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都江堰新闻 > 正文

写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胜利完成之际编者按

来源:四川日报 2012-02-28 19:24   https://www.yybnet.net/

——写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胜利完成之际

编者按

2月25日,《经济日报》在一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春到巴蜀万象新——写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胜利完成之际》的长篇通讯,本报今日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经济日报采访组

二月的巴蜀大地,山峦染翠,沃野催春。

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4个春天重访灾区,再次踏上这片牵动亿万人心的土地,记者感受到了浴火重生后的勃勃生机。

3年多来,四川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已完工99%,概算投资已完成投资99.5%。重建中,四川提前一年实现了“家家有房住”,基本实现了“户户有就业”,基本做到了“人人有保障”,完全实现了“设施有提高”,努力实现了“生态有改善”,灾区百姓的生活超过了灾前水平。四川省的经济总量由2007年全国第9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8位;经济增速2007年居全国第4位,2008年回落至第13位,2011年跃升为第2位。

“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四川如何在困境中划出这条坚强曲线?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对灾区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强化整体谋划和科学规划,确保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更高水平的建设、更高起点的发展。

谋发展 谋跨越 谋未来

灾后恢复重建,重在产业振兴。

2月19日,成绵高速公路,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厂区旁,1.5兆瓦风机的巨大叶片在空中徐徐旋转,东汽厂房犹如一座工业城巍然伫立。东汽公司党委书记何显富说,眼前这片现代化的厂区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拔地而起。

东汽是四川省龙头企业之一,如何尽快让以东汽为首的一批传统优势企业高水平恢复,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紧迫课题。灾后两年,一个布局更加优化、装备水平极大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更强、世界一流的新东汽诞生了。

“东汽速度”验证的是四川灾后重建“不仅原地起立,更要发展起跳”的科学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四川确立了产业重建的三条路径:高起点恢复传统优势企业、高起点引进援建企业、高起点确立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

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就是这样一家脱颖而出的传统优势企业。在安县生产基地,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绵阳灾后重建整体产业部署,好医生要建成当地独一无二的百亿元医药领军企业,两年内将开发建设3条头孢生产线,年产值72亿元。安县县长胡德兵告诉记者,好医生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恢复,而且为安县把现代医药食品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奠定了基础。

把灾后重建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抉择。通过重建,传统优势产业迅速踏上转型升级之路;通过重建,利用对口援建的机遇,四川引入了一批高起点的企业,一些新产业在重建中“无中生有”,形成了新产业布局中的亮点。

2月18日,在都江堰科技产业园,由上海投建的成都雪国高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伟告诉记者,这家占地60亩的企业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企业,每天生产40万吨食用菌。同样的规模如果由传统方式来做,至少占地3000亩、需要5000名员工,而雪国高榕仅300名员工。

高起点的引进,带来了投资15亿元的华晨汽车安县基地,带来了德国大众、一汽大众、吉利沃尔沃、中国重汽重卡、北汽福田轻卡、韩国现代等知名企业,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正在重建中加速建立。

同时,现代农业也在重建中加速推进。都江堰崇义镇大桥村,正在给花卉换盆的许学兰快人快语:“感谢上海给我们盖了一个大棚!”这个大棚就是都江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温室大棚。都江堰市农村发展局副局长徐兵说,全市建立了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建成后将新增耕地1万亩,核心区农民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行走在川西北蜿蜒的乡村道路上,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成了绿色原野上的新风景。现代农业让农民鼓起了钱袋子,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跃上6000元台阶,比上年增加五分之一,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大。

在重建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抢占先机,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勃兴。投资超过100亿美元的富士康项目来了,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500亿元;仁宝来了、纬创来了、联想和戴尔来了,项目建成后年产笔记本电脑将超过1亿台。此外,10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以及一系列石化下游项目开工建设,改变了四川化工的传统产业格局。2011年,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50.9%,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分别增长172.3%、45.8%、44.4%。

好房子 好风景 好产业

龙门山下,岷江岸边,川北民居、川西林盘、羌寨村落,与青山绿水为邻,各具魅力。

“灾区的房子现在修得真漂亮!”来过这片土地的人都这样感叹。震后,川西旅游主线受到重创,能否快速恢复,是国际社会评判震后全面恢复的重要指标,而灾区所处的龙门山脉正是去九寨沟、卧龙等一批国际级景区的必经之路。

灾后住房到底怎么建?答案是“起点超前搞规划,突出特色搞规划”,突出风貌塑造,把家园重建与旅游业的统筹振兴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因势而上、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2月的水磨镇衔凤岩村,一片片油菜花开得浓浓烈烈,一排排猕猴桃架上春芽绽涌,一座座融合藏、羌、汉建筑特色的院落规划有致。“佳家乐”农家乐的主人张学林告诉记者,重建的村子已成了乡村游景点。游客途经映秀、漩口,中午都会在这里吃顿农家饭。他的农家乐去年就收入4万多元。

