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大邑新闻 > 正文

纸鸢的阳春:大邑王泗风筝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7-05-23 04:06   https://www.yybnet.net/

□ 且一可 杨庆珍\文且一可 王科斌\图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两千余年历史。《韩非子》中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中则说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能飞三日不坠。这应该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了。

川西大邑县的风筝之乡王泗镇,每年春天都会举行各种有趣的风筝赛事,男女老少同享一片蓝天,放飞风筝。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王泗镇风筝的普及面极广,几乎人人都会制作风筝、放风筝。2008年12月,王泗风筝节和王泗陈氏风筝制作技艺同时纳入成都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风筝的制作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扎、糊、绘、放。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作为非遗的王泗风筝已走进校园,在地方民间艺人的悉心传授下,孩子们正在潜心学习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技艺,了解传统民俗的魅力,争做非遗文化传承人。

王泗镇上的风筝老艺人

“杨柳青,放风筝。”轻云流苏,惠风和畅,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在大邑县风筝之乡王泗镇,人们喜欢聚集在田野里、平坝上,一起放风筝,相互切磋技艺,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迎接春天,多年来已成为传统。满天风筝飞舞,像盛开在清空中的艳丽花卉,也像绚烂的春日心情,

笔者几年前曾经拜访过大邑县王泗镇的一位风筝老艺人,他就是被纳入成都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陈氏风筝”制作人陈万伦。老人的家在集镇上一段普通的小巷内。院落不大,有修长的树依墙而立,枝头上坠满金黄色的花朵;火砖砌成的花台上,数盆吐着花蕊的春兰在午后的阳光下舒卷暗香。小院安静而整洁,充满温暖气息。

老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担任过王泗镇党委书记,离休后醉心于风筝制作。早在八十年代末,他曾跟随当地的民间艺人冉洪元学习过风筝制作。冉洪元的师承源自清代光绪年间的毛氏家族。当时,毛家有位医术高明的郎中,闲来常爱自制蜈蚣风筝放飞于田畴浅丘之间,名噪一时,王泗制作风筝的传统也就从那时开始逐渐确立起来。毛氏的蜈蚣风筝以其扎制精美、体形巨大而引人注目,它主要以本地的慈竹作为骨架,芭茅花絮为平衡物,用红黄相间的彩纸糊制而成。

陈老人家的客厅里挂了不少风筝。阳光穿过厅门,落在风筝的薄翼上,满屋生辉。在客厅一侧的工作室内,有一纸糊的六菱形宫灯,上面用毛笔绘有山水、花鸟的图案,古意斐然。经老人介绍,原来这也是风筝,属于灯笼立体型。“灯笼风筝的原理是通过风力在灯笼内的回荡而升腾上去的。”老人一边说着,一边从身后拿出了他的得意之作龙头风筝。由于院子太小,长达33米的龙头风筝无法完整呈现,我们只能把部分龙身拿出来慢慢欣赏。这套风筝设制新颖,赋色艳丽,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陈万伦老人说,由于四川地区多产慈竹、桂竹、毛竹、水竹等,这为制作风筝带来极大的便利,龙头风筝制作对材料的选用要求很高,一般用质地轻盈的慈竹来做骨架。竹料选好后,接下来的工序就是劈竹、削竹、弯竹、扣楔、活头和连接。风筝骨架定型完,用气密性好、不怕水的无纺布糊制筝衣:取形、留边、纹理、涂胶、蒙面等,一道程序也不能少。而贯穿整个龙头风筝的三根尼龙丝线(俗称“龙筋”),它的作用是平衡风筝在空中的稳定性,是风筝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通过切边、卷边、缝边、粘边、校正筝衣的处理后,就可以进行最后一道工序——绘制上色。

过去,风筝的绘制颜料大多取材于大自然中的植物和矿物,如品红、石绿、槐黄、湖蓝、青莲、玫瑰精等。如将蓝靛草放入缸中沤渍,发酵加石灰用木棒搅烂而成花青色;用槐树花去梗晒开,加矾水而成明黄色等等。现在,风筝所用的颜料品类繁多,可根据不同的材质设色。陈老人的龙头风筝用的是水彩,加入了不少金粉,薄而明丽,有视觉美感。在绘制图画之前,先用板刷刷上一层清水,使其湿润后,再用板刷均匀地涂上透明底色。上底色是为了烘托所画主题的色彩倾向和气氛,对风筝在空中的远视效果有着很好的瞩目作用;上色前,如果是生纸,还得用胶矾水过一道,以免渗化。过去的四川风筝大多没有现在这么细腻华美,颜色一般多用红、黄、蓝、绿等色,虽然图案只是粗刷几笔而成,倒也显得潇洒恣意、率直天真。

