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都江堰新闻 > 正文

五十年前,有十位姑娘把讲台搬上了龙门山

来源:成都商报 2015-09-06 19:22   https://www.yybnet.net/

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人们都说教师这个职业神圣,因为他们无私奉献,用真情传播智慧的火种。50多年前,在灌县龙溪(今都江堰市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深山老林间,也来了10位姑娘。她们翻山越岭,只为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崇山峻岭间。

人们都很不理解,这群姑娘怎么了,她们平路不走要去爬高山,大米不吃要去吃玉米面,生产队长不当要去当教师,国家干部不做要来当社员,好日子不过要上山来受罪,傻了吗?

时间回到1962年,那时的龙溪公社,还不是今天闻名的风景旅游区。这里素有“六山三坝一分水”之说,地质构造复杂,山峦起伏,坡陡谷深,道路崎岖,劳动力十分缺乏。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虽然办了1所完小,4所村小,但大多数社员住得很分散,学龄儿童不能入学。

大字不识

社员们多是“睁眼瞎”

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也让社员们闹过不少笑话。全公社47个生产小队只有23个会计,有的会计只能记账不会算账,搞不清账目,要请公社会计帮忙才行。16个大队党支书、大队长中,能识字的只有两人。曾有大队干部进城开会,因不识字走错厕所,惊得女人大叫。公社开会,书记传达上级文件讲了一天,有的大队干部回去三五句话就讲完了,原因仍是不识字,记不了笔记。社员们也着急,他们说:“我们这辈人是‘睁眼瞎\’没用了,可是娃娃们一天天长大,再不念书又要成‘黑眼窝\’。贫下中农要翻身做主人,字都认不得几个,咋个行嘛。”

在这种情况下,龙溪公社多次向县上反映,要求派老师来办学。经过研究,县上决定从平坝地区物色有志教育的青年,把户口迁到山上当社员,长期扎根山区教书。县上还对教师入选条件做了具体要求:女性、未婚、高中毕业。

要让条件较好的平坝地区的姑娘上山落户当农民,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当时在灌县(今都江堰市)文教科工作的王联相,只得查阅那几年高中毕业学生的档案,物色适合上山办学的人选。用了两年时间,王联相先后动员了9位女青年,连同龙溪本土调出的参加教学工作的1位,共计10位,在艰难的山区展开了教书育人的工作。

上山办学

二坪山上响起读书声

王直如是第一个到山区扎根的姑娘。1962年中专毕业的王直如,因家庭成分不好,毕业后回到原籍蒲阳乡双槐村务农。她向文教局去了几封信,信中说道:我希望能施展教书育人的抱负……

她不正是龙溪乡需要的人吗?王联相立即向龙溪乡党委推荐,就这样,王直如成了龙溪公社的一名女教员。

公社决定首先在新兴大队第六生产队的二坪开办“二坪耕读小学”。当晚,就召开了社员大会。全队十几户人家都到了,大队何书记说:“为了解决娃娃读书远,难入学的问题,公社准备在我们大队二坪首先办一所学校……”顿时,掌声、欢呼声响个不停,有的社员甚至跳了起来。何书记接着说,“老师姓王,她的户口要转在我们生产队,和我们社员一样,评工记分,和社员一起参加生产队分配。我们要选好老师的住房,解决好老师吃住问题。”社员都说没问题,有的说我家房子多,有的表示能出粮食……

这年12月,生产队专门派了名社员,到县文教科,帮王直如背行李。两人步行了一整天,天黑时分才到二坪。妇女队长陈忠秀,早把老师的住房、床铺、用具准备好了,教室也准备好了。第二天,生产队长主持开学,来了十几个学生,“学校”除了一间农房改成的教室外,什么都没有。没有课桌板凳,黑板教材,王直如就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唱儿歌。周围的群众都好奇,纷纷前来观看。

在二坪山上,王直如办起了第一所耕读小学,生产队的学龄儿童全都入了学。不少社员对学习文化也有强烈的愿望,他们说:“要是办个成人的夜课班就好了。”就这样,王直如白天教21个孩子的学生班,晚上就教15个社员的成人班,一些老年人也想识字读报,于是又抽时间办了老年人的识字班,利用田间地头歇息的时间教大家识字。

不惧艰苦 又一个姑娘上了山

1963年秋,王联相通过查阅档案又找到了徐安秀,徐安秀当时已经在坝区的太平小学代课了。王联相问徐安秀:“高山地区的龙溪公社要求办学很久了,至今找不到教师,我们希望你能去落户办学,你愿意吗?”去深山工作,徐安秀之前根本没想过。早听人说山里苦,爬坡上坎很累人,但自己没体验过,也想象不出那种生活的滋味。徐安秀又想,自己也是解放后才读的“翻身书”,从初中到高中,生活、学习费用全由国家负担,没有党的培养,自己又哪来的文化知识呢?想到这些,徐安秀便毅然答应了。

这年10月,徐安秀从坝区太平公社只身步行60多里路,到龙溪公社报到。第二天,她开始走访调查,可是乡亲们对这个初来乍到的姑娘都不太信任,有的社员甚至问:“你真的要办学校吗?”

