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孚县人民医院,“成都来的医生”是患者之间口耳相传的“活招牌”。“做腹腔镜手术的赵医生”“针灸的王医生”“接生的阿姐”……郫县·都江堰援藏工作队成立了由10位援藏医生组成的卫生组,用精湛的医术和专注的态度,赢得了藏区老百姓的赞赏。
“健康所系,性命所托……” ,对卫生组的医生们而言,当初入行时念出的《医学生誓言》,在藏区铭刻了更深的含义。“援藏不单是奉献,我们也在收获信任和认同。”
无论是地震灾害中的医疗保障,还是特大车祸中的紧急救援,卫生组在高原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抢救奇迹。即使是日常诊断的平凡一幕,也蕴藏着汉藏情深、医患和谐的动人情感。
信任 周末让病人来家里治疗
舒娟原是郫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复合的医疗背景,让她在道孚县医院成为了满楼转的全科医生。针灸科病人多她要来扎针,内科忙起来她要去门诊,一年多下来,舒娟瘦了10多斤,脸颊上盖着高原的印章。虽然辛苦,她却主动提出,想留在道孚,终身在藏区工作。
“信任,是我在这里工作最大的感受,也让我更深地意识到这份工作的意义。”舒娟说着,急诊科走进一名1米8的康巴汉子,方檐毡帽,戴着口罩,一来就说:“明天去你家扎针,就认准你们了!”舒娟告诉记者,罗中策巴面瘫一周了,需要连续针灸,医院周末不上班,她就让病人去自己家里接受治疗。
“藏区老百姓淳朴”,舒娟说,高原风大,面瘫患者多,她总为病人周末加班。一些病人治好后带着苹果、菌子来医院感谢医生,有的还送上哈达。
惊险 深夜狂奔抢救婴儿
刚到藏区的胡成英,是高原反应最严重的队员之一,接近3000米的海拔,让她每天头痛心悸。胡成英记得,自从来到藏区,就戒掉了在都江堰保持多年的跑步习惯。
但2014年10月底的一个雨夜,高原气温降到零下,空气稀薄,为了抢救一个重度窒息的新生儿,胡成英在凌晨4点的街道一路狂奔。
“等不及医院的车来接,也顾不上路边成群结队的流浪狗,只知道铆劲往前冲。”胡成英说,跑到医院时,只觉得眼前发黑,心脏“咚咚”地撞击着胸腔,沉重得吓人。是家属的一声“阿姐”,支撑她在抢救室里站到天亮,最终使患儿转危为安。
因为当地交通不便、产妇几乎没有孕检的习惯,类似的惊险时刻在县医院并不少见,援藏医生张蓉曾在牛棚里替孕妇接生,也曾遇到抽搐了10多次才送至医院的妊娠期高血压并发子痫产妇。每当此时,她又心急又心痛:“藏区的老百姓需要我们,这是使命,也是责任。”
教学 带当地医生学技术
扎西是个内向的小伙子,在县医院接触的病量小、病种少,每天便拿着书本来学麻醉术。瞿琬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能让小伙子把时间耗在等病人上了。”她向组织申请,顶岗扎西,送扎西去都江堰市人民医院进修,自己却扛下了整个科室的麻醉术。
半年时间,扎西经常在电话里向老师汇报:“瞿老师,今天我完成了6台全麻”“瞿老师,我今天终于独立完成了一例深静脉穿刺”……听到扎西的成长,瞿琬林觉得,即使半年无休也值得。
没有去成都进修的医生也在日常工作中获得了援藏医生的悉心教导。针灸科的德钦,擅长藏医,接触过西医,却对中医一窍不通。针灸被引入道孚县医院,也为德钦打开了一扇大门。每天,德钦和其他三名藏族同事一起,跟着援藏医生王跃观摩如何诊断和治疗,自己操作遇困难时,一个电话,内科的舒娟老师就从对面楼奔过来帮忙。“讲得巴巴适适的”,德钦说,科室里的藏族医生们都已经可以独立处理简单的病。成都商报记者 钟茜妮
新闻推荐
“创业天府 菁蓉汇·都江堰”旅游专场 6个双创项目路演 吸引意向投资2.3亿元
昨日,以“创新创业天府源,全域旅游都江堰”为主题的“创业天府菁蓉汇·都江堰”旅游专场活动在都江堰市离堆公园广场举行。主题演讲、多重形态的旅游双创路演项目的登场,旨在推动都江堰旅游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