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走在涡阳县丹城镇一个葡萄采摘园里,放眼望去,一个挨着一个的葡萄大棚连绵不断,蔚为壮观。“我在这里打工多年了,每年收入15000块钱,家里外欠款也还了,我原来的精神病也没了。”今年65岁的韩玉芹一边采摘葡萄,一边与笔者讲述她脱贫的往事。
这个葡萄采摘园负责人张俊虎,因父亲去世得早,家里兄弟们多,贫困让一家人想富却没有办法。2011年,在外打工获得种植葡萄技术的张俊虎、张俊龙兄弟俩,白手起家干起了葡萄采摘园,效益可观,几年后不仅收回了成本,又投资60万元流转土地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把葡萄采摘园做成了本地的知名产业,每年吸纳不少贫困户在采摘园里打工挣钱脱贫。
“加上土地租金和打工收入,每年都收入2万多元,我家的生活的确改善了很多。”和韩玉芹一样打工的相朝宾说,因家里人口多,收入少,贫困就像病一样缠着他家。为摆脱贫困,相朝宾也曾经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因年龄大了,出门挣钱也不容易。几年前,相朝宾把自家10亩承包地,以每亩900元流转给张俊虎兄弟俩种葡萄。
“我流转给张俊虎的土地,比我自己种得好,收入稳,有保障,如今成了‘旱涝保收\’田。”相朝宾说。相朝宾还说他来采摘园打工每天只干8个小时,环境好,心里安,挣钱轻松,惹人羡慕。由于相朝宾打药、剪枝、疏果、修棚等技术过硬,成为采摘园离不开的固定人员,收入也逐年增加,由村里的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
葡萄园里“采摘”出了致富脱贫路,让张俊虎、张俊龙兄弟俩充满希望和自信。去年,作为哥哥的张俊龙又投入资金,流转土地100多亩,建起了“童年葡萄农场”,带动白果村高永军、张良春等7个贫困户脱贫。“我把他们的土地流转过来,常年让他们在采摘园里打工挣钱,地租、劳动收入,还有分红,农场每年可为贫困户每人平均创收3800元,让贫困户逐年摆脱贫困。”张俊龙说。
目前,张俊虎、张俊龙的葡萄采摘园已被丹城镇纳入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结合实际,打造和突出特色产业扶贫,让贫困户多渠道创收。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在种植管理期间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让脱贫产业进村入户,确保每一个贫困户有一个致富产业,确保每户有1万元以上的产业收入。”该镇负责人表示。
(蒋庆章 张良坤)
新闻推荐
本报讯2013年,高洪大被任命为涡阳县涡南镇党委书记。作为党委书记,抓党建是主旨要义,为此他紧紧围绕县委“谋发展、优生态、实作风”这一主题,抓班子带队伍,抓阵地强基础,抓服务建机制,以党建为抓手,促进...
涡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涡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