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崇州新闻 > 正文

杨虎:蜀中之蜀,文采风流写不尽

来源:成都日报 2018-07-16 03:32   https://www.yybnet.net/

提要

靠着文学之光的引领,打工多年的杨虎成了一名优秀的作家,他在天府文化园地里精耕细作,做出了不俗的成绩,充分体现了“传习天府文化、与城市共成长”实践中创新创造的魅力。

嘉宾

杨虎,1971年生于成都崇州。当过油漆工、机修工、翻砂工。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巴金文学院、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刊发并被转载于《中国作家》《名作欣赏》《散文选刊》《读者》等刊物,多次入选花城、漓江、长江文艺等出版社年度小说、散文选本,多篇作品被采用为重庆、河南等省市语文高考模拟试卷试题。出版有散文集《庄稼跟我回家》、中短篇小说集《晚唱》、长篇小说《生路》等多部,文史新作《西蜀秘史》旨在梳理天府文化。长篇小说《生路》获成都市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

对话

文学之光,让我从田野里飞起来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的生活与写作是合二为一的。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发表作品的呢?

杨虎(以下简称杨):辍学一年后我回到学校,继续读书。我油印过一册诗集《悼梵高》,收录了20首诗, 没想到1998年的《蜀风》杂志选发了其中一首,算是我求学阶段的一个小结。高中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冲压厂工作,经常看到操作女工手指被切掉……我很苦闷,感到毫无出路,觉得文学无法改变命运,直到1994年,我见到了第一缕曙光。

记:指的是什么?

杨:我大量投稿,都泥牛入海。1994年第3期《青年作家》刊用了我的一首诗,叫《伤心的卡夫卡》,4月25日,我收到了30元稿费,当时我正在做农活,这让我从田野里飞起来了!父亲很高兴。我静下心来细想,又觉得走文学之路充满危机,可还得硬着头皮挺下去,因为我能够感受到的光芒,就是文学!1994年底《蜀州报》创刊,我陆续在上面发表了几十篇作品。

记:情况有了转机?

杨:2000年,我所在的企业破产,领到3000元遣散费和一个“自谋职业证”,我再次徘徊在十字街头。当时孩子刚出生,生存需求超过了一切,我去家具厂当油漆工,去荷花池批发商品到场镇上逢场摆摊,又在一家商贸公司做销售代表,这期间我遭遇车祸,锁骨折断,被迫在家养伤几个月。我开始读书,读天府的历史文化,让自己慢了下来。回顾这些坎坷的经历,它总会给我启示,觉得还是应该加强人文修养,深度书写我对天府文化、对西蜀大地的文学体认。从那时开始,我购买了上万册旧书。

记:作家阿来也是在大病一场之后,开始着手《尘埃落定》的思考、写作。命运残酷,你很努力,一直没有放弃。

杨:在电脑大量普及的时代,我还在用手写作,后来才借了1000元钱,买了一台二手电脑。2005年开始,我的作品大量发表。2007年参加《百花园》杂志举办的全国小小说大赛,在一千多人的PK制里,闯过了6关,我得了第二名,由此打开了眼界。

考察西蜀,书写林盘故事

记:你对成都平原的乡村怀有很深的情感,用很多作品书写林盘、风俗、历史……尤其是用散文的笔触呈现天府历史,花了很多功夫。

杨:对一个地区的历史、风物,历史文字记载是不完全准确的,也不可能回到现场。我用文学的方式去梳理、呈现天府文化,必须强调在场的意义。我首先梳理了崇州的历史地理,挖掘历史背后的人事,陆游的《入蜀记》、常璩的《华阳国志》、唐求的诗歌等,我渴望用一种“历史与现实对位”的方式去看待它们。

2007年7月我决心考察文井江,从发源地鸡冠山开始,一直走到了新津县的濛渡,60多公里的流程,宛如历史的经线,民俗、方言、人物、建筑、商业等交织其中,我收集到了很多史料。考察西蜀,也是在找回自己。

记:你还研究过崇州名人杨遇春。

杨:就是在这次考察里,我特别注意到清代名将、陕甘总督、一等昭勇侯杨遇春的墓地。1926年编撰的《崇庆县志》,不惟史家风骨,且文采斐然,关于杨遇春墓葬,地点却不尽准确,仅寥寥两笔:“娘娘岗崇林茂发。县人杨忠武祖墓及忠武冢均在焉。”实际上,杨遇春是葬在道明镇娘娘岗旁边的龙华山腰,处于无根山丘陵区与坝区交接地带。农民说,这里地形像巨大的虎头,以前有墓道、牌坊、石人、石马,占据了3座山。杨遇春的墓地刚好位于右虎爪之上。也就是说,从1837年起,身经百战的一代名将就静静憩息于此,直到1967年。当地村民告诉我:“人们把杨侯爷从棺材里拖出来时,侯爷还穿着朝服,脖子上还挂了一串朝珠……”

