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新村建设中的“马太效应”——
□本报记者 罗向明
1月1日,新年第一天,都江堰市柳街镇清凉村村民杨秀如接待前来串门的亲戚,不忘先带大伙顺着彩色的“绿道”绕上一圈。此前,她最怕亲戚朋友们来串门,尤其是住在集中居住区的,觉得“差距太大”。
在统筹城乡和新村建设中,农村集中居住区与散居院落之间的差距变大,形成农村“新二元结构”。都江堰柳街镇从散居院落整治入手,尝试破解这一新矛盾。
新村建设时差引发“新二元矛盾”
“天热的时候啊,风一吹,饭都吃不下!”说起此前的院落环境,杨秀如感叹。当时,房前屋后垃圾成堆,蚊虫满天飞。
而在离他们不远的同乐村农民集中居住区,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却是另一番景象:家家住在统一设计的漂亮小洋楼里,小区内各种运动设施器材齐备,还有阅读室、卫生室等配套。“两边说是天上地下的区别都不过分。”如果没有比较,或许杨秀如的心理落差不会这么大。
在柳街镇党委书记高尚看来,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地方财力、建设推进时差等因素影响,农村这种差距在所难免。
柳街镇位于都江堰市最南端,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镇域内分布288个农民居住区,其中自然院落167个。2009年以来,该镇全域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共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20个。
与新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相比,各散居院落环境管理明显滞后,院落林盘中杂草丛生,庭院杂物堆放无序,路边沟边垃圾遍地,塑料农膜随风飞扬。集中居住区与散居院落在卫生秩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无疑形成新的“二元结构”。
化解心理落差从“看得见的地方”着手
如果全镇都按集中居住区的标准建设,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种农村新的“二元结构”,如何弥合?
柳街镇从家家户户看得见、摸得着的散居院落环境整治入手破题。为了引导农村群众开展自我教育,主动融入、全面参与,该镇召开镇、村、组、院落四级宣传动员会议477次,利用晚饭后时间到院落开坝坝会。
2013年4月20日,开完全镇动员会后,金龙村2、3组黄家大院作为试点,率先动了起来。一个星期时间里,黄家大院房前屋后林盘里,居然清理出100多车的各种垃圾。清理结束,镇上又配套资金,把院落的入户道路统一硬化,配置一些运动器械,让大院焕然一新。
看到黄家大院的变化,其他院落的村民都被打动了。原本准备用1年时间来推广的院落整治,一下子就铺开了。
如今,柳街镇散居院落林盘环境变得整洁优美,过去大人不愿进、小孩不敢进的林盘成为农民群众休闲纳凉、谈天说地的好去处,有些群众还利用茶余饭后在林盘里举办“锅庄舞会”、“乡土诗会”。
环境变好了社会管理也要创新
杨秀如所在的徐家大院在院落整治中,因借鉴“城市绿道”建设方法,“彩色硬化”进家门,增添了林盘色彩,在“月评”中获奖。
大院为此专门召开“业委会”,请村民们讨论如何使用奖金,最终大家一致要求:将不多的奖金滚入大院环境治理基金,用于聘请卫生保洁员及增添各种设施等。
在推进院落整治过程中,柳街镇按每个大院约100户的规模,划出167个大院,引导每个大院成立院落管理委员会,成员由本院村民自己选出,以强化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意识。“村民对业委会成员的选举非常重视。”柳街镇副镇长陈元西告诉记者,他负责包片的叶家院子选业委会成员时,村民们还专门开辟出了单独的填表房间,防止受到干扰。
和陈元西一样,柳街镇上的所有领导及普通干部都有自己的联系点。以院落整治为契机,柳街镇建立由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组包院落、党员包户的矛盾诉求收集工作组,根据矛盾纠纷的轻重缓急分步骤解决。目前收集群众意见1260条,解决突出问题1100余件。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沿317国道、都汶高速,探访“7·9”特大暴雨洪灾区——□本报“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组2月1日发自都江堰市、汶川县“路径规划成功,距离目的地66公里,预计1小时4分钟后到达。”2月1日,马年春...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