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崇州新闻 > 正文

省图数“家珍” 六十五万册古籍流芳

来源:四川日报 2015-12-11 08:58   https://www.yybnet.net/

12月26日,四川省图书馆(以下简称“省图”)新馆将正式开馆。开馆,不仅意味着读者有了更好的阅读环境,也让省图馆藏的65万余册古籍有了更好的安身之处。

古籍,通常是指1912年以前以中国传统形式制作的书籍。而珍贵古籍,则指清初以前或清代具有重要价值的古籍。1912年建馆至今,100多年的积累,省图留存了65万余册古籍。其中珍善本约6万册,不乏海内外孤本、“现存最早”、“存世最全”等各种“古籍之最”。

“镇馆之宝”存世不易

2008年至今,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四川有216种珍贵典籍入选。其中,省图所藏占到 111种。此外,省图还有169种古籍入选《第一批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

“省图馆藏的65万余册古籍,以经、史、子、集和地方志为主。其中,既有唐朝的写本,也有宋、元刻本,数量最多的则是明清刻本。”省图特藏部副主任林英细数“家当”。她告诉记者,能够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相当于国家一、二级文物。但其中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还要数明刻本的《洪武南藏》。

“《洪武南藏》是收集经书最全的一套刻本藏经,也为仅存之孤本。”省图研究员王嘉陵说。

公元1372年,《洪武南藏》在南京蒋山寺点校开刻,历经27年雕刻完成,共收佛经1600余部7000余卷,是宋以降历代官刻的七部大藏经之一。然而成书仅10年之后,蒋山寺发生了一场大火,将《洪武南藏》的刻版焚毁。

据称,《洪武南藏》在刻版焚毁之前只印了十套,传世的印本更是极为罕见。

1934年,在时光流转几百年之后,《洪武南藏》在崇州市光严禅院被发现。上世纪50年代初期,这套《洪武南藏》捐赠移交到省图,成为“镇馆之宝”。

王嘉陵介绍说,这套《洪武南藏》是明太祖朱元璋钦赐给第十一子蜀献王朱椿的,朱椿又送给做崇州王的爱子,辗转赐给光严禅院的主持,则在寺院留住。传说中的朱元璋第十一叔父出家云云,应为误传。“书籍载体的特殊和历史久远的因素,注定它的生命更加脆弱。”王嘉陵感叹,封建统治者的禁毁、战乱兵燹的荼毒、水火虫鼠的吞噬,让大量的珍贵古籍不复存在。

“蜀本”独树一帜

四川是最早发明和使用雕版印刷术的地区之一,因宋代所刻印之大字本而闻名于世,被赞誉为“蜀本”。“蜀本”独树一帜,比较珍贵,省图也所藏不多。

“在成都一座唐墓出土的梵文《陀罗尼经咒》,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印刷品。”王嘉陵告诉记者,1944年,在离望江楼西南2里的锦江北岸,一座唐墓出土。墓主的右臂戴着一只中空的银镯,《陀罗尼经咒》就对角卷成筒状,藏在银镯里。“因为银镯有点破损,微微露出了这卷《陀罗尼经咒》。”

王嘉陵介绍,这卷《陀罗尼经咒》一尺见方,为木刻版,印制在薄而韧的唐代茧纸上,边栏外为十六菩萨像,中间印着梵文的经咒。“在边栏右侧,竖排刻着一行汉字: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近卞印卖咒本。龙池坊是唐朝刻售书籍的书坊,这行文字说明这卷《陀罗尼经咒》是唐时成都龙池坊卞家印制的。”

王嘉陵回忆,1992年,日本京都大学文献史教授和泉新就曾来到成都,查找四川早期雕版印刷的史料,并希望参观隋唐书坊的遗迹。

“当时,我馆的资深研究员田宜超直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书遗址已不复存在,只有这卷《陀罗尼经咒》存世。”王嘉陵说,为了回复和泉新,田宜超花费了两个月时间,对这卷《陀罗尼经咒》的印制时代和龙池坊的地点进行了考证,最终得出结论:其印制年代应该在公元757至845年间,比目前国内现存的其他印刷物都要早。

“在此之前,国内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印刷品是印制于868年的《金刚经》,1900年在甘肃敦煌被发现。而在成都印刷的《陀罗尼经咒》最晚也应在845年印成,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印刷品。”王嘉陵告诉记者,田宜超经过考证,还提出在唐朝年间,龙池坊应该位于如今的四川科技馆附近。

“四川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之一,宋代又和杭州、福建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雕版印刷中心。”王嘉陵说,四川印刷的“蜀本”纸张洁白,校勘精当,版式疏朗悦目,架势雄浑壮丽,在全国独树一帜。而在众多的“蜀本”中,又以宋版的“蜀本”最值得称道。

在省图,就保存了一些宋代的珍本。其中,《陈书》、《魏书》均是该书现存最早的宋版本,极为珍罕。“是不是‘蜀本\’,仍需考证。”王嘉陵介绍说,省图所藏的明嘉靖刻本《华阳国志》根据考证,也有可能是在成都地区印刻的。