记:你在非虚构散文《远去的侯爷》里,提到了两句与杨遇春相关的偈语:“将军百战归虎山,观音临水拈弦月”……

杨:观音临水,指的是深藏于成都名刹文殊院中的“发绣《水月观音》像”,一件堪称国宝级别的文物,高1.44米,宽41.2厘米,以纯丝素缎为底,人发当线精心绣成,它与现珍藏于伦敦博物馆,由南宋高宗赵构的安妃手绣的《东方朔像》,和藏于日本正仓院,由明代韩希孟绣制的《弥勒佛像》一起,并称世界三大发绣精品。而发绣《水月观音》像的作者,即是杨遇春的长女,据说此女自小虔奉佛教。嘉庆二年,杨遇春奉命平定白莲教,因担忧父亲杀戮太重,她于每月朔望(即初一、十五)之日,各抽拔自己的头发三根,用金刀将每根发丝一分二,二分为四,直至剖成肉眼难察的细丝,再精心刺绣,历时13年,费头发共计936根,终于绣成这幅精美的发绣《水月观音》像。

光严禅院 国宝传奇

记:在你即将出版的《西蜀秘史》里,收录了13篇挖掘蜀地历史、彰显天府正脉的力作,其中涉及《洪武南藏》一篇意义重大。

杨:《洪武南藏》又称《初刻南藏》,该藏流传至今者仅有一部。关于此藏的发现,李富华、何梅所著的《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一书称:“民国二十三年(1934),在四川成都市附近的崇庆县街子乡(今崇州市街子镇)凤栖山上古寺,保存着一部完整的明刻本大藏经的消息流传开来。” 那部经书藏在光严禅院深处已500多年,当时并不知道这部大藏是哪个版本。1945年,66岁的于右任来到此寺,给该寺的藏经处题了“藏经楼”3个大字。

58年后,有个名叫灯宽的老和尚谈起了于右任,言语间,仿佛他刚刚跨出门去:“先生是在青城山里,听佛门中人偶然提起《洪武南藏》孤本的下落,就兴致勃勃地赶到古寺(注:分上、下古寺)。他美髯齐胸,二目不怒而威,真是大儒风范。他上藏经楼读了几天经,几乎足不出户。临走前,他应前任住持之邀,龙飞凤舞,一挥而就,写下‘藏经楼\’3个草字,口称‘难得!难得!’。”

记:自北宋初年《开宝藏》问世以来,历代官、私所修各种版本的汉文《大藏经》有二十一种。有明一代,276年间官方也只刻印了三种(次),第一种即《洪武南藏》。1372年春,朱元璋下令召集江南名僧至南京蒋山寺(后名灵谷寺),组织力量点校、开刻,约在1398年完工。因耗费浩大,当时仅印两部,皆归藏于大内。

杨:二十多年漫长的刻印期内,这部以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所刻《碛砂藏》为底本的大明第一经藏曾几经增补,收入大量禅教诸宗的语录著述。刻印完毕,只一部便重逾3吨以上,共计684函,分1600部,达7000余卷。

记:这样一部“国家重器”,如何来到成都?

杨:1416年秋,锦官城内桂子飘香时节,蜀王朱椿忽然接到了来自南京的一封密函。纸上除“一瓢诗人”唐求的一首诗外,再无只言片语。初冬,永乐帝突然降下口谕:敕赐常乐寺名号为“光严禅院”,并赐半副銮驾、两口皇锅,以及龙凤旗、琉璃瓦、《初刻南藏》(即《洪武南藏》)佛经一部和印度梵文贝叶经《华严经》一部。世间唯一的这部《洪武南藏》就这样不可思议地辗转来到了山岚缈缈白云悠悠的西蜀光严禅院。

明末张献忠入川,蜀王自杀的消息传来,名为海牛法师的住持立刻率领寺内众僧肩挑背扛,将《洪武南藏》搬到了偏僻的雅安天全县善居寺……

记:四川省图书馆新馆落成后,镇馆之宝《洪武南藏》公开展示过……

杨:1951年,正在北京忙于“中国佛教协会”筹建工作的学者吕徴,一直念想着远在成都的《洪武南藏》。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改变了珍贵佛教典籍千百年来皆由寺院保存的做法。他听说新成立的扬州图书馆已将一部完整的《永乐南藏》请进了设备良好的古籍珍本室,心里隐隐有了兴奋的预感——渡尽劫波之后,《洪武南藏》终将功德圆满。

1951年6月的一天,四川省崇庆县首任县长姚体信根据县志记载,亲临光严禅院,直奔藏经楼,在楼中认真翻阅、察看了《洪武南藏》后,表示寺中已无人力财力保存如此卷帙浩繁的国宝,当即命令封闭藏经楼,经书装箱,随之派人请省里的文物专家进行鉴定。随后,县里征召了上百名挑夫,把重达3吨的佛典一路担到了成都,放入四川省图书馆永久存放。现在看来,这是一种保护文物的长远眼光。

光大“蜀中之蜀”的魅力

记:写完《西蜀秘史》后,还有何打算?