几天下来,徐安秀有些后悔了,看着大队用来办学的两间破房子,徐安秀的心更凉透了底——屋里满是柴火、渣滓,房顶上还有个脸盆大的窟窿,徐安秀呆呆望着,不知从何下手。

隔天一大早,队长就带着10多个干部、社员来修房子了,他们清理了垃圾,将屋顶重新翻盖了一遍,地也填平了,不到一天时间,两间教室焕然一新,像模像样的了。徐安秀很是感动,办学热情又高涨起来,她从山上徒步到县城,来回走了130多里路,领回了20多套课本、一面黑板和一些文具,这所新型的耕读小学就办起来了。

教书育人 姑娘们不怕摔跟头

紧接着,田月英、李华清、刘慧如等7个姑娘,又一批批上了山,在龙溪公社巍峨的群山中,姑娘们先后办起了10所“一揽子”耕读小学,在贫瘠的土地上撒下了文化的种子。这10位知识青年,除1人户口未变动外,其余9位均落户到各生产队。与农民一样,同记工分,并肩负教学任务,她们白天教小学生,晚上办农民夜校,日夜在高寒山区的教育战线上耕耘。

姑娘们上山工作,首先要面临的困难就是走山路。在平坝住惯了的人,对山的概念很模糊,平时看到的山,一眼就能望到顶,爬上山也就一会儿的工夫。可是龙溪公社的群山可不比那丘陵小山,这里山连着山,山外还有山。山上森林密布,云雾重重,风光秀美但也阴森逼人,山路七拐八折,坡陡路滑,一个人行走在山上,尤其是大姑娘,可以想象有何等艰难了。

姑娘们过去从未走过山路,上下一次山,要绊倒多次。虽然都落户在龙溪公社,但10所耕读学校却相距数里,山里孩子居住分散,上学要翻山过河,走很远的路,姑娘们为了学生的安全,每天上课要接,下课要送,爬山摔跤简直是家常便饭。

19岁的姑娘李华清,被分配在海拔2000多米高的董家山上办学,李华清的小学在山上,成人夜课班却在山下,每天,她一会山上,一会山下,来回好几趟。有次下大雪,李华清一脚踩空,从山道上滚下了坡,差点滚下河去。她爬起来,拍拍身上的雪,没事儿一样继续前行。

因地制宜 教学跟着农事走

徐安秀上山办学不久就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学校已经办到家门口了,还是有孩子不愿来上学,有的孩子来了几天又不来了,这是为啥呢?”徐安秀便去家访。来到蒋天琼的家,天琼妈妈激动地说:“老师这么好,我咋不愿女儿去上学嘛,实在是无人看家带孩子。”原来,天琼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两岁多,一个才1岁,父母外出劳动时,全靠天琼带弟弟。韩淑英、蔡顺秀的家长,也说娃娃要帮家里干活,不能去读书。得知这个情况后,徐安秀几夜没睡好。她回想起自己上学时也是因为家里劳力少,家务多,常常缺课。于是,她想到一个办法,让蒋天琼带上弟弟来上学,天琼写作业时,她就帮她带孩子。她还让家务活多的韩淑英、蔡顺秀晴天出工,雨天来上学,有时还帮她们做家务。徐安秀的方法,得到了社员们的肯定,其他姑娘的耕读学校也纷纷效仿。

十姑娘的“一揽子”耕读学校办得很有特色,虽是小学,又附设了“幼儿园”,有不同年级的“儿童班”,又有中青年的“夜课班”。而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还要分白班和夜班、晴天班和雨天班。学校实行“教师耕教”“学生耕学”,课余时间,教师除了要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外,还要上山捡柴、种菜。农忙季节,姑娘们还得配合生产队采茶、收割,帮助学生做家务。教学时间的安排都是根据山区农事季节为转移,实行农闲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假,忙后复课的办法。不仅在时间上机动灵活,使用教材也不受学期束缚,春季可以学秋季的课本,秋季未学完的春季可以继续学。不赶进度,只求实效。

耕读小学办起来后,龙溪公社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初小4册的学生娃,大都能帮家里记工分,书写简单的便条。中青年的夜课班,收效也十分显著。学员们不仅学会了常用字,还能为人写信件,记工分,每个生产队也有了自己的读报员。社员们都称赞:“这些姑娘年龄不大本事还不小,该给她们记一等功!”

青丝白发 十女办学留佳话

路是人走出来的。在龙门山深处,十姑娘把她们的“一揽子”耕读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在十姑娘办学的影响下,21所耕读小学和1所农中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全公社650名学龄儿童全部入了学,54名青少年念上了农中。

灌县(今都江堰市)总结了这十个女青年的办学经验,命名为“十女办学”。1965年10月7日,《四川日报》首先报道了“十女办学”的事迹,并配发了十位姑娘充满青春活力的照片,随后,《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也相继作了报道。

如今,十女办学所在的龙溪公社,已建成为旅游景区(今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道路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山里的孩子们已经念上了与城里完全一样的现代化学校,再也不愁上学难了。

当年入深山办学的十个姑娘,除王直如、马晓章病故外,都已是年逾七十的老奶奶,满头青丝已变成了一头白发。但十女办学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当地人心头。当地人说,因为她们,文化的种子才得以在这片土地上播种、生长。

新闻推荐

2015年世界体育舞蹈大赛揭幕 连续第六年在蓉举办受成都市民热捧

2015年世界体育舞蹈大赛昨日在成都都江堰飞龙体育馆揭幕,这是世界体育舞蹈大赛连续第六年在成都举办,本次大赛共吸引了38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名选手参加,参赛国家和地区的数量为这项赛事举办以来最...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五十年前,有十位姑娘把讲台搬上了龙门山)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