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亳州 今日蒙城 今日涡阳 今日利辛
地方网 > 安徽 > 亳州市 > 今日亳州 > 正文

陈抟对儒道佛三教融合的杰出贡献 (上)

来源:亳州晚报 2019-09-06 08:19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上)

陈抟

○修功军

陈抟所处的唐末五代至宋初,是一个封建割据、战乱不休的时期。如同北宋欧阳修所说:“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弒相寻”。“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国亡被弒者,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出现了“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的混乱现象。

陈抟自幼好学,志趣广泛,“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颇有诗名。”(《宋史·陈抟传》)。说明他读的是儒家的书。

陈抟前半生60岁之久都在力学和实践儒家学说,愿有朝一日能实现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者梦想,六十年的勤学苦练,殚精竭虑于科举仕途,儒家思想对陈抟的影响是极其深厚的,他怀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赴京都洛阳赶考,然而他却“举进士不第”(《宋史·陈抟传》)。即未考中。陈抟亲身经历了五代十国长期大乱的战争年代,看到了各地军阀和地方豪强重武轻文纷起割据,使一个完整的中华民族失去了整体,一个完整的国家四分五裂,山河破碎,他深感痛心,而发出了“银河洒落翠光冷,一派回环淡晚晖”的哀叹。

从此,陈抟考取功名的理想破灭了,遂不求录仕。儒家标榜的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不仅使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衰退,使人生的价值沦落而至虚无,文人志士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他既不想像黄巢那样领导农民起义,又不愿为摇摇欲坠的后唐王朝所用,更无力扭转乾坤,导致其虽胸怀大志而不能施展。

经过隋唐,道教义理已经得到很大发展,在与儒、佛二教的交叉融合中,道教以《老》《庄》和其他道教经典为依据,充分吸收儒家真心诚意和佛教止观、禅定等思想,使自己的道教哲学体系更趋严密。道教理论在乱世中进一步发展,道教在整个社会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重视玄静,强调内心炼养等特点的道教氛围对于饱读诗书,曾经宏图大志而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的陈抟无疑有致命的吸引力。洞府仙乡,成为他在现实中理想的安身立命之所。

从此,陈抟的人生观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奉道教为国教。因与老子同姓,便追认老子李耳为其皇族祖先,老子的家乡亳州,成为道教的圣地及活动的中心,直到唐末五代,亳州城乡仍然弥漫着道教的思想和文化。陈抟在家乡道教圣地成长,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于是他便从道教中寻找精神寄托。他离开家乡、由儒入道,隐居武当、游学四川、高卧华山,以老子、庄子、高僧麻衣道者为师。

陈抟既精通儒家经典及诸百家之学,又精通道家《老子》《庄子》等重要典籍,亦精通佛家养生之学,因而创先天易学,自成一家,成为宋代新的《易》学先源。

从历史背景上看,早在春秋时期就涌现了儒、道融合的思想渊源(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天下大乱,为了救世,思想家各自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就是其中的两大学派。

按照《史记》记载:老子研究道德,他的学说以自我隐秘和不求名分为宗旨。老子写了一本书,阐述了有关道德的内容,改善社会状况,变乱为治。孔子周游列国后,经过综合创新,形成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思想体系。

在春秋时,老氏所创立“道”的学派和孔氏所创立“儒”的学派之间,都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学派人物之间也表现友好往来。

孔子问礼于老子,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两处,庄子《南华经》中则有五处。关于孔子向老子问礼:有时间地点可考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孔子17岁时,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地点在鲁国的巷党。

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第三次是孔子53岁时,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

周朝是以礼治国,周礼是西周文化的一部分重要内容。老子是一位礼学大师,他曾担任过周朝史官,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执行礼仪。

孔子从小就学习礼仪,在鲁国是以知礼而闻名。孔子适周向老子学习礼仪,老、孔成为师生关系。孔子向老子学习礼仪的全部内容都收入《礼记》和《孔子家语》中,有具体礼仪,也有礼学理论,孔子继承了老子的礼学文化。

在哲学思想上,孔子继承了老子“道”的概念。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在具体内容方面,虽不大一致,但孔子与老子一样,也把“道”视为自己思想体系中的最高概念。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意思是说,我早晨得到了道,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

在政治思想上,“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对此也非常赞赏。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孔子也把无为而治的社会,看作最理想的社会。

老氏和孔氏学派的后裔,也不乏友谊。庄子是战国时代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庄子对儒家学说,概括为“内圣外王”。(《庄子·天下》)。意为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或外务社会事功。

庄子对孔子的态度,从总体看也是很尊重的,他认为孔子是一位品质高尚的世俗学者,孔子与老子一样认为社会“生病”了,但开的药方不同而已矣。[《庄子集释》卷9(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册第953页]。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对中国社会的政治、伦理、哲学、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史记》《庄子》等书,老子对孔子倡行“仁义”“礼乐”的做法,也提出一些善意的批评,这是老师对弟子的批评,还不能算是学派间的理论斗争,两人都表现出十分友好的态度。

新闻推荐

搭建企业联办服务平台

9月3日,记者从2019年亳州市智慧政务暨“互联网+企业开办”、公安全程网办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亳州市搭建了“亳州市企业...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亳药花海鹭鸟飞2019-09-05 11:08
评论:(陈抟对儒道佛三教融合的杰出贡献 (上))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