杨:和今天一样,明朝时在四川以外说西蜀,泛指成都、眉山、绵阳一带。身在成都说西蜀,则指的是成都以西、沿岷江两岸次第铺开的青城、崇庆、温江等数州(县)。因着都江堰的滋养,此区域水旱从人,历来为成都周围的膏腴之地,文采风流数不尽。这也是我眷恋这片土地的原因。接下来,我会继续深挖西蜀的人文历史以及人物命运,光大“蜀中之蜀”的魅力;第二,我尤其关注当下的乡村生活,关注当下城市化进程里我的家乡黑石河一线的变化,我希望表现村民的内心世界,书写他们的哀伤和眼泪,他们的快乐与幸福。

手记

2018年7月5日 成都

第一次见到杨虎是在2005年初夏,我参加崇州市作家协会成立大会,一望即知这是一个有经历的人,虽正值壮年,表情里却有容易察觉的沧桑。他话很少,只说自己读高中时就读过我的诗作,很受激励。我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只知道他一直在努力写作,在不少文学期刊上不断能见到他的作品。后来,他以不俗的实力,连续三届获得崇州市文学艺术奖一等奖。

7月5日下午,暴雨初停,我和杨虎在成都一家茶坊的露台上坐定,听他慢慢讲述往事,讲述崇州,讲述街子古镇,讲述文井江,讲述崇州上古寺里那位来自天竺的国王……他渐渐摆脱了拘谨,表情活泼,让我想起了味江里的漾漾柔波。

杨虎出生在川西林盘密布的蜀州安乐乡,那里古称黑石铺,为出入崇庆县的一个驿站。黑石河为金马河外江的支流,沿着遍布黑色鹅卵石的河道,最后汇入文井江。杨虎兄弟二人,作为兄长,他十一二岁就开始下地做农活,插秧、割麦、挑粪、砍柴、种树、喂牲口……“川西坝子所有的农活,我全部做过!”一个70后出生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显示了一种底气。父母希望他念点书就可以了,成不了大才,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好劳力。但杨虎偏偏喜欢读书,在乡村找一切有字有画的东西,一读再读。他怀揣5角钱去县城的租书摊,一直看到关门为止,然后步行20里回家……后来他渐渐萌发出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成为作家。

有一桩他至今感念不已的小事:小学三年级时,借了同学的好几本连环画回家,看到天黑,父亲一怒,几把扯烂。怎么办?班主任杨清知道后,请父亲来学校,委婉劝解一番,说“娃儿爱看书总是好事啊!”然后掏出几元钱,叫杨虎去赔偿同学。望着老师骑车而去的清瘦背影,杨虎承认:“老师给了我一种光。我感到他的背影笼罩在一团暖光里。三十年没有杨老师的消息,我至今很怀念他。”

16岁进入元通镇职业高中读书,杨虎进入了“文学发烧”的高热期。他一方面与同学切磋诗歌、散文,一方面创办文学社。因为严重偏科,他辍学了,准备到社会上闯荡。第一次来成都,跟随一个建筑队进驻汪家拐街的建筑工地,当油漆工。砂平墙壁、刷涂料、漆门窗……中午在街边吃盒饭,几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高中生路过,有人说:“看,穿‘雪花呢子\’的!”杨虎明白自己一身上下沾满涂料,“雪花呢子”的形容很准确。他感到苦闷、无出路。

在很多人眼里,一个人首先要解决温饱,喜欢文学毕竟是风雅的事情。但在有些人心中,文学从来就是一盏灯,而且是支撑自己、照亮自己唯一的灯。那么,往灯盏里注入的就不仅仅是大师的学识与经典名著的给养,而是不让自己倒下、熄灭的血气。杨虎相信作家彭程的一句话:“很多时候,坚韧比才华更重要。”

很幸运,他挺过来了。文学在生存磨砺出的坎坷道路上,渐渐绽放出属于他自己的花香。

本报记者 蒋蓝 文/图

新闻推荐

6620亩水稻产量价格双保险

本报讯(记者张娅娜杨丽娟)昨日,崇州市部分水稻种植大户与锦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在崇州市现场签订水稻收入保险...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杨虎:蜀中之蜀,文采风流写不尽)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