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服务业既是稳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本周,《成都市服务业发展2025规划》正式出台并对外发布,《规划》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提出了未来十年把成都建成高端服务功能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万亿元左右的发展目标。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2016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昨日,记者从市商务委获悉,以《成都市服务业发展2025规划》为纲领,今年成都市将重点实施服务业提升行动。进一步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型升级,实现创新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为服务业“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全年力争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400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服务业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53.8%;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扣除商品住宅)4070亿元,增长3.4%,完成服务业重大项目投资830亿元。
一线·“开局”实景图
成都市成为
西部唯一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
2月14日,成都再添一张国家级金名片。当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用2年时间,在天津、上海、海南、深圳、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苏州、威海10个省市和哈尔滨、 江北、两江、贵安、西咸5个国家级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重点对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发展模式、便利化等8个方面的制度建设进行探索,有序扩大服务业开放准入。成都市成为西部唯一的入选城市。
按照会议精神,将在试点地区推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政策的企业范围由服务外包扩大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其他服务行业,给予减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并对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据实税前扣除。将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为试点地区中小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对试点地区进口国内急需的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和环境服务给予财政贴息。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对试点地区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全面实施服务外包保税监管。
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服务贸易创新是培育成都市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今年,成都市将出台服务贸易发展指导意见,突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初步建立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业促进体系,采取服务贸易领域的税务、金融支持措施。探索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从发展潜力来看,成都市技术贸易、航空保税维修以及文化贸易是今后一段时期服务贸易创新的重点。”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
今年8月一期工程交付使用
作为天府新区核心项目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一期工程将于今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目前,相关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是西部地区设施齐全、品质一流的国际会展中心。
据介绍,博览城占地约1600亩,总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
博览城周边配套设施完善,规划了多座星级酒店,客房规模3200余间,并配有完善的城市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包括5条地铁线路、2个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和1条有轨电车,以及规划配置了10万平方米的货运轮候区和1万个停车位。一期工程主要为展览中心,展览面积30万平方米,可布置约11660个室内国际标准展位。
省博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博览城也将是政府大型会展主办场地、大型高层商务活动的中心平台,将打造成为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以及沿线国家拓展中国西部市场的展示交易平台。西博会的永久会址将落户博览城,2018年第十七届西博会将在博览城举办。
深读·“开局”路线图
“两步走”战略首先迈好第一步
“十三五”成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8%左右
对成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目标而言,现代服务业不仅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器和催化剂,更是参与全球分工合作、面向全球服务、体现全球价值的有效工具和载体。《成都市服务业发展2025规划》提出,聚焦服务半径延伸、服务功能提升和内部结构优化,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实现由面向区域到面向全球、由服务中心到服务枢纽、由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到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变。
成都编制的《规划》提出了未来10年成都市服务业发展的方向: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增强“成都服务”主体功能、增强服务于生产活动的资源配置功能、增强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服务功能,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知识化发展;围绕城镇化和产城融合的发展要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国际化发展;实现与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带动三次产业整体提升。其目标是把成都建成高端服务功能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
“这一目标将通过‘两步走\’战略来实现。”该负责人表示,第一步就是在“十三五”时期,将发展重心落脚于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切实将发展方式转到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双引擎的轨道上来,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速7.8%左右,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800亿元左右;第二步,即“十四五”时期,致力于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力争在某些领域形成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核心功能,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速7.3%左右,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000亿元左右。
细化梳理年内59条实施任务
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总体将达1000亿元
