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大邑新闻 > 正文

新场牛儿灯:农耕文化的绝响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8-01-17 09:54   https://www.yybnet.net/

□ 杨庆珍

大邑新场古镇有“最后的川西坝子”之美誉。历史上曾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节点,清代称“清源市”。大邑有“一新二唐三灌口”的说法,新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古朴厚重的水乡古镇。

“牛儿灯耍得圆又圆,牵起牛儿来拜年。”新场牛儿灯是传统农耕文化的一种活态形式,起源于清代中叶,最初为逢年过节民间艺人的巡街表演,表现祝贺年禧、祈盼丰收、祝福平安等主题,后成为民间喜事、老百姓农闲时自娱自乐的活动,广泛活跃于乡村田野。

经过两百多年历史演变,新场牛儿灯已逐步集造型艺术、乐器伴唱、基本舞步与丰富的舞蹈套路为一体,载歌载舞,幽默诙谐,地方特色浓郁,是川西民间舞蹈不可多得的原生态素材,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价值。2011年,新场牛儿灯入选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起源:农耕时代伙伴

逢年过节,地处江河北岸的新场古镇总会传来阵阵欢乐的锣鼓声。伴随着乐声,一位牛倌牵着一头“牛”出来了,牛倌在前面且舞且唱,舞步滑稽风趣,唱词简朴粗犷。有意思的是,这头牛并非真的牛,而是由两人戴上牛头、穿上牛衣扮演的,“牛”时而停下吃草,时而下河洗澡,时而原地打滚,牛倌则时而为“牛”搔痒,时而牵“牛”下田……表演十分诙谐,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这便是新场古镇传统的民间舞蹈——牛儿灯,也是古镇一道历久弥新的风景线。

新场古镇有着“最后的川西坝子”之美誉,有两千余年历史。这是一座气候宜人、古朴繁华的水乡古镇,清代称“清源市”,历史上曾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节点,粮食、茶叶、煤炭、药材等五大市场的吞吐量极大。2008年,新场古镇以其风貌完整的古街古巷、形式多样的民居宅院、保存完好的原生态农耕文化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从西岭雪山发源的 江河一路奔流不息,雪水滋养了古镇两岸肥沃的土地,也孕育出悠闲快活的生活方式。在农耕时代,耕牛是农民重要的生产伙伴,是他们心目中的图腾。说起牛,大伙儿语气亲切,就像谈论自家的一名家庭成员。“牛儿灯”就是生长于民间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歌舞形式,散发着泥土芳香,表达着群众与耕牛之间朴素而又亲密的关系。

新场牛儿灯的起源,在清嘉庆年间(公元1810年)编撰的《新场乡志》中有明确记载:新场镇的潘茂山老艺人被冤枉坐牢,在牢狱中跟人学会了玩牛儿灯。第二年腊月下旬,潘茂山出狱返家,生路狭窄,于是约友人周平山共同创办牛儿灯。这且唱且舞、风趣幽默的表演深受大家欢迎,特别是使牛耕田、割草喂牛、吆牛洗澡、牵牛回家等熟悉的生活场景,原汁原味、惟妙惟肖,充满生活情趣,乡亲们看了乐得哈哈大笑,平添许多乐趣,于是,牛儿灯从此在新场兴盛起来。逢年过节,周边乡亲们纷纷扶老携幼前往新场观看。潘茂山去世后,周平山将牛儿灯的技艺悉数传教与儿子周泽云,牛儿灯遂一代代传承下来,会耍牛儿灯的人也越来越多。由此,牛儿灯就在新场镇和周边乡镇耍开了。

