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一种精神财富,同时也是物质财富的种子。对于商人来说,只有种下诚信,才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在康美中药城,汇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和客商,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诚实守信、质量为本。诚信,为他们留住了大江南北的客户,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独闯药都的广东男孩
操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脸上洋溢着笑容与活力,23岁的陈梓雄热情地招呼每一位往来的顾客。“这是我老家广东肇庆的地产药材佛手和巴戟天,产地供货、产地加工,质量上您可以放心。”
陈梓雄介绍说,肇庆和亳州一样,盛产多种中药材,如佛手、巴戟天和芡实等,当地许多人从事中药材种植和买卖,陈梓雄家就是以加工中药材为生。2002年,陈梓雄的父亲因为一笔生意第一次来到亳州,立刻被亳州红火的药材市场所吸引。当时市场上的地产“南药”还比较少,“把肇庆的药材拿到亳州市场销售,一定是个很好的商机。”陈梓雄说,父亲就是从这个想法开始,在亳州一干就是10年,既为亳州本地药商供货,也面向广大客商经营。
2013年,陈梓雄从家乡广东肇庆来到亳州,接手父亲在亳州的药材生意,当时他刚刚初中毕业,只有16岁。当许多同龄人还在校园读书的时候,陈梓雄就已经独自在异乡商海闯荡了。
刚来亳州时,陈梓雄人生地不熟,生意渠道不畅通,饮食气候不适应,肠胃经常出问题,双手一到冬天都会生出冻疮,最难熬的是没有朋友,每天除了做生意说不上几句话。虽然困难重重,但是陈梓雄还是感受到了异乡的温暖,亳州本地药商对他照顾有加、嘘寒问暖,陪伴他度过了最难的时刻。
在父亲10年苦心经营的基础上,陈梓雄又培养了一大批固定客户,23岁的他早就可以独当一面,生意上的事基本不需要父亲操心。“做生意要互利共赢,只想自己多挣钱是不行的。”这是陈梓雄的经营理念。
石文山:
甘做花茶生意的“小学生”
走进石文山的店铺,40多个花茶品种让人眼花缭乱,有黄山的贡菊、山东的玫瑰、广西的桂花、四川的桑葚和泰国的蓝蝴蝶等。“我这里每年走货大概300吨,花茶利润不高,全靠走量,所以诚信尤为重要。”石文山说。
石文山现年48岁,是家族中第一代做药材生意的,在他的带领下,许多亲友也投身这一行。2000年前后,石文山开始下乡收购亳州地产药材白术,加工后在药材市场上销售,慢慢地也赚到了一些钱。两年之后,石文山敏锐地发现花茶未来的前景广阔,于是决定率先入行、抢占先机。“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养生,这就为花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基础。”石文山说,自从转型以来,他的生意是一天比一天好。
做生意不是一帆风顺的,石文山也栽过跟头。要不来账,行情不好,都会赔钱。2004年,石文山刚入手10多吨货物不久,行情就像过山车一样跌到谷底,一下子赔了十多万元。这件事对石文山打击很大,他第一次栽这么大跟头,而且还是栽在自己最熟悉的品种上。后来,石文山每次进货都会考虑好行情、产量和流动量等多个因素,再也没出过这样的事儿。
石文山一年有4个月的时间在产地跑,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为花茶厂、饮片厂等客户挑选优质产品。虽然干了20年药材生意,但他仍然以学生的心态对待这一行,他总说药材学问大,要活到老,学到老。
“做生意不能总想着一夜暴富,而应该一步一个脚印。”石文山说,一夜暴富除了坑蒙拐骗,别无他法。现在是信誉社会,不管是哪一行,没有诚信是绝对做不下去的。
董先雷:
甘草让他苦尽甘来
“我叫董先雷,董存瑞的‘董’,先进的‘先’,雷锋的‘雷’,做生意必须要信誉至上,不然都对不起我的名字。”董先雷说。
董先雷今年47岁,从1997年开始做药材生意,如今已经23年了。在进入药材这一行之前,头脑灵活的董先雷和妻子前前后后干过不少小生意,一家人的小日子还算红火。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亳州的中药材市场发展迅速,涌现了一大批药商,董先雷也在亲友的带领下,走上了药商之路。
20多年来,董先雷专营甘草,始终不变。当时选择这一品种,也是受了亲友影响,甘草是大路货,行情相对稳定,很少有大起大落的情况,另外甘草加工工序简单,更容易上手。结合诸多因素,董先雷最终选择甘草。“甘草要薄利多销,虽然挣不了大钱,但也犯不了大错。”董先雷说。
创业维艰,20年前做生意比现在苦得多。药材生意不像表面那样光鲜,少不了许多粗活累活。董先雷记得,那时候他和妻子经常半夜起床切片,天亮时扛着大包爬上屋顶铺开晒干,蹬三轮几十里送货也是常有的事儿。最难的是去外地进货,甘草的原产地多集中在新疆、甘肃和内蒙古,路途遥远、风餐露宿,董先雷夫妻俩都曾多次独自外出进货,只为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药材。
“咱真心对客户,客户也会真心回报咱,几十年的生意中很少遇到糟心事儿。”董先雷说,他不求大富大贵,坚持诚信经营,生意顺顺当当就好。
许丽娟:
后来居上的女药商
“芡实,又被称为鸡头米,属于药食同源类中药材,芡实适合熬粥、煲汤,对哮喘、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病症药效显著。”许丽娟说。
2004年,婚后的许丽娟和丈夫需要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两人思来想去,决定做药材生意。相比其他药商,许丽娟入行算是比较晚的,起步资金只有2000元,家族中也没有从事药材生意的亲戚。一没钱,二没人,夫妻俩全凭着艰苦奋斗,在药材行业闯出了一片天地。
刚开始,许丽娟从丹皮、菊花做起,丈夫负责外出进货,她负责在家卖货,着实吃了不少苦。由于入行晚,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人家正在睡觉的时候,他们已经起来干活儿,也没有钱请工人,粗活累活都是自己干。“想要过得好,就只有好好干。”许丽娟说。
没有苦哪有甜。令许丽娟欣慰的是,夫妻俩的付出也得到了丰厚的收获,日子越来越红火。2008年,在朋友的推荐下,许丽娟开始尝试专营芡实,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芡实属于大路货,消费市场广阔,不单饮片厂需要,家家户户都用得上,再加上近年花茶市场的火爆,芡实的需求量就更大了。现在,许多花茶厂商与许丽娟达成了长期合作,就是看中了她的人品与信誉。
客户都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有了小合作,才有大合作。许丽娟说,她做生意不分大客户、小客户,哪怕自己少赚一些,也要给客户留下好印象。另外,她还坚持“质量第一位,利益第二位”的理念,产品只选用主产区肇庆地产药材。“诚信经营,保质保量,这就是我在行业中后来居上的法宝。”(记者魏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谯城公安分局城西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一名衣着单薄的老人迷路找不到家了,请求民警救助。赶到现场后,民警发现...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