几个形状精巧的沙燕、蝴蝶、蜻蜓硬翅风筝躺在整洁的锦盒里,直径大约在5至15厘米之间,如不留意的话,还以为那些都是特制的标本。“这风筝是能飞的!”老人牵着沙燕风筝的丝线做了个放飞的姿态,脸上洋溢着欢悦。

当年,为了宣传奥运,陈万伦老人精心创作了福娃风筝,在一百只菱形的风筝上分别绘了五色的福娃,寄载着对奥运的期盼与祝福。在1998年香港举办的国际风筝会上,陈万伦老人制作的龙头风筝一举夺得过3个大奖:“最佳放飞奖”“最具地方特色奖”“风筝会金奖”。在2005年第13届王泗风筝赛事中,老人扎制的70多米长的龙头风筝不负众望,在数万只迎风升腾的风筝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最佳表演奖”。

室外起风了,我和老人赶紧把早已准备好的福娃风筝搬到镇外开满金色油菜花的路边。一阵风吹来,老人将其一一放开,风筝顺势飞入高空,飘飘摇摇,随风起舞,蔚为壮观。油菜田间,有几个小孩在田塍上放着风筝。风筝越飞越高,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王泗风筝的前世今生

自1993年以来,王泗风筝节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几届,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1998年成功承办了“98王泗杯”第四届中国国际风筝会暨第八届全国风筝比赛。风筝已成为王泗的品牌、开放的窗口。风筝,古时称作“纸鸢”“木鸢”“风鹞”,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两千余年历史。《韩非子》中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中则说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能飞三日不坠。这应该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了。风筝之得名源于五代汉隐帝时大臣李邺,据说他在风筝头上安置类似竹笛的响器,“使风入竹,如鸣筝。”早在中唐时期,由于造纸术的普及,人们就已经把风筝当作一种玩具来进行娱乐活动了。诗人元稹在他的咏物诗《有鸟二十章·纸鸢》里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情况,“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南宋诗人陆游在《观村童戏溪上》中写道:“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放风筝的欢快场景。

明清时期,风筝发展至鼎盛。明清的风筝无论在形制、样式、绘制等方面比过去都有了很大的延展,特别是绘制勾画上技巧精到,用色和谐。当时许多文人雅士之间盛行扎制风筝相赠,并认为这是件风雅的事。如明代的画家徐渭,他在晚年时就画了许多风筝画,并题了三十多首关于风筝的诗,可谓痴迷有加。现在的苏州博物馆还藏有清代文人制作的线轴和风筝。

过去在王泗镇,放风筝多在清明前后进行,一般持续到立夏后便将风筝收了起来。王泗的风筝主要以鹰、蜈蚣、蝴蝶及各种软翅类风筝为主。鹰风筝做得最地道的要数伍家村的黄家,其鹰身形矫健,脚爪遒劲,通体深褐,呈半立体状,飞腾在空中后与真鹰无二。上世纪五十年代,王泗还曾经出现过一种在线上带有机关装置的风筝。入夜,在机关上挂一红红的灯笼,任由风将灯笼送至夜空,远远望去,恍若夜星闪耀。虽然做此风筝的巧匠早已无从可寻,但王泗风筝的脉络一直在民间延续潜长,从未间断。

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还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古人在《续博物志》中说:“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泻内热。”大邑县风筝协会的刘永旭是一个风筝痴迷者。他说,放风筝可以让人获得一种自由的快乐感觉-——风筝线在手中或松或紧,风筝也因此或远或近;风筝在天上飞,仿佛自己的希望和梦想也在随风起舞。在过去,清明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放晦气”,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等风筝升上高空,人们会剪断风筝线,任风筝随风飘逝,将一年的病痛与烦恼一同带走。

风筝传承在校园

2010年10月王泗镇“风筝王”陈万伦老人离世。但风筝这一文化瑰宝依然在民间流传下来,并走进校园,开出了芬芳迷人的花朵。作为民俗文化,风筝一走进校园,立即引起了许多学生的浓厚兴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琅琅吟诵声里,一幅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徐徐展开,有景有人有事,充满生活情趣。

“风筝挂在墙上是一种静态美,飞舞于天是一种动态美、空间美。”今年59岁的刘永旭是多年致力于风筝文化传播的耕耘者。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王泗镇学校风筝制作室。栩栩如生的“粉蝶”、憨态可掬的“福娃”、形态逼真的“熊猫”、色彩艳丽的“长龙”、活灵活现的“老虎”……看得人眼花缭乱,仿佛置身于画展,沉浸于缤纷的海洋。刘永旭说,这里的大部分风筝都是他带领学生制作的,二十年来他们制作的风筝已超过5000个,且多次在各级风筝比赛中获奖。2008年,他和学生耗时一个半月制作的长2008米、包括2008个“福娃”的巨型风筝相继在四川、青海等省风筝比赛上获奖。2000年,耗时两个月制作出的“老虎”风筝和“熊猫”风筝,在参加第四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时一举斩获风筝组比赛的金、银奖。

