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少的收入几十元,多的2000多元;销售农产品50多万元,带动80多人次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这是涡阳县标里镇团结村“团结坊”扶贫项目近3年来的“成绩单”。该村将农户生产的南瓜笋、干豆角等农副产品“梳妆打扮”后,搬上电商平台销售,就能变现。
“这些不稀罕的干菜真的能卖钱,去年光卖干菜,我就挣了1600多块钱。”近日,看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芬来走访,村里60岁的贫困户宋效真赶紧把保存好的干豆角拿了出来。
原来王芬在走访贫困户时,偶然看到了宋徐氏老人制作的清扫案板的扫把,就拍下发到朋友圈帮助她销售。没想到大火,50件扫把很快销售一空。
“刚开始村民觉得这些东西很普通,卖不出去。”王芬说,曾经尝到甜头的宋徐氏带头送来了她晾晒的干菜,上架几分钟就被买走了。看到成功案例,村民都积极了起来。
团结村是贫困村,2014年贫困发生率为9.31%,2017年从贫困村出列。“村出列主要依靠的是国家的扶持政策,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脱贫不脱帮扶,还需要更多地激发内生动力。”王芬说。
说干就干。2018年该村成立了产业项目扶贫组,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和农户”模式,把村民自种的杂粮和加工的干菜做成精致小包装的特色农产品,并注册了“团结坊”商标,去年6月份开始在拼多多、淘宝等多个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目前,“团结坊”项目已经帮助贫困户及合作社销售农产品价值约50万元,通过帮助销售、提供务工等方式带动80余人次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惠及合作社及家庭农场8家。在亳州市2019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团结村的“团结坊”产业扶贫项目荣获了创新组金奖。
“我不仅加工干菜卖钱,还在‘团结坊’里打工:分拣、包装、称重,干一天就有40块钱的收入。”今年74岁的宋徐氏说,她丈夫早年去世,儿子残疾,她本人又患有慢性病,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来,在多项政策的帮扶下,宋徐氏一家于2017年顺利脱贫。
为了增收不返贫,宋徐氏积极种植和加工各类干菜,仅去年她卖干菜净收入2000多元,成为村里第一大户,受到村里的奖励。“只要‘团结坊’不关门,我的干菜就卖不停,收入年年有,不怕返贫的心踏实了。”宋徐氏说。
随着贫困户的积极参与,该村不断丰富销售品种,到目前“团结坊”里产品已有20多种。“我们下步还要加大投入,打造‘团结坊’生态粮产业,如把贫困户的红薯干加工成红薯粉,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巩固脱贫成果。”王芬说。(蒋庆章李松岭)
新闻推荐
本报讯涡阳一男子钓鱼收竿时,被鱼钩“咬脸”。4月23日下午,他来到涡阳消防大队求助,将鱼钩剪断赶往医院治疗。当日下午4时50...
涡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涡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