时至今日,新场古镇仍活跃着一批钟情于牛儿灯的民间艺人。他们中最小的才刚满九岁,最大的已经七十四岁。因中央电视台曾对新场古镇独特的川西端午民俗进行直播,“牛儿灯”也登台表演,着实火了一把。2017年冬天,笔者在新场镇采访时,年轻的文化干事蒲飞告诉我:“大邑县过去有个说法,叫‘一新二唐三灌口\’,新场古镇以前是个繁华大镇,历来有耍灯的传统,本来这里耍幺妹灯、狮子灯、龙灯的人就不少,所以牛儿灯一问世,就很受群众欢迎。”他一边说一边给我看现场录制的牛儿灯表演视频:随着一阵喜气洋洋的开场锣鼓,牛儿灯舞耍开始了,一名使牛匠头戴竹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载歌载舞地上场,紧跟其后的是一头作为道具的牛,黑、红、黄三色绸布组成了牛身。牛身须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藏身于道具下,双手把牛头顶在头顶,模仿牛的各种动作;耍牛尾的人则一手扶住牛尾,一手和着节奏将牛尾甩来甩去。牛身后还有一个穿红着绿的幺妹手持牛鞭,表演吆牛。现场还有几个人用锣、鼓、马郎子等打击乐器伴奏,曲调为单梅花、双梅花、上天梯等,烘托出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 

表演:关键是配合协调

冬至后的上午,暖阳高照,正逢古镇赶场天,几条纵横交错的古街老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除了本地人讨价还价的声音,还有不少外地游客在挑选购买土特产品,人声喧哗中古镇显得生机勃勃。

在镇上一家老茶馆里,笔者寻访到了几位爱耍牛儿灯的民间艺人,七十多岁的汤朋寿就是其中之一,他正在茶馆里跟一群老友喝茶。老人身材不高,瘦而不弱,精神矍铄,双眼炯炯有神,一看就身手矫健。“我十岁开始舞耍牛儿灯,演六十多年了!原先不过是农闲时图个热闹,现在镇上经常搞各种文化活动,逢年过节表演机会多了,这身体经常锻炼,硬朗得很,一场表演下来少说半小时,不喘粗气!”说起牛儿灯带来的好处,老人颇为自豪。他放下手中的茶盅,把我们带到茶馆外的空地上,现场为我们示范,扭秧歌、翻筋斗、走鸭子步……一招一式毫不含糊,哪里像古稀老人!

“以前种庄稼,牛是好帮手,耕田、耘地,家里有一头牛,要起很大的作用。”汤朋寿的话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邻居大伯家里养了一头水牛,大伯是个使牛匠,每年除了耕种自家的几亩水田,还要帮着乡里乡亲耕田,换得一些钱粮补贴家用。大伯很爱他的牛,每年春耕时,天气乍暖还寒,大伯要蒸一甑子热腾腾的白米饭喂牛,还要打几个生鸡蛋进去,牛“吧唧吧唧”吃得很是香甜。有时大伯还把自己平时舍不得喝的白酒倒点出来喂牛喝,说是牛喝了烧酒下田更出力,不怕累。

“表演牛儿灯至少需要四个人,最前面一人是使牛匠,负责逗牛,配合舞蹈动作,边唱边舞,有时引导牛前进,有时转过身与牛逗乐。”新场当地人称呼牛倌为“使牛匠”,汤朋寿扮演的就是这角色。接下来两人相互配合把“牛”演活,最后一人表演“吆牛”。汤朋寿说,四个人要讲究配合协调,踏着音乐节奏,交替采用半步行和满步行,以及丁丁脚、蹲蹲脚、铲铲脚等,形成丰富连贯的舞蹈动作。汤朋寿还向我详细介绍了牛儿灯道具的制作:“传统的牛儿灯造型,是用竹篾编成牛头形状,用布缝成牛的眼睛、鼻子、嘴巴,插上真牛角,打上英雄结,做成一个活灵活现的牛头,再用七尺左右长的布做牛身,一端连接牛头,另一端缝上牛尾。”

年过花甲的袁学章是汤朋寿的老搭档,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牛儿灯表演者。据他讲,从前正月初一到十五,牛儿灯艺人会挨家挨户去舞耍,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家家事前会准备好“红包利是”,有的还蒸好粽子和叶耳粑款待演员。吃了点心,演员们一来劲,拿手绝活都使出来了,什么牛吃水、牛打滚、老君骑牛、大舜耕田……可谓五花八门。

如“孙悟空过五台山”就是绝活之一,故事情节强,也很炫技,好看。五条长板凳重叠搭成“五台山”,使牛匠模仿孙悟空,前滚翻出场,来到五台山前面,先从底层第一条板凳下钻过,再依次接连从下至上连翻上面四条板凳,最后在高高的第五条板凳上金鸡独立,保持一动不动。接着幺妹吆着牛儿跑圆场,当跑至长凳下,使牛匠乘机顺势翻身,不偏不倚稳稳落坐于牛背上,再抱拳向全场观众致礼。于是,欢呼声、巴掌声、口哨声响成一片。 