为传承和发扬王泗风筝这一非遗文化,王泗镇学校创办了“学校风筝网”,开始常态化开设风筝特色教育课程和校本培训。同时,在70多米长的艺术墙及教学楼外墙、楼道等处展示各种精美的风筝图案和实物。“今年,我们将筹备制作一条长度最长、串数最多的风筝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刘永旭告诉笔者,该校现有专职教师1名、风筝协会会员20名、校外辅导员1名,他们都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比赛,并有丰富的制作、放飞风筝经验。

自从开设了风筝制作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刘永旭就成了专职老师,在三至八年级,每月开设两课时的风筝制作课和理论课。每周三下午是固定的教学时间,40多个孩子聚拢在刘永旭身边,向他学习风筝的历史、起源、种类、流派及制作、放飞方法等。“从传统风筝的制作过程来看,一般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扎、糊、绘、放。”他说,扎制骨架前先备料,骨架选材一般选用两年以上、三年以下的竹子,确保韧性强、弹性好;选好竹料后,破竹、去竹黄、去毛边,再根据风筝大小削磨出宽窄不等、长短不同、粗细不一的竹条,最细的竹条细如头发丝,还会用酒精灯将竹条烘烤到需要的弧度;“接下来开始绑扎骨架,这是制作风筝的基础工艺,为此我们需要先了解轴对称的物体平衡性。如果骨架不平衡,会导致起飞不稳。”

有一组学生已经率先做好风筝骨架了。刘永旭将指导他们根据骨架裁剪裱糊面。“先在骨架上涂上白乳胶,再把纸糊在骨架上面,粘贴平整,晾干后修理一下多余的边沿。”刘永旭边说边示范。接下来是关键环节:确定重心,穿提线。“一般采用悬挂法来确定风筝的重心。将风筝悬挂,并使其平衡。穿提线通常以两根为宜,因为在放飞时如果出现飞行不稳定,两根提线可以方便地进行调整。”

“下节课专门指导孩子们绘制风筝图案。”刘永旭告诉我们,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内容,图案设计也是风筝制作的重要环节。“做风筝看似雕虫小技,其实涵盖了物理、数学、天文、美术等方面的知识。风筝教学为学科融合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不仅仅是传承民间文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民间气息和草根精神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笔者小时候曾经试过制作风筝,不过由于经验不足,均以失败告终,不是栽跟斗,就是根本飞不上去。印象中那时的风筝都比较单调,除了街头巷尾小贩们出售的半印半画的风筝还有几分色彩外,其余的大多为素色。只有形状上的变化较多,大如斗篷的,呈多边的,菜板状的,王字形的……那时,我们还分不清硬翅、软翅、板子、立体、串式等风筝的分类术语,只是一味热衷于制作风筝的过程,觉得很好玩。

每逢菜花盛开、春风拂面的日子,小伙伴们就把自己最满意的风筝拿出来比试,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最远。放飞风筝对风向的观察很重要,最好是逆风而行。当有一股风迎面吹来时,最好乘势将风筝放出,或者小跑一段距离,让风筝依风力快速上升。风筝上天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慢慢欣赏,根据风力的不同放线、收线,让风筝正常地在空中飘飞。不过也有疏忽大意的时候,这样的结局一般不是断了线,就是挂在树梢或电线杆上吃“风筝肉”了。

今天的风筝与笔者儿时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放风筝讲求配合技巧,为迎接明年的表演赛,我们最近几乎每周都在训练,协同配合非常重要。”学校操场上,刘永旭正在指导孩子们练习放飞长达十几米的龙形风筝。几位队员各自操控着手中的两条细线,让活灵活现的“中国龙”随着音乐缓缓上升,龙头、龙身、龙尾还能做出协调统一的动作,这不仅要求每个队员都有较高的操作水平,还要求队员之间默契配合,才能成功上演一场曼妙的“空中芭蕾”。

这只巨大的龙形风筝是刘永旭和学生花费三个多月时间亲手做成的,共分为66节,每节的横担都绑扎着鸡毛,作为风筝的平衡杆。最麻烦的是龙头的制作,要花好几天时间。龙风筝费工又费时,但是威武漂亮、气势磅礴,往往一飞上天,便引来一片惊叹。

在后现代语境里,“手作”代表的是情感温度、人文情怀和生活美学。现在市面上很多风筝都是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快捷便利,但相比之下,我更倾心于那些带有原创性的手工风筝,因为每件作品都浮动着作者的笔痕心迹和思考气息,从构思、画稿、制作骨架到裱糊、上色,都打上了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手工风筝更具有民间气息和草根精神。真正的好风筝是一件艺术品,是真正的民间艺术!

新闻推荐

四川省今年首批险资直投支农融资项目获批 5个项目业主从人保财险融资128万元

5个项目业主从人保财险融资128万元

大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纸鸢的阳春:大邑王泗风筝)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