以《成都市服务业发展2025规划》为纲领,为确保实现开好局、起好步的总体目标,市商务委目前已会同相关部门,认真梳理《成都市服务业发展2025规划》涉及的国际购物天堂行动计划、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行动计划、国际美食之都行动计划、国际门户枢纽行动计划、“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国际会展名城行动计划、文化创意名城行动计划、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互联网+”行动计划、金融创新行动计划10个行动计划的年度目标和实施任务,明确了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外贸进出口增长10%、金融业增加值14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旅游总收入增长22.55%、餐饮业销售收入增长8%、会展业总收入增长10%、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7500亿元、新开通3条以上国际直飞航线、开行300列蓉欧快铁、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达到600家、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总体达到1000亿元、创业服务机构达到500家等关键性目标,提出了10个方面共59条实施任务。
在聚焦实施服务业提升行动的同时,年内还将围绕推进创新引领、融入“一带一路”、工业强基、美丽成都等行动落地实施,提出了优化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孵化体系,加快建设立体口岸开放格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互联网+”绿色生态等发展举措。
加快推进购物天堂建设
建设30个以上旅游购物(离境退税)商店
今年,成都市将加快推进购物天堂建设任务落地实施,使消费内容更加丰富,载体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体系初步确立,购物环境更加友好,消费吸附力明显增强,加快形成市民购、访客购、电商购多购并举消费局面,不断壮大市场规模。
一方面要加快提升商贸产业。支持中心城区、都江堰市完成主力商圈规划编制,加快新兴商圈建设,启动现有主力商圈及4A景区改造提升。实现中心城区的主力商圈、重点特色商业街、重点商品市场Wifi全覆盖,开展智慧商圈、智慧景区、智慧市场试点。优化提升10个以上中华老字号品牌。新增4条省级特色商业街和6条市级特色商业街,提升10条以上特色商业街,建设30个以上旅游购物(离境退税)商店,新增30个以上体验式消费网点,完善旅游集散中心购物功能。实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平台上线运营,建立进口商品保税展销中心、跨境电子商务O2O体验店和延展平台1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贸易主体引进培育。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商贸企业来蓉设立区域性物流分拨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和结算中心300个以上。推动商贸、餐饮、旅游、休闲等行业组织探索建立行业服务标准体系和诚信体系,完善多语种导购、快递配送、美工包装、旅游咨询等服务功能和主力商圈、重点旅游景区(点)多语种标识标牌系统,加强各大重点景区、主力商圈公交衔接服务。
另一方面,将促进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全力完成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任务,争创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扎实推进城市共同配送,新认定城市共同配送试点企业30家以上,试点商贸流通企业集中配送率超过60%;建成10个城市配送末端公共服务平台(站点)和20个县乡物流配送节点。制定国家都市旅游功能区(国家新型A级景区)标准(体系)。办好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成都购物节等活动;引进中国博物馆(国际)博览会暨2016博物馆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办好室外音乐节、成都大庙会等会展文化旅游活动,吸引外来消费。
同时,加大商品服务市场供给。加强商业品牌和品牌商品引进,力争引进20个国际知名品牌、300个品牌店铺,实现商品进口200亿美元,满足高品质消费市场需求。挖掘推荐一批本地特色优势产品进入主流购物场所展示销售。开展服务性产品示范评价活动,挖掘培育一批新兴服务消费产品。
启动国际美食之都行动计划
力争2016年全市餐饮业销售收入达648亿元以上
启动国际美食之都行动计划,力争2016年全市餐饮业销售收入达到648亿元以上,同比增长8%。打造30家特色川菜小餐饮示范店,重点培育15家带动力强的转型示范川菜企业,培育3家上5亿元的龙头企业。培育2个川菜原辅料示范基地、5家示范性企业中央厨房及配送中心。引导成都市餐饮企业市内外新开门店300家以上,品牌餐饮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90%。办好第十三届成都美食节。
具体来说,将加强产业发展指引,拟定《成都美食之都行动计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成都市川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中华老字号餐饮传承办法》。将加强配套体系建设。鼓励发展中央厨房、集中采购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专业物流配送,建立都市型大厨房和合理配置资源的社会化餐饮服务供应系统。对总部在成都的川菜企业新建或改造中央厨房及加工配送中心给予资金支持。将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互联网+美食”行动,发布成都餐饮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报告,引导餐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对被评为市级餐饮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给予相应资金支持。将加快“走出去”步伐。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第十届会议,加快推进与成员城市的行业交流。组织重点餐饮企业赴海外开展2次以上成都美食推介活动,办好旧金山成都美食节,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餐饮企业在海外设立餐饮网点,开拓国际餐饮市场,推动川菜产业国际化建设。
启动文化创意名城和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
推进成都室外音乐节国际化
启动文化创意名城和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全市将举办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打造文化艺术精品。推进成都室外音乐节国际化,每季3天6场。通过政府补贴开展惠民电影放映活动,募集签约15家城市影院,每天14:00至22:00在以上影院的所有影厅,定量不定时地投放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的观影票约1100张,影片为“同步首轮”电影,年内实现20万人次以上的电影惠民目标。同时,开展2016“成都文化四季风”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举办首届“市民文化艺术节”活动;组织开展100场“成都文化四季风”演出活动;通过市本级和区(市)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在全市基层开展1000场以上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推进成都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建设。在2015年已完成挂牌的基础上,逐步健全版权登记、版权孵化、版权保护、版权评估、版权金融、版权交易服务体系。推动成都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实施“线上+线下”的版权及版权衍生品交易。
大力推进相关文化设施建设。完成成都博物馆新馆、新声剧场项目建设;推进杜甫千诗碑项目,计划2016年开工建设,完成杜甫草堂内千诗碑精品区建设。年底,完成成都画院画家工作室改扩建工程项目。尽快完成川剧艺术中心三期项目方案优化调整,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紧密围绕打造国际体育赛事名城这一目标,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在展示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精神、拉动经济发展、增进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力争通过引进和创办一系列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加强同国际体育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加深与国外城市的体育交流,带动成都市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办好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中国乒乓球公开赛、FISE国际极限运动世界巡回赛中国·成都站比赛、世界体育舞蹈大赛、国际象棋联合会女子大奖赛、铁人三项世界杯赛、成都·迪拜国际杯——温江·迈丹赛马经典赛、国际篮联U18 3×3世界巡回挑战赛。启动申办2016年ATP125国际男子网球挑战赛和2016年国际网联青少年戴维斯杯和联合会杯总决赛的相关工作。启动2023年亚洲杯男子足球决赛阶段申办工作。
本报记者 尹婷婷
新闻推荐
绝不销售假烟、假酒、伪劣假冒商品;我的店拒绝“天价虾”,用我三十年的经商信誉担保,诚信经营,欢迎全体市民监督……昨日,“寻找都江堰诚信金字招牌”现场活动在都江堰市南桥广场举行。通过前期遴选的...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