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成都市旅游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充分发挥综合带动型现代服务业的积极带动功能,对成都国民经济的带动贡献更加突出,作为全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在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稳步提升。2016年,成都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2500亿元,整个旅游业发展情况较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为成都市民宿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重视产业融合发展,将积极支持、鼓励民宿等新兴业态发展,促进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 程怡欣
新闻推荐
绿色打底 生态文明浸润巴山蜀水——迎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特稿(八)
◇四川日报记者范英李秋怡王成栋张彧希殷鹏5月15日上午,都江堰。一声令下,控制闸门徐徐打开,白花花的江水沿着内江渠系涌向灌区。没有引水坝,不耗土石方,却千年不衰,激荡的岷江之水,拍打着...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