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从2003年开始,成都先后开启系列改革,不仅快速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也为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典范奠定了基础。
站在全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历史节点上,成都该如何继续前行?其他地方从成都身上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在7月19日的参观过程中,代表们都结合自身实际思考、探寻,并在思想的碰撞中有所得。
让转起来的土地多几条出路
7月19日下午,整整一下午,郫县唐昌镇战旗村村民严启华身板挺直,站在村子中央的马路上执勤。说起自己一家几年的变化,他兴奋难掩:2009年,他们搬进新家,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同时将家里几亩土地出租,之后有了新工作,如今,加上每个月土地租金,全家收入3000多元。
也有忧愁。搬进小区之后,完全放弃了农业,一家四口一切生活都要花钱,原以为3000多元是笔不少的钱了,但是真正用起来,还是紧巴巴的。
“土地租金能够更高些就好了。”严启华自言自语:“但租金一高,老板又不干了。”矛盾心理袒露无遗。
如何让老百姓获得更多收益?这也是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思考的问题。2008年,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正是在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拉开。4年过去,尽管当地农村有近半耕地都成功实现流转,老百姓也从中分享到了利益,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百姓也有了更多的追求与欲望。
“尽管县乡两级土地流转的交易平台已经搭建起来,土地供应的数量也非常充足,但是真正有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还是不多。”刘俊林坦言。
蒲江县委书记施跃华有同感。在他看来,土地确权颁证后,农村可供流转的耕地数量大幅增加,但由于缺乏真正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当地农业的规模化程度并不高。
适度规模经营是考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之一。成都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本身非常有限,城镇化率还将持续提升,这直接导致只能实施适度规模的农业。在此背景下,要大幅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只能依靠农业本身的转型升级。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都市农业,以此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施跃华和刘俊林都表示。
这还只是针对耕地,成都农村确权颁证的另一个对象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对于这部分土地,成都目前主要是通过土地整理的方式来获得收益。但是在施跃华看来,这种模式并不能赋予集体建设用地充分的市场属性,除部分地区的部分金融机构,集体建设用地尚不能用来作为质押物,获得融资贷款。
为此,施跃华认为,成都下一步应该在这方面继续大胆探索,争取赋予集体建设用地更充分的市场属性,赋予其流转更多的通道和方式,进而让其更顺畅地流动起来。
“最有可能首先突破的是在融资这一块。”刘俊林告诉记者,在集体建设用地融资方面,目前,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已经率先试水,未来,必将有更多的银行机构加入到这一领域,为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和处置带来利好。
不过,刘俊林认为,横亘在成都土地流转改革路上的最大难题是,当前,从国家制度层面来看,集体建设用地和国家建设用地依然是同地不同价,同地不同权,同一块土地,因为属性不同,市场价格往往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就注定了集体建设用地能够为农民带来的收益是有限的,成都能否利用统筹城乡试验区的特殊身份,在这方面进行先行先试,也是未来的一道重要命题。
而对于严启华来说,当前,他最期待的,还是能够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目前,保安这份工作依然是份临时的。
在施跃华看来,这份期待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命题:那就是如何增强农村的内生动力。对于一个区位优势并不明显的郊区县,目前最大的挑战也在于如何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不仅是农业本身,还需要吸引更多的工业到当地落户,这样才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稳定的就业机会,为当地经济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让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
2004年,成都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两年后,一元化户口登记全面完成,从“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的达651万人。
然而,尽管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已经并轨,但捆绑在户籍上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之间的差别却没有完全消失。
邛崃市委书记刘兴军就坦言,目前,城乡之间,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依然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并不能随着一纸户口簿名称的改变而消失,未来,要填平两者间的沟壑,尚需长期努力。
2008年底,成都启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为每个村(社)配备不低于20万元的专项公共服务资金,并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成都城乡人均公共服务投入差距也从2004年的1542.8元缩小到 2009年的136.2元,为此成都市财政每年大约要投入至少50亿元,来自社保、医保等领域的统筹政策也同步推进。
然而,另一方面,城市的资源承载力也不容忽视,例如在基础教育资源方面,如何保证社区适龄学生的数量,与学校容量科学匹配?对这些状况的仔细掂量,导致户籍自由迁徙的细化政策多次讨论但至今尚未出台。
“在这方面,都江堰的做法确实值得骄傲。”刘俊林站出来插话,为了实现都江堰市内城乡之间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灾后重建过程中,在硬件方面,首先实现了城乡均等,其次,在软件和教师以及医生的素质上,都江堰采用了一种“县管校用”“县管院用”的模式,打破教师和医生的区域限制,促使其在全县范围内均衡使用,这极大地缩小了城乡之间教育和卫生服务的差别。
