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正在进行街头表演
提到涡阳县义门镇,你可能听说过这里的贡菜苔干、熏牛肉、棒鼓舞。但同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二花挑”,在当地却鲜为人知。这是一种民间舞蹈,表演队伍由武场6人、12名女子及2名童男童女共20人组成。踩街表演时,乐队走在队伍前面,持大鼓、锣、镲等打击乐器演奏音乐。据传说,十二花挑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近现代以来,这项民间文化艺术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传承人。但他们仍呼吁,要重视非遗的发展与传承,让这项民间文艺都能够得到保护和弘扬。
最早起源于唐天宝年间
据了解,十二花挑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真源县(今义门镇)百姓,为迎接皇帝唐玄宗李隆基驾临太清宫拜谒老子,编排舞蹈《十二美女嬉春风》,亦称《十二花挑》,在城门外载歌载舞恭迎皇驾。
涡阳县义门镇文化站站长李鸿冰介绍,舞蹈的形式是由十二名美女,挑着两头系着花篮的竹花扁担,每组三人,分成四组,寓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道家思想和四季变化;十二美女,意味着一年十二月,二十个花篮代表着廿四节气,另有一名童男、一名童女,穿插舞蹈扑蝴蝶,代表着阴阳相符相生。
表演时,整个舞蹈变幻出双龙戏珠、独龙过江、进四门出四门、铁索扣等队形,风格独特,美伦美焕。从古至今,每逄古会和重要庆典,当地都会组织演出,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
传承人呼吁加大保护力度
根据考证,近现代以来,十二花挑目前已经出现了四代传承人。李鸿冰告诉记者,第一代是许岐山、穆绍禹;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代传承人为邓诗伦、王凤山。近期的传承人是第三代的刘成民、王立俊、程振员、程兴仁等。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传承人是邓爱华。
刘成民今年63岁,作为第三代传承人,他在16岁时就参加了原义门区文艺宣传队,一边向民间舞蹈老艺人学习《十二花挑》表演,一边学习各种民间曲艺节目,如大鼓、琴书、坠子等,样样精通。
采访中,他表示,民间舞蹈虽代代相传至今,却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和冲击,近年来,在百姓生活中,各种娱乐形式不断变化、品种繁多,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日渐式微。加之年轻人喜爱网络娱乐,老艺人多已辞世,造成传统民间舞蹈传承出现“断代”和后继无人。
“身为传承人之一,我希望这些民间艺术都能够传承下来。”他恳切地说。
民间舞蹈队已正式成立
据悉,近年来,涡阳县义门镇在全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同时,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民间舞蹈艺术,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升游客文化旅游内涵,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指导下,义门镇综合文化站组织定期程楼村20多名文化志愿者,排练了民间舞蹈《十二花桃》。
2019年8月,《十二花挑》舞蹈队在义门正式成立。涡阳县犇鑫学校董事长张保颂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要求捐助2万元资金,支持《十二花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购置了服装和道具。
李鸿冰说,十二花挑作为古老的民间舞蹈,有助于研究其历史渊源,为其流域内的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佐证。作为传统民间舞蹈,百姓喜闻乐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对民舞与戏曲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民舞“十二花挑”与老百姓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显示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因而民舞和戏曲同源同生,其文化价值可想而知,并值得进一步挖掘和研究。(记者刘心珠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调度员一大早集结,采取撒网式模式,对照细则实地查看打分……4月13日,亳州市农村爱国卫生防疫运动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涡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涡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