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在猕猴桃基地里拆袋。■ 本报记者 范宇 实习生 罗俊玲
8月14日下午,简阳市石板凳镇杨泉村猕猴桃基地,几名村民正忙着采摘猕猴桃、分类装箱,一名20岁出头的青年正指挥着其他村民将成箱的猕猴桃搬上一辆货车。他叫刘林,是该村猕猴桃种植的发起者和管理者。
三年前还在成都打工的刘林,月薪过万。是什么让他毅然放弃高薪、回到家乡,踏上创新创业之路呢?
结缘
两个“陌生人”开启创新创业模式
2010年,在成都做修车工的刘林结识了企业家陆正宽。有一次,陆正宽的车子半夜里坏在路上了,给刘林打电话,刘林便连夜赶去将他的车子拖回修理厂维修。这样一来二去,刘林便和陆正宽熟络起来。
刘林的勤奋、踏实和乐于助人,给陆正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012年,刘林邀请陆正宽到他的家乡杨泉村做客。这里交通便利,发展环境良好,让陆正宽有了帮助刘林的想法。他告诉刘林:“不如,我们一起在这里搞点种植业吧。”刘林有些迟疑,却没有反对。
之后的几个月里,陆正宽了解到,猕猴桃种植在简阳还几乎是一个空白。于是,几经商量之下,陆正宽和刘林都有了发展猕猴桃种植的意愿。他们先后到都江堰市、蒲江县等地考察学习,并请来了省农科院的专家把脉。
就这样,由陆正宽主要出资,刘林主要管理,先后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近180亩的猕猴桃基地建立起来了。为了更好地规范化管理,他们还成立了四川省杨泉农业开发公司。
起航
困境重重却始终相信办法比困难多
说干就干?“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刘林说,“专家告诉我们,杨泉村的土壤并不大适合种植猕猴桃,需对土壤进行改良。”
虽然每亩土壤改良的费用达1000元,但他们毅然决然地投入资金对土壤进行改良。2012年底,引进红心猕猴桃苗,开始栽种。
但2013年初,地里的猕猴桃苗开始枯萎,有些甚至直接死掉了。这可急坏了刘林,他赶紧将情况告诉给陆正宽。身在成都的陆正宽再次请专家前来把脉。专家认为,天气干旱导致猕猴桃苗不能吸收充分的水分。建议在下雨之前两三天,将所有猕猴桃苗的根系再埋深10厘米。
刘林看好了天气预报,提前两三天便请人将所有的苗木都重新进行了栽种。果然,雨下来了,猕猴桃苗得救了。
今年,猕猴桃苗已经挂果,由于长期干旱,导致严重减产,预计只有3万斤左右的产量。
记者见到猕猴桃基地旁的蓄水池里蓄满了水,可为何还是缺水呢?“主要是电跟不上。”刘林说,“我们的灌溉水管全都整好了的,就差电了,电跟不上,水就到不了地里。”目前,刘林正积极和当地政府、电力部门进行协调,希望能够尽早解决困难。
惠民
带动周边村民 增收致富
吕华火,今年73岁,杨泉村7组人,目前老两口在家种地,儿子在新疆打工,媳妇在简阳城里某餐馆当服务员。长期以来,整个家庭的年收入只有3万余元。
2012年底,吕华火以650元/亩的价格,流转了6亩地给四川省杨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每年有近4000元的租金收入。同时,老两口常年在猕猴桃基地里打工,每人每月有1300余元的工资。吕华火激动地说:“现在,我们家一年至少有6万元以上的收入。”
吕华火家庭经济的改善仅仅是刘林返乡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我们常年请的工人在20人左右,都是附近的村民,一年的工资支出超过40万元。”刘林说,“虽然目前还在不断投入资金,但看到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也是莫大的安慰。”
刘林向记者表达了他下一步的打算和期望。他打算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解决目前面临的难题,将猕猴桃产业做大做强,打开销路,更好地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18岁时只身赴地震灾区救援 一位乡村青年的公益之路 ——走近爱心使者何双建
——走近爱心使者何双建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