《水浒叶子》的递藏流传

在省图浩瀚的古籍中,除经、史著作之外,也有一些“闲书”,别致有趣,弥足珍贵,让人眼前一亮。

2009年,为申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省图对馆藏古籍进行了一次梳理。在这个过程中,王嘉陵见到了馆藏的明刻《陈老莲画水浒叶子》(以下简称《水浒叶子》)。“当时心中禁不住一动:原来中国版画也有这么好的作品。”

叶子,是宋朝兴起的一种行酒令的纸牌。《水浒叶子》是明末清初陈洪绶(陈老莲),以《水浒传》中人物为牌面图像创作的版画精品。全书用白描手法,为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等40位水浒人物画像。人像旁还写有少量文字作点睛之笔。为鲁智深批的是“老僧好杀昼夜一百八”,为武松批的是“申大义,宰嫂头,揪揪鬼哭鸳鸯楼”。

“这些人像各有特色,绝不是千人一面。”王嘉陵介绍,这本书是陈老莲手绘后,再拿给匠人雕刻,最后用雕版印刷而成的书,当时遍传天下,以致后世绘水浒英雄的画工很难脱出他的范畴。“中国版画几乎是与印刷术发明同步的,兴起于唐代,只是很多比起传统国画尚缺乏吸引力。但是《水浒叶子》的水浒英雄画像,没有情景,却将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雕刻的人物目光如电,就连头发都雕得细致入微。”

有趣的是,《水浒叶子》原书只有40页,但省图馆藏的这一本却有50多页。“扉页和书后的十多页题款,都是后来不同的藏家加上去的。”王嘉陵说,“严氏家藏”、“王贵忱印”、“一氓读书”等多枚印章和题款显示,这本书曾经在1909年重新装订,加上了两页扉页。后面的十一页题款,则是著名藏书家王贵忱和李一氓先后重装上去的,题写者有不少现当代绘画、收藏和美术史界大家。在王嘉陵看来,这些重装的扉页和题款使其版本和文献价值有增无减。

省图馆藏的这本《水浒叶子》还有一段轶事。当年,国家图书馆也藏有一部《水浒叶子》。上世纪70年代末,王贵忱随身携带自己所藏的《水浒叶子》进京,两相对读后,发现自己所持版本为明末的初刻版,而国家图书馆的版本则是清初的翻刻版。“后来,王贵忱将书赠与李一氓。李一氓晚年将自己藏书分成三份,一份赠给北京图书馆,一份赠给四川,一份留下自己使用。这本书就是当时李一氓赠送给省图的。”

古书装帧之美

据估计,全国现存古籍约3000万册。其中,四川所存古籍约在200万册左右,当属古籍大省。目前,省图正开展古籍再造项目,以便让普通读者也能见识到古籍之美。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本《水浒叶子》,2012年省图对其进行了古籍再造。再造的《水浒叶子》选用上等徽纸做材料,使用全色仿真印刷,高度仿真地保留了藏书印的殷红和古籍“金镶玉”的原样,甚至连纸面上虫蛀瘢痕的效果都保留了。

在王嘉陵看来,一些古籍不仅具有文物性、文献性,还具有充足的艺术性,因此《水浒叶子》的再造坚持保留了其到省图时“金镶玉”的样貌。

“金镶玉”又称“穿袍套”,是古籍修复的一种装帧方式,如同裱画一样,为古籍的纸张垫上白色的衬纸,以起到保护书页的作用。“古籍的纸张发黄如金,衬纸色白如玉,所以称作金镶玉。”王嘉陵说。

“从古至今,书籍先后经历了简册、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几种主要形式。”其中,旋风装用一卷长纸作底,像如今做账时贴发票一样,把书页依次裱贴在底卷上。“因为看起来像一片一片鱼鳞,所以又叫龙鳞装。其特点是便于翻阅,利于保护书页。”王嘉陵说。

由于一些典籍十分珍贵,又容易受到损伤,普通人很难见识到古籍的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省图已经陆续开展珍贵古籍再造项目,并将再造的古籍赠送给省内各类图书馆。“珍贵古籍是不能借阅的,但是再造的珍贵古籍,可方便提供读者查阅。”王嘉陵告诉记者,此次搬入新馆以后,省图将加大古籍再造和影印版、胶片微缩的进度,让这些古籍能再度被普通读者所用。

□本报记者 张良娟

新闻推荐

带着项目回家过年

□本报记者蒋松蒋君芳杜文彪今年返乡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几天,“家乡政府邀请我出席一个座谈会,希望我能在家乡创业。”1985年就应征入伍离开家乡,自称“游子”的杜文彪对这份邀请很看重。2月5日,与...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自主管理幸福来2016-03-28 08:17
猜你喜欢:
评论:(省图数“家珍” 六十五万册古籍流芳)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