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窗随笔》序页
亳州历史上的文学家和诗人众多,诸如曹操、曹植、曹丕、李敬玄、李绅、薛蕙、薛凤翔、吴楚奇等,但专门从事诗歌文艺理论研究的却十分罕见,有历史记载且影响深远的仅有马位一人。
马位,字思山,号南垞、石亭,乾隆年间任刑部员外郎。若以家世论,是正经的官三代,其祖父马玠,原为永嘉知县,因在三藩之乱中以身殉国,被追授布政司参政,其父马逸姿官居江南布政使,退休后居亳州。
尽管出身官宦家庭,马位却并非纨绔子弟,特别喜欢结交出身贫寒的朋友。史料记载马位是神童,从小就天资聪颖,读书时一目十行,五六岁时能握大笔“作擘窠大书”,十岁时诗文水平已经很高,“工诗,惊座客”,年岁稍长些之后,学问更加融会贯通。
马位尤其崇拜唐朝诗人李贺,诗文与李贺神似。清朝礼部尚书沈德潜在《国朝诗别裁集》中评价马位:“诗品追摹李奉礼(即李贺),时与神合云。”其诗收录《南垞集》六卷,其中不乏吟咏亳州风物的佳作:
如《秋夜涡河舟中》:
秋尽归舟急,涡河烟水迷。
月明帆影黑,霜冷雁声低。
聚散增新感,江山忆旧题。
不堪衰草岸,人在秣陵西。
又如《重集李氏园亭》:
野色碧无际,园林刺眼明。
小亭临水坐,曲径踏花行。
芳树歇新雨,