说起村子的变化,张学林说,以前在路上赶头猪去卖,猪掉到坑里,人都看不到猪,现在柏油马路 “村村通”。12岁的女孩胡桂贤每周一早上都会到村口坐“乡村巡回公交”,去水磨镇上小学。她母亲向开来说,家里种的猕猴桃今年就会挂果,收水果的人可以把车直接开进村,一斤猕猴桃能卖到7元。她丈夫过去外出打工,今年准备学习技术在家里侍弄猕猴桃。当地流行一段顺口溜:“规划村的小儿郎,坐着公交上学堂。公路修到院坝口,创业就在家门口。”

衔凤岩村的跨越,是整个灾区的缩影。汶川、北川、青川等重点受灾县市基础设施重建全面完成。村庄新布局,民居新设计,美丽的村镇嵌入青山绿水,化作新美景,为农民增收致富开拓了新空间。

震前,四川旅游偏重大景点。重建中,适应休闲时代需求,向深度旅游转型:传承文化特色,凸显藏、羌风情;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休闲旅游。川西林院群落农家体验游,都江堰农业生态观光游,北川乡村酒店度假游……一处处点石成金,绿了山坡,富了乡亲。

在都江堰市政务大厅,紫坪铺龙湾村的孙远洪一眼认出了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多亏听了你的话,现在的收入好多了!”震后,孙远洪本想只盖个够住的房子就行了,刘书记多次劝他眼光要长远一点。后来,他盖起了3层楼,拿出两层做乡村旅店,加上种厚朴和猕猴桃,去年收入12万元。

汶川县映秀镇上的新居都是按 “旅居结合”模式修建的,楼下做店铺,楼上来居住,基本上“家家有店铺”。镇长徐红军告诉记者,现在的压力并不比灾后重建时小,如何以产业富民,“后面的工作更艰巨!”映秀是去往九寨沟和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地,由于地震使当地大多数农民失地,旅游是目前最有可能发展的富民产业,现在每天来映秀镇的游客有五六千人,但大多是过路,如何让更多的人留下来,徐红军希望尽快有个大的提升。

好风景要培育成好产业,道路是重要支撑。重建中,灾区交通基础设施得到跨越发展。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织就便捷的交通网络,一线穿珠,灾区新景点形成了“满盘珍珠红线穿”的发展势头。今年春节黄金周,四川6个重灾市州接待游客121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42亿元,均接近全省总量的一半。旅游业作为优势先导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了协同发展,欣欣向荣的格局。

从汶川到马尔康的汶马公路修好后,人流物流连通,去年马尔康的旅游收入比震前增长了70%。当地有名的大樱桃过去10元3斤还卖不出去,现在成都自驾游的游客来搞采摘,一斤50元都打不住。沿途农户收入高了,马路边的住户80%都买了车,“去成都耍或是搞运输方便得很!”

好房子变成了好风景,好风景变成了好产业,好产业带来了好日子。2011年,51个重灾县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76元,增长21.3%,比全省高0.8个百分点。

解民忧 惠民生 聚民心

“在白纸上画崭新的图,在废墟上建更美的家”,灾区的变化,源自建设者的远见卓识。

采访中,一个关键词多次被当地干部群众提起,那就是“民生优先”。扩大就业、安全温暖过冬、特困户帮扶、安置失地农民、保障“三孤”人员、伤残人员治疗康复、再生育服务、完善社保体系,一项项举措温暖民心。震后3年,四川投入民生的资金多达2000多亿元。在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

发展是最大的民生。重建中,四川省委、省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发展来破解民生问题。营造发展的环境、绘制发展的规划、提供发展的政策,一系列围绕“发展”的举措立足长远,给灾区长远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谈到灾区未来的发展,什邡市委书记李成金说,“我们把产业振兴、扶贫帮困与就业促进联合起来做,让城乡居民户户有就业。”重建中,什邡市抓住北京市对口援建的机遇,引入了腾中福田、明日宇航、泰山石膏等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经济发展实力全面提升。去年,什邡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800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结合实际谋发展,着眼未来谋跨越。在重建中,灾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升原有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链条,为就业提供保障。

在新北川县城的巴拿恰商业街上,美丽的“北川绣娘”们身着民族服装,热情地向游客介绍羌绣的历史和技法。“羌绣的特点是不用构图,想绣什么绣什么,我们最爱绣的是羊角花、羊角和云朵。”25岁的“北川绣娘”田福荣笑得很甜美,“过去我们只会绣简单的花样,公司培训我们绣大幅的美术作品,今天我卖了一幅5000多元的作品,游客非常喜欢。”田福荣现在每月工资2000多元,加上提成,一年收入3万元。

地震前,羌绣名气并不大,重建中,北川加大了对羌绣的挖掘和保护,成立了羌绣产业推进办公室,指导产业发展,并对羌绣的题材、技法、针法等进行创新。如今,羌绣已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汁原味的羌绣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创意结合后,迸发出新的生机,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带动了近万名妇女就业。

北川羌缘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灾后新建的一家医药品公司,小小的金银花通过高科技精加工,提升了附加值,每斤干花最低能卖到600元。董事长王永胜告诉记者,“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公司种植面积达到6000多亩,带动了1500户农户增收。”今年,羌缘红准备在上海成立办事处,王永胜开心地说:“今年是我们的收获年,金银花进入盛花期,市场前景非常好!”

