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兴市战略”谱写城市奏鸣曲——
日前,美国独立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所公布了亚洲最佳表现城市排名,中国的6个城市名列前十,成都排名第三,是中西部唯一进入前十的城市。
作为西部经济发展引擎之一,成都正亮出“开放”与“活力”的新名片:四通八达的路网,迅猛增加的国际航线,4个千亿元产业齐头并进,25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种种充满生机的表现,共同谱写一曲激昂的城市奏鸣曲,而乐谱,正是兴川大计的成都攻略——“五大兴市战略”。
2011年底,立足新的发展起点,成都全面部署 “五大兴市战略”,以“领先发展”的姿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两年实践,事实证明抓住了发展的突出症结,找准了工作的着力重点。
今年伊始,站在国家新一轮向西开发开放的枢纽点,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成都再度“寻位”,加快“五个转型升级”,对“五大兴市战略”作出改进提升,把“产业倍增”战略完善为“产业升级”战略,把“三圈一体”战略调整为“统筹城乡”战略,并对其内涵进行丰富充实。
□张彧希
交通先行精确把握财富流向
今年4月,全长2793米的红星路南延线下穿隧道正式通车。作为成都“三纵一横”项目,红星路南延线下穿隧道是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关键工程,从中心城区到天府新区由此大大提速。
交通先行,才能与世界连得更近。作为成都“五大兴市战略”之首,对交通的重视,凸显成都对于全球产业转移以及财富流向的准确把握。
近年来,成都交通建设步入全面铺开、提速推进的新阶段,初步构建起功能互补、层次分明、高效衔接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在中西部地区的交通主枢纽地位日益巩固和凸显。
通内——以二环路高架桥快速路为核心的“两快两射”路网工程建成,锦城大道、府城大道下穿天府大道隧道工程两大重点道路项目相继开工,地铁2号东延线即将开通,地铁3号线、4号线、7号线、10号线等7个项目正加紧施工,城区道路限速进一步“松绑”。
联外——今年底,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安渝高速及第二绕城高速将建成通车;成渝客专、成西客专、成兰铁路、成贵铁路等6条铁路进出川通道正全力打通;2015年前,成都新机场有望开工建设。预计今年,成都将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10亿元以上。
以已具雏形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为支撑,成都让“3小时内辐射5亿人”的巨大商机成为可能。
产业升级构筑核心竞争力
10月16日,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第四工厂在成都经开区奠基。这个两年后建成年产35万辆整车的全新工厂,将与成都经开区内一汽大众等形成“南北呼应”,开启成都第二个“百万”整车战略,跻身全国汽车产业版图一线阵营指日可待。
从“产业倍增”到“产业升级”,成都顺应经济发展大势,契合“不以GDP论英雄”理念,以结构调整为核心,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
今年,在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行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成都提出了工业“1313”发展战略,作为未来工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迈进。战略实施半年多以来,突出发展的几大产业都呈上升趋势。其中,电子信息的增速达到了15.6%;汽车产业增速有所回缓,但是仍然保持了26.8%的快速增长势头。
发展服务业,主动担当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空间格局的承东启西的重任。今年5月,成都正式公布服务业发展新目标——建设国家区域性服务业核心城市。全新布局的蓝图出炉:“成都服务+周边制造”、“成都总部+全国(全球)市场”的产业分工格局,第一次被写入市政府文件。成都正加紧构建运筹决策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三大核心,并瞄准冲刺西部第一。
按照“全产业链”思维全面拉长和增强产业链条,成都积极发展生态有机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农业发展向规模化、高端化和品牌化转型升级。
立城优城一座城市的华丽变身
9月26日,全长约1.2公里,总投资15.54亿元的成都“北改第一街”幸福里商业街开街。这是成都“北改”实施以来,首个投入使用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
这是一个旧城华丽“变身”的样本。幸福里商业街原本是量具刃具厂的老旧生活区,低矮破旧的红砖房在这两三年间巨变。有媒体评价:“宜人成都”走进“幸福里”。
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内驱动力来自新型城镇化,根本举措是要打造宜人城市,塑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城市优势。“立城优城”,为成都带来多项殊荣:先后位居“中国形象最佳城市”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城市建设水平综合排名全国第四。
“立”好以天府新区为代表的新城——被寄予“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梦想的天府新区,立足于产业立城、“产城一体”发展理念,规划建设32个“产城一体单元”,打造科技、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产业支撑。数据显示,上半年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同比增长52%。
“优”化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旧城——眼下,借“北改”契机,老工业中心城区成华区步入发展快车道。今年,该区新开工建设面积700万平方米、竣工400万平方米,其中“北改”项目约占60%。
根据规划,212平方公里的北部城区,将建成城北副中心,形成人北商务中心等九大城市片区,规划商贸服务及文化创意产业等12个产业功能区。
统筹城乡“成都经验”拓展空间
崇州市街子镇高墩旅游小村的马孝云,最近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家里近27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出租给一家企业统一包装成乡村旅游酒店,一年能收到租金2.7万元。
将农民的资金、房屋、财产性权属“盘活”。目前,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成都4个试点县展开,越来越多的“马孝云”的钱袋子正在鼓起来。
多年探索,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及上千万城乡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全国“改革样本”的高度之上,“成都经验”如何继续拓展空间?将“三圈一体”调整为“统筹城乡”,弦外之音是,三个圈层除了产业一体化,更要在制度、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实现同步发展。
城乡制度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城乡主体统筹,“四个统筹”对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显。
“地该怎么用”,如今,成都农交所累计交易额已达411亿元,交易量居全国同类交易所第一,其中农村土地交易额占9成以上。“人往哪儿去”,成都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钱从哪儿来”,成都培育形成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78家,创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仓单质押等金融产品,抵押融资累计达90亿元。
今年1月,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项目获得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5月,成都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改革被2014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作为典型经验;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梳理出47条经验条目作为备选推广的试验区成熟经验,有9条涉及成都。
全域开放广泛汇聚发展动能
上海自贸区总结推出的14项海关监管服务政策,已有8项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先行实施。此外,综保区还推出了包括全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一报一审”通关模式改革和“区间结转、自主运输”等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工作。
打破“盆地意识”,新形势下广泛汇聚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动能,成都将尝试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的姿态推进“全域开放”,重点是抓好“三个开放”。
产业开放——争取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引入一批具有先进技术和发展前景的成套产业,提升成都经济的国际参与度。今年上半年,成都新增3家世界500强企业,至此,共有25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蓉落户,稳居中西部城市第一,且所投资工业项目多具有产业带动性强、产品竞争力强和技术领先等优势。
市场开放——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成都市部分区域梳理出首批17项内容进行学习。今年7月,继上海自贸区后,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正式开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实现进出口总额149亿美元,增长23%,排名全国第二、中西部第一。
合作开放——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东南亚、日韩、欧美等境外重点区域的合作,进一步密切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的经贸往来。已经稳定运行的蓉欧快铁,将成都与欧洲的时空距离缩短为13天;紧密“拥抱”欧洲,欧盟在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项目创新中心落户成都高新区;双流主动出击,在香港、澳门举办投资说明会……
成都,正以开放的胸襟,离世界越来越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佳)4月7日起,2015年度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争创范围公开测评工作启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公布了示范县城、镇乡的申报推荐名单,这些申报推荐的城镇将进入此...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