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 蒙城新闻 涡阳新闻 利辛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亳州市 > 涡阳新闻 > 正文

水上人家: 我的未来不是梦…… □本报记者 顾 群 刘心珠 李锦文 朱明光

来源:亳州新报 2011-11-24 17:27   https://www.yybnet.net/

张明华正在整理渔线。船头的房间便是控制整艘船的驾驶室。

这辈子都离不开水了

大河之恋 生活在船上

时间:11月22日

地点:涡河谯城区谯东镇大寺闸口

“渔舟唱晚”曾经是定格在多少人心中美丽的风景画,渔民们的世界成了很多人梦想中的“世外桃源”。不过,这些渔民的现实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些年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初冬的上午,阳光明媚,但依然有丝丝寒意。早饭后,谯城区大寺闸旁的渔船上,56岁的渔民张明华正整理略微杂乱的渔线,她微微仰着头,耳边的碎发被河边的风微微吹起。

“这几天开闸放水呢,水流大,没法捕鱼,趁机好好把渔具收拾一下。”在张明华的记忆里,不清楚自己是从祖上哪一辈开始打鱼,只是依稀记得听老辈说过是逃荒上船捕鱼的,这一捕便是几代人。

张明华的家就在一艘大木船上,船面上用水泥修整的相当平整。船头被改造成卧室,放着一个双人大木床;船中央摆着一个小圆桌,配上几个板凳,船尾一个自己砌的地锅,周围摆着锅碗瓢盆,当做厨房,在各个角落里随处可见打鱼用的工具,几只打鱼用的小船被三五根粗麻绳固定在木船两侧。

捕鱼捉虾曾经是张明华一家主要的挣钱方式,现在,他们的经济收入依然离不开这些水产品。由于前些年涡河水质变差,能捕到的鱼很少,现在经过治理,虽然有很大的改善,但能捕到的鱼的数量也大不如前。

这两年,张明华他们两口子就和二儿子一起搞起了网箱养殖,除此之外,老伴和儿子还要去收鱼,然后到市场上去卖,赚个差价。每天凌晨1点左右,爷俩就要出发了,而张明华也要在清晨6点起床,划船到事先撒好的网箱看看是否有鱼钻进网里,待把所有网箱查看一遍后,差不多就8点了。带着捕到的鱼虾,张明华开始返回家中,为丈夫和儿子准备早饭。

“他们吃完早饭后,还要去给固定商家送货,中午才能回来。”每天晚饭是张明华一家聚的最齐的时候,那时候活儿都忙完了,大家一起聊聊今天遇到的事,数数赚了多少钱,再商量一下明天要做的事情。

故水难离 痛并快乐着

“在船上生活确实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张明华指着水缸告诉记者,吃的水需要上岸一桶桶提来,电是从岸上扯来的电线,家里平时要用到的油盐酱醋也要跑到远处的集镇上购买。

曾有很多的亲戚朋友都劝张明华一家上岸务工,但她和丈夫却是舍不得那个过了大半辈子的 船“家”。“我们从出生就与这条河相伴,这辈子是离不开水了。”

张明华有四个孩子,都已结婚。儿媳和女婿也都是附近渔民,除了小儿子进城务工外,其余的还都生活在船上,空闲时划上几分钟船就可到儿女家看看,儿女每天也会回来探望。“我和孩子他爸家也都是船民,从小就认识,家里都熟识,长大后慢慢就在一起了,孩子也一样,都和渔民成家,生活啥的都适应。”张明华说,渔民婚嫁时不需要彩礼,只需购一艘新船当新房,然后划着船迎亲就够了。

28岁的李海平是张明华的小女婿,除了打鱼外,闲暇时也会进城打短工补贴家用。离张明华不远的一艘淘汰的货船,就是李海平的家。货船是他当年结婚时从一家船厂订购用来居住的,船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用来生活和居住,下层是存放衣物和用品的仓库,在卧房的柜子上还放着一摞幼儿画报。

李海平说,家中有两个儿子都在读幼儿园,虽然没觉得现在生活有多累,但还是希望孩子能努力学习,增长些见识,过他们自己想过的生活。

梦想还在 明天会更好

从李海平住处回到张明华家时,张明华的老伴和儿子已经卖完鱼回家,日夜颠倒的活儿让他们看起来显得有些疲惫,匆匆吃点饭后,老人就回卧室休息了。

二儿子张根说,他和父亲每天能卖出二三百斤鱼,一斤能赚个两毛多钱。“虽然收入还行,政策也好了,父母有社保,但这些钱要供一大家子生活,还得付孩子学费,压力也很大。”

张根告诉记者,看着父亲年龄不断增大,他和李海平都想着要另外拓宽出路,曾设想过利用自身的优势办个“渔家乐”,但苦于没有资金且周围环境不好,一直没能实现。

张根和李海平对办“渔家乐”的梦想有个很周密的计划,他们表示,若是有条件的话,打算先在岸边盖几座房子,全家人就沿河居住,然后把渔船按照饭店标准整修一番,男人负责准备货物,招待客人,女人负责把特色水产品加工成菜。“可以另外准备几条小船,我们还能带着来客在观赏一下周围景色。”谈到未来,两人的眼中充满憧憬。