“不敢说绝对消除了差别,至少是差别已经非常小了。”刘俊林说。不过,对于社会养老等环节,刘俊林坦言,确实还存在不小差别,下一步,需继续增加投入,创新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构建起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形态。
特写
成都的未来也与我们有关
“理念先进太重要了”,7月19日在后子门天府博览中心,会理县委书记李宁一时常落在参观的大部队之后,他对成都统筹城乡走过的历程十分感兴趣,“在理念上理清了怎么搞,然后才能通过规划来制定实施战略。”
成都的统筹城乡之路展览让参观代表们流连驻足。地处攀西地区的会理看似地理距离离成都很远,但实际上“很近”,这种“近”是发展思路上的某种“贴近”,李宁一认为,成都统筹城乡战略的下一步怎么走,对会理来说,某些方面将起到“引导者和参考者”的作用。
会理,也在土地流转上作了文章,有个地方在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所有者自愿的基础上,由村 “两委”开设“土地银行”对土地进行整合,土地按照每亩700多元存入土地银行,进行统一经营。“但目前来看,走得并不顺利”,李宁一坦言,“虽然降低了农民的风险,但是土地银行的风险又该怎么降低,这是个突出问题。”
其实,这样的探索在成都一直持续进行着。如崇州搞的土地合作社,实际上就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有限公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申请贷款。“我们也盼望着,成都在未来有更多的探索,能够给我们带来经验和启示”,李宁一说,虽然区位不同、各自的发展条件也不同,但“好的理念一定要学习。”
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成都未来怎样继续探索,自然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而在参观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代表,是重点看成都的优势产业怎么搞,未来可否参与且协同发展?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在天府软件园的参观中,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周霖临,手中翻着的是成都市情的介绍,“同处成渝经济区,肯定要了解成都在做什么,未来又将做什么。”
一路看下来,这位区委书记感受最深的是:“要坚定地走实体经济之路,要有具体的产品。”在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的版图上,成都是“一极一基地四带多园区”中的“一极”。在成都的规划中,到2015年将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全国一流、中西部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而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将是“一号产业”。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需要二线城市的企业来配套。”周霖临信心很足,遂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好,发展成效显著,“打好成渝经济区这张牌,我们应该能够更深度地参与到未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
快评
成功青睐奔跑者
经过近10年的探索、创新,有过讨论、争议,最终抉择、坚持,成都成为全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范本。
接下来,该怎么做?成都早有答案。在全省深入实施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历史节点上,大家在观摩、学习中清晰看到,成都已开始下一个阶段的行程。
为巩固和提升农村确权颁证成果,目前,成都已开始尝试利用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融资,且试点范围逐步扩大,未来,成都市内农村产权的市场属性将更加充分。
此外,为了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目前,成都正研究制定分类引导方法,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通过拥有、租住等方式在实际居住的合法产权住房内登记户口”,最终实现市域范围内户口随居住地自由流动。到今年底,将建立全域成都一元化格局的户籍管理制度。
从土地确权颁证,到户籍制度,在前进的路上,成都没有放慢奔跑的步伐。这背后,是激流奔涌,万船竞发的时代格局,逆水行舟,唯有戮力前行,方能走在前沿。这背后,是川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基因,身在内陆,心向大海,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唯有不断创新,改革突破,方能获得不竭动力。
故事
老祁的新愿望
这边种的是玉米,那边种的是薰衣草。走进郫县唐昌镇战旗村,田园风光与现代生活交织在眼前。“这几年的变化让我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55岁的战旗村村民祁全福说。
这个有1700人的村子,2008年以来,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业变成现代农业,农村变成现代农村,农民逐渐享受现代生活。
已不种地的祁全福,把地入股后,就想找个新项目来发展。这两年,旅游这个词频频出现在村民的视线里。“前段时间薰衣草开得旺时,每天有六七万人涌进村里,”老祁的右手在半空中画了一个半圆,“转型,我们村子正在转向靠旅游产业来带动发展。”
住着175平方米的房子,开着私家车,老祁物质生活丰富了,可总觉得精神生活还不满足。村里有一个文化大院,可免费读书、上网,还可以跳舞、喝茶。但老祁觉得“人活着不能仅如此”。“过去是农村羡慕城里,现在城里人羡慕我们这里空气好、环境好。有这样的好条件不能浪费了,一个个项目进来了,我们总得做点啥。”
“我觉得文艺活动可以更丰富些、对外交流可以更多些。”在老祁眼里,现在大家日子都过好了,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也发展起来,还需要做的就是提高整体的素质,做新时代具有新面貌的新农民。老祁想搞点相关项目:“村美人美,那才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里。”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梁现瑞 刘云云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田为 肖雨杨责任编辑 何涛 编辑 黄英版式编辑 廖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星)近日,记者从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管理局获悉,虽然近期省内连续强降雨,但未对青城山、都江堰景区造成影响。随着新一轮避暑高峰的到来,8月25日,都江堰消夏避暑节系列活动之“开心...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