创新:重回公众视野

上世纪中叶,新场牛儿灯一度十分红火,除了逢年过节在新场表演,还在大邑的唐场春分会、苏家鸭子会、三岔高竿会等节会期间表演。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娱乐方式趋于多元化,很多人对传统牛儿灯渐渐失去兴趣,牛儿灯越来越受到“冷落”,甚至一度销声匿迹、几成绝响。直到近年来,土得掉渣的牛儿灯才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唤醒人们对农耕生活的记忆,大家才重新对牛儿灯发生了兴趣。

本地的老李还说,牛儿灯是古镇独具地方情趣的一道文化景观,对于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近年来镇政府积极举办各种民俗活动,把牛儿灯推上前台。“新场古镇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土壤,牛儿灯别有风味,有乡土味,喜庆吉祥,是传统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应该保留下来成为古镇的一张名片。”

在新场古镇,喜欢牛儿灯、对传统民俗文化有兴趣的人不在少数。退休教师陈永贵就是一员,他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牛儿灯铁杆粉丝。如何推广牛儿灯这一本土特色民俗文化,老陈一直在思考。为此,他和老伙伴们开始从改变牛儿灯的外表入手,重新设计制作牛皮、牛头、牛尾,使其更精美,并努力丰富牛儿灯表演时的听觉元素,发展牛儿灯音乐,逐步改编和完善牛儿灯唱词。老陈一边说着一边从包里掏出一大摞手写的材料递给我看,全部是他自编自创的牛儿灯唱词和曲谱,他还兴致勃勃地当场哼唱起自己新编的《赞牛儿》十二月调式:

一月里来是新春,百花齐放百草青。

牛儿天天把草吃,养好力气备春耕。

二月里来是春分,农民都把田来腾。

要想今年收成好,牛儿要把秧田平……

从正月唱到腊月,季节特色鲜明,节奏铿锵,颇有地方山歌的味道。听着听着,让我想起了“西岭山歌”,两者的色彩、调门调式和唱腔都很接近,乍听有点土气,但是质朴古拙,很有味道。

经过“改良”后的牛儿灯受到大家的喜爱,渐渐地,“牛儿灯”成了古镇民俗文化表演的保留节目,非常吸引眼球。除了牛儿灯,狮灯、龙灯、幺妹灯等也被演绎成文艺节目,渐回大众视野,成为新场古镇重要的文化保留节目,2017年春节连续演出八天,很受游客欢迎。成都游客肖先生在现场观看牛儿灯表演后,深有感慨地在游客中心的留言簿上写道:“牛儿灯很有意思,接地气,有泥土气息,它传承农耕文化,帮我们留住了乡愁记忆。”在新场古镇下正街经营饭馆的60后汪老板也是个“牛儿灯”粉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喜欢看“耍牛儿灯”,他说,小时候就盼望着过年,那时候娱乐节目少,除了走人户,最好玩的就是看表演,只要牛儿灯一开始巡街拜年,后面常常跟着一串大大小小的村娃孩童。“现在看牛儿灯,依然能找到儿时过年的感觉,很亲切。”

如何让牛儿灯继续耍舞下去?“现在想找年轻人来学耍牛儿灯,把这门技艺传下去,不好找啊,他们都不太感兴趣。”对牛儿灯的未来,陈永贵颇有些担忧,他希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保留传承好,要多培养年轻人对牛儿灯的兴趣,丰富牛儿灯的内涵和表演形式。“同时,牛儿灯可以走进学校,保留在孩子们的童年记忆里。让它一直传承下去。”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大邑县非遗办公室提供)

新闻推荐

2017大邑半程马拉松本周六开跑

12月14日上午,“诗意山水创新之邑”2017大邑半程马拉松赛新闻发布会在成都市大邑县人民政会议室召开。本次赛事将于12月23日(本周六)上午9时30分在大邑县新场古镇思安广场开枪鸣跑,各相关部门已进入...

大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走近西岭雪山2018-01-12 06:09
评论:(新场牛儿灯:农耕文化的绝响)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