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天寒,在亳州市谯城区芦庙镇雷庄村脱贫户梁士伟的蔬菜大棚里,青翠欲滴的蒜苗、小青菜等绿意盎然,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大棚里,工人们正忙着收割蒜苗。脱贫户王邦云一边削蒜苗皮一边笑着说道:“我都71岁了,还能打工挣钱,多亏了士伟这个‘田秀才’,为我安排轻松的活,每天还能挣60块钱。”
“一个大棚一年可以种两季,上一季种的是茄子和瓠子,这一季种蒜苗,一个大棚一年收入能达到两万多块钱。”梁士伟一边装运蒜苗一边说到。
梁士伟告诉记者,种植蔬菜很辛苦,白天收菜,晚上清洗、打捆装箱,常常要忙到深夜。但效益也可观,苦瓜、瓠子每棚能产3000多斤,茄子每亩能产4000多斤,靠着种菜,他家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时间回到几年前,梁士伟家的日子可不好过。“当时真的很困难,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加上妻子治病,一年开支好几万元,经常借钱过日子。”梁士伟一度对未来失去信心。2014年,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系列的扶贫政策让他看到了希望。
村帮扶干部多次上门沟通,帮他提振信心,为他申请了产业扶贫项目资金6000元,协调申办银行贷款4万元,搭建起了温室大棚。政策给力,梁士伟也干劲十足,向种菜能手学习、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不断摸索,他攻克了栽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个个难题,种出的蔬菜品质好、效益高,当年就盈利四五万元,2017年顺利实现了脱贫梦。
如今,他流转了30多亩土地,发展到10个蔬菜大棚,每年种植的反季节蔬菜达10多种,还种植了白术、白芍、何首乌等中药材,年收入超过15万元,成了远近有名的“田秀才”。
在自己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梁士伟还积极帮助周边的困难群众,周边群众到他的蔬菜大棚就近务工,平时每天都有五六人在此务工,多的时候有近20人务工,如今他家的蔬菜大棚已变成了“扶贫棚”,不少贫困户在此劳动增收。
“现在党的政策好,我说啥也得好好干,不光自己脱贫,今后还要扩大温室蔬菜种植规模,带领村民发展大棚蔬菜,和大伙一起致富奔小康,过上幸福好日子!”谈及未来的生活,梁士伟信心十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谯城区住建局组织物业公司开展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该局通过入户宣传,营造垃圾分类氛围,提升小区居民...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