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中国人的精彩故事
安徽亳州的一对夫妻,他们无偿献血19年,并签署志愿书,双双成为造血干细胞留样志愿者和器官捐献志愿者。丈夫丁伟,1970年12月出生,自由职业者;妻子刘荣萍,1972年10月出生,社区工作者。2019年5月,丁伟、刘荣萍入选“中国好人榜”。
“能救人,非常幸福”
提到第一次献血,丁伟、刘荣萍夫妻二人记忆犹新:“2000年春节刚过,我俩逛街时,路过一辆献血车,看到一则告示‘急需B型血,请伸出您的援助之手’。”刘荣萍正好是B型血,就问丁伟,能不能去献?“此前从没献过,身边也没有亲戚朋友献过,不知道献血对身体有没有伤害。”丁伟说,那时不少人对献血不了解,由于无知而产生恐惧。尽管当时夫妻俩还有些犹豫,但看到告示上的“急需”二字,便直接上了献血车。
原来,一位产妇大出血,急需B型血救命。刘荣萍二话不说撸起了袖子。抽血、化验后,她的血符合标准,工作人员立即抽了200毫升。在采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向他们普及了献血常识,告诉他们献血不会伤害身体健康。
“回家后,我们查阅书籍,对献血有了进一步认识。”刘荣萍说,后来听说那位产妇获得了足够的血液转危为安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幸福油然而生。无偿献血对生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己的血液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不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吗?从此,夫妻俩成为献血车上的常客,还把电话号码留给血站,有需要就打电话。
后来,刘荣萍、丁伟先后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只要身体允许,我们每年都去献血。能救人,非常幸福。”刘荣萍和丁伟说。
“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受夫妻俩的影响,刘荣萍和丁伟的儿子丁帅在部队过18岁生日那天,捐献了400毫升血,以此作为自己的成人礼。
2011年12月,济广高速公路亳州段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30多人受伤,救治过程中急需大量的血液,亳州血库告急。由于留了电话,亳州市中心血站第一时间联系丁伟、刘荣萍夫妇。“我当时正在上班,一接到电话,就赶紧向同事交接了手头工作往医院赶。”刘荣萍说。同时丁伟也带着回家探亲的儿子来到献血处。一家三口献完血后,又帮血站的工作人员做起了志愿服务,帮助维护秩序,接待献血者。
2013年,43岁的丁伟突发心肌梗塞,因抢救及时,丁伟被救了过来,由于身体原因,丁伟不适合再献血。于是,丁伟康复后,就加入了无偿宣传献血的志愿者队伍。
2015年,在亳州市红十字会、市中心血站等单位的支持下,经民政部门备案,刘荣萍、丁伟夫妇与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成立了亳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过去是单兵作战,今后有了组织,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刘荣萍说,4年间,协会成员从50多人发展到200多人。
“今后会继续做下去”
据亳州市相关部门统计,19年来,刘荣萍和丁伟献的全血、血小板血,总量达4.3万毫升,以一个120斤重的成年人含血量4500毫升计算,两人献血量接近10个成年人。
2018年底,夫妻俩看到一则新闻:四川一老人生前签署了捐献器官的志愿书,这位老人去世后,器官被移植给三个病人,从而拯救了他人的生命。夫妇俩深受感动,也萌生了捐献器官的念头,“将来我们去世后,与其一把火烧了,不如把器官捐献出来,留给需要的人。”2019年春节期间,夫妇俩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得到了家人的赞同。2019年4月4日,丁伟、刘荣萍一起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
爱的传递,没有终点。丁伟、刘荣萍夫妇成为亳州市无偿献血的带头人,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无偿献血的公益事业中来。他们说,会把无偿献血和宣传继续做下去。
(据中国文明网)
新闻推荐
“红色引擎”引领非公企业高质量发展 亳州高新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侧记
——亳州高新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侧记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