“岸芳春色晓,松影夕阳微,寥寥深烟里,渔舟夜不归。”当年康熙皇帝南巡严州,面对渔民,触景吟诗。“我们比我父亲那一辈人过的好多了,孩子也会比我们过的好。”张根很自信自己会通过努力走出一条新路子。

船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船在哪里,俺家就在哪里

时间:11月22日

地点:涡河涡阳县义门镇东港码头

提起“跑船”这个词,许多长居在岸上的人还很陌生,船民们虽也以船为家,但大多数人不再靠传统的捕鱼为生,而选择了跑物流。整日奔波,与水相伴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船民们的生活也发生着变迁……

冬日的下午,天空一片湛蓝。在涡阳县义门镇东港码头,柔和的阳光照耀在翠绿的河面上,停在河岸上的一艘艘大船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中。之前连续不断的阴雨天气在这天终于结束,朱明放趁着这晴朗的大好天气,打算将剩下的数十吨小麦装入货船的货仓中。

岸边,输送带机马不停蹄地运作着,金灿灿的小麦通过它倒入巨大的货仓里,朱明放拿起铁锹铲起散落在周围的麦粒,他用铁锹熟练地用力一甩,这些“落伍”的小麦被倾倒在了麦海中。

这艘名为“顺祥58号”,可以载重1200吨货物的货船是朱明放更新换代后的第四艘货船。船舱内真可以算得上是一套完整的公寓房:一客厅两卧室,厨房卫浴样样齐全。室内的地上铺着雪白光滑的大理石地板砖,厨房里是整套的煤气灶具。彩电、冰箱、空调、热水器等家电一应俱全。

朱明放和妻子盛桂芳结婚近20年,这20年来,他们一直奔波在河道上从事物流运输工作。“从家里出发,接连不断的路过许多城市和港口,再返回,这一趟至少要耗时两个月。”然而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一直“在河上”的生活。对朱明放夫妇来说,船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四代变迁,从木船到铁船

打小朱明放就和“水”有了不解之缘,上几辈人都是“跑船的”,他也自然而然的传承了祖业。在他的记忆里,最早人们是使用木船拉货,纤夫们曲着身子,背着缰绳,步态一瘸一拐的往前迈,因衣服会被汗浸盐汲加上纤索对其磨损,大多数纤夫在工作时都是光着身子。

在朱明放还没结婚前,就已经开始为父母开船,那时年纪轻轻的他已经是一位可以独当一面的掌舵手。按照船上的规矩,男人娶老婆一定要买一艘新船,1994年,朱明放与盛桂芳结为夫妻时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艘水泥船,这艘船可以载重200吨。

顺祥58号的尾部,有一个专门用来存放发动机的房间,顺着楼梯走下去,一座庞大的仓机呈现在眼前,朱明放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到下面对仓机进行细心的保养。

从最早的木船到可承载200吨货物的水泥船,换成使用柴油发动机的铁船,到600吨吨位使用仓机的货船,直至发展成现在载重1200吨的大货船,一共经历了四代的变迁。朱明放一边说着一边用抹布拂去仓机上的灰尘,在一旁,还放着一台曾经使用过的小型柴油机。在此之前,这种已经被淘汰的柴油机,6台仅能带动200吨货物。

每次启程,都是新的开始

盛桂芳把土豆、大白菜、红薯装进一个大的收纳袋里,再过几天把货仓里的货物装满,他们夫妇二人就可以启程继续“河上之旅”。在此之前,她必须要准备好所需的食物以及生活用品。自十多天前,顺祥58号驶回了老家,对朱明放夫妇来说,这次回家算是待在家里时间很久的一次。

为时两个多月的船程并不是一段短暂的旅程,一路上,夫妻两人相伴轮流驾驶,这样的日子已经度过了近20个年头。

“在船上生活流动性很大,上学条件差,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像我们家上几辈包括我自己在内,受到的教育程度都不高。”朱明放说,“可是现在的时代跟过去已经不一样了,人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是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为此,朱明放夫妇把孩子送到了城里读书,而没有选择让他们和自己一起跑船。

收拾完当天的货物,已是黄昏,如同镶着金边一样的落日此时正散发着撩人的光芒,照耀着顺祥58号,也照耀着这片灵动的水域。朱明放走出货仓,弹掉身上的灰尘,再走进尾仓的住处里。此时,妻子已经在准备晚饭。站在岸上,会看到一缕缕炊烟从顺祥58号尾部的一扇窗户里冒出。

一天又过去了,朱明放夫妇启程的日子离得也越来越近,新的旅途也即将到来。

新闻推荐

亳州市林业 整地挖穴步伐快

本报讯(记者 蒋海涛)11月24日下午,全市林业整地挖穴现场调度会在涡阳召开。市委副书记时侠联实地参观了涡阳县涡南镇和楚店镇整地挖穴现场。...

涡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涡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水上人家: 我的未来不是梦…… □本报记者 顾 群 刘心珠 李锦文 朱明光)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