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援建的中国最美乡村公路——重庆路。 重庆日报记者郑宇摄
□本报记者张明海重庆日报记者陈波
5月9日,阴雨。成都崇州市的“网红公路”——重庆路迎来难得清静的一天。“一到周末,路两旁就停满了从成都市区过来的自驾车。这个周一,即便是工作日,我都接待了20桌城里来的游客。”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竹艺苑老板娘张玉秀告诉记者。
重庆路,这条近54公里长、“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重庆市援建的生命通道,被网友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公路”。目前它有了三个称谓:交通大通道、最美乡村公路、乡村振兴路。
串起7个乡镇的大通道
重庆路娘娘岗隧道出口,一块耸立的石碑上,“重庆路”3个大字非常醒目,碑下的简介记述了重庆路的前世今生。
“这块碑是2009年重庆路正式开通时竖立的,正如简介所说,这是一条惠及崇州人民的致富之路、发展之路。”时任崇州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援建办公室副主任杨建告诉记者。
作为与重庆市援建队一起战斗过的“一线队友”,杨建对于重庆路的建设过程印象深刻:规划设计方案的出台、第一条隧道的打通等时间节点,一幕幕宛如昨日重现。
2008年6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重庆市对口支援崇州市灾后重建。如何把应急与民生、救灾与灾区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是摆在援建之初的一大课题。
结合崇州实际,重庆市决定帮助崇州修建一条贯穿崇州南北,连接崇州市的街子、三郎、怀远、道明等7个乡镇,以及连接崇州、都江堰、大邑3个重灾区的快速通道——重庆路。该路全长53.28公里,总投资5.74亿元,由“沿山救灾应急通道”“三龙灾后应急抢险通道”和“四宝路”三段组成。
一条道路,将“大重庆”和“小重庆”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为修建这条崇州救援抢险和长远发展的公路,重庆市选派了最精英的建设队伍。项目于2009年1月开工,2009年9月就建成投用。
铺成一条“中国最美乡村公路”
重庆路最美的季节,是在每年的阳春三月。每当这个时候,重庆路两侧的油菜花田一片金黄,慈竹环绕、小河流过的川西林盘散落其间,构成成都平原“最成都”的乡村美景图画。
这条路,被网友亲切地称作“中国最美乡村公路”。
“每年油菜花盛开时,我都要接待4000多名游客,农家乐当月收入达到40多万元。即使是油菜花花期已过,每个月也能有30万元的经营收入。”张玉秀告诉记者。
张玉秀的竹艺苑,是重庆路上第一家农家乐。“重庆路动工修建后,我们家投入100多万元修起了占地10多亩的竹艺苑。正好赶在2009年8月也就是重庆路开通之前投用,当年的国庆长假,生意就很火爆了。”张玉秀回忆说。
不仅仅是张玉秀。依托重庆路这条“中国最美乡村公路”,沿线的村民纷纷开起农家乐和乡村民宿,吃上了旅游饭。崇州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一季度,崇州市旅游人数达510万人次,同比增长46%,旅游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52%。
行进在乡村振兴路上
今年3月28日,位于白头镇五星村、总投资50亿元的崇州天府国际慢城项目开工,本项目将结合崇州市优越的大田农业、岛状林盘、山林水系和民俗风情,按照国际慢城理念,打造一个集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农业体验及乡村旅游目的地。
“项目包括大田农业区、创新农业观光区、花田农业公园区、康养休闲区、文化度假区和慢生活体验区。”五星村党委书记高志伟介绍,其中的风吹稻花项目以当地丰美的大田农业景观为基础,由英国乔治卡尔森公司操刀,设计一条慢道乐园,在原有的机耕道中引入声光电效果为传统农业景观注入新活力。
天府国际慢城项目的开通是对重庆路的“再升级”,重庆路正成长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人物
大山里的枇杷茶传承人
□本报记者张明海重庆日报记者陈波
近日,在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坪村,村民们一见面,话题总绕不过一个近乎“神话”的拍卖会。
就在一周前的枇杷茶拍卖大会上,2两新茶拍出了2.2万元的“天价”。“这相当于每斤茶卖到了11万元啊!”大坪村党支部书记袁明志一连感叹了3次,表情激动。
枇杷茶是大坪村的特产。汶川特大地震后,一向不被“重视”的枇杷茶被发展成当地的特色产业。41岁的向伟,就是大山里枇杷茶的传承人之一。“从小就看着父辈们种茶制茶,后来自己也开始做这行,我就是泡在茶香里长大的。”向伟告诉记者,村里自古有种植老川茶的传统,但是山里近两百株古枇杷茶树却被无意中荒废了。灾后重建,枇杷茶的恢复成为村里的第一发展要务。
向伟说,他将已野化的古茶树重新矮化、驯化,然后不断摸索改良,成功制出了枇杷红茶。而这一茶叶品种,在拍卖中,以2两茶叶拍出了2.2万元的高价。
“现在,我只要随手在我的茶园摘一把茶叶,就这些鲜树叶子,至少是100元至120元一斤;制成红茶,批发价就是800元以上;你要问市场价?那就是1200元往上走!”为人低调的向伟,说起自家的茶叶时,连下巴都不自觉地抬高了几度。或许,正是如今茶园每亩一年四五千元的收入,让他对自己都多了几分底气。
如今的大坪村,在向伟的带动下,已经形成300亩左右的枇杷茶种植规模。2009年,大坪村枇杷茶还成功申报国家地理保护标志,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茶。此外,极其少见的牛尾笋,与之一道成为大坪村当之无愧的摇钱树。
切片
竹编之乡的竹艺梦
□本报记者张明海重庆日报记者陈波
5月9日下午,走进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竹艺苑老板娘张玉秀家的思进竹艺馆,一个造型别致、编织精美的“大肚”竹编工艺品吸引了记者们的注意。
“这是刚编织好的一个鱼缸。”见记者吃惊,张玉秀接了一盆水,让记者亲自体验。随着竹编鱼缸里的水位上升,等完全注满后,竟一滴不漏。
道明镇是远近闻名的竹编之乡。早在10多年前,道明镇就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进行竹编工艺品的创新与开发。张玉秀现年84岁的公公赵思进就是竹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而记者所体验的这个竹编鱼缸就是出自赵思进大师之手。
“竹编,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是养家糊口的主要来源。当时,我们家就从事竹编设计、制作。”张玉秀告诉记者。
时代变化,竹编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崇州市灾后重建的完成和重庆路的开通,道明镇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竹编的传承没有丢,竹编开始从生活用品变身为工艺品。
道明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该镇目前正在打造竹艺村,包括赵思进在内的当地竹编匠人的作品还要进村里的竹艺博物馆。同时,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范例,今年道明镇竹艺村还将代表中国农村,走进堪称国际展示当代艺术的最高展会——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文)“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将至。为缅怀逝者,警醒生者,5月7日、8日,四川省崇州监狱、四川省雅安监狱先后组织服刑人员,前往汶川县映秀镇地震遗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服刑人员...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