烟雨中的水磨镇,就像一幅水墨画。地震前,这个偏远小镇容纳了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水磨镇人大主席团主席王鹏说:“那时,临睡前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第二天一早,厚厚一层灰。”如今的水磨镇融合了藏羌文化,成为一个旅游文化名镇。今年春节期间,每天游客都在1万人次左右,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1400多元。

与此同时,水磨幼儿园、中学、小学相继建成,阿坝师专也由汶川县城迁入小镇,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让小镇的明天更加美好。

新家园 新生活 新风尚

新家园带来新生活,新生活孕育新风尚。

一处处依势而建、错落有致的永久性集中安置点美观漂亮,集中供电供水供气,垃圾统一处理,配套了卫生服务站、警务室、便民商店、活动中心和健身器材,已与城市社区没有区别。这种改变是幸福的,人们已适应并喜欢着这种改变。

生活方式和环境变了,社会管理方式也在变。

2月19日上午,德阳什邡市马祖村便民服务室,18岁的信息员戚莹坐在电脑前向“社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录入着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社情民意、村民基础数据及就业意向等,由协管员定期入户采集。什邡市委书记李成金告诉记者,这个平台市镇村三级联动,利用这个平台,有关部门能迅速了解和处置村民的需求,如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调解邻里矛盾纠纷等,将社会管理服务“下沉”到基层,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灾区各村和社区,都设立了这样的便民服务站,有的还延伸到金融服务。村民申请困难补助、城乡低保、就业援助等数十个服务项目,都可以在这里“一站式、零距离”办理。

都江堰市居民集中安置区壹街区旁边的政务大厅,每个工作日都要接待三四百名居民来办理各种手续,72岁的陶老爷子和儿子一起来办理新房的国土证,“虽然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拿到手,但在这里基本都能办完,很方便。”

细致周到的社会管理服务,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行走在灾区,环境的整洁让记者印象深刻。向峨乡鹿池社区安置了208户、542人,社区里干净整洁,几位戴红袖章的老人正在社区内巡查。40岁的村民吴舟群热情地把记者迎入她的新居。105平方米的三居室是按每人35平方米的标准免费分的,原来的宅基地由乡里统一置换,交由合作社管理发展猕猴桃产业。说起社区的村民自治,吴舟群告诉记者,社区的安全、卫生都由村民自己负责,“我家负责的日子是13号,垃圾收拾好后送到社区门口,有专门的车拉到乡里去。”小区的安全也由大家负责,白天由老人巡视,晚上轮流值班,“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们都很爱惜。我为大家守一天,大家为我守一月”。

记者的相机里,记录了这样一组镜头。从都江堰市向峨乡到虹口乡的公路上,海拔4000多米的光光山垭口,几名养路工人不时扫掉路上的石块和雪泥。在水磨镇新城街道上,间隔不远就有一位保洁员打扫着街面。在三江乡藏寨,一条清澈的水渠穿寨而过,一位老人拿着竹竿,正在捞取水面上的落叶。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恬静。经历大灾后,人们更加热爱和珍惜新生活,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呵护着新家园。

行走在灾区的土地上,记者印象最深的颜色是红色。鲜艳的党旗、国旗飘扬在家家户户的屋顶房檐。感恩,已经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加快建设、奋发图强的内生动力。

“有一种感恩,叫做致富还贷。”在什邡马祖村里,不少农舍门前有一个红色的小牌牌——“信用户”。村民陈德均告诉记者,灾后盖房子,他家除了国家补贴2.8万元,特殊党费补贴3000元,还向农信社贷了1.5万元。原定2010年11月还款,他提前两个月把贷款还清了。“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多帮助,我们必须讲信用。”截至2011年底,什邡市灾后农房重建的贷款还款率达到98%。

采访中,不少灾区的干部对记者说过同一句话:我们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抢险救灾的极端情况下都经受住了考验,在常态条件下的工作中,没有理由让群众不满意。在家园破碎时强忍悲痛冲锋在前,在发展振兴中勇挑重任,把感恩之情化成加快科学发展的行动。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人,高起点的规划、高起点的重建、高起点的振兴,才从“纸上”走到“面前”。

“感恩奋进”,是记者在采访中随时感受到的一种精神力量。发展是最大的感恩。今天的灾区人民正以又好又快的发展回报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

(采访组成员:经济日报记者 张小影瞿长福 王晋 陈发宝 祝惠春)

新闻推荐

活熊取胆入题陈俊记者李旭全国省市同时举行

“活熊取胆”入题本报讯(陈俊记者李旭)4月21日,全国17省市同时举行公务员四级联考,100多万名考生参考。此次公招,四川省推出职位1965个,拟录用3712人,应考人数近13万人,较去年上半年增加近2万人。这是四...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写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胜利完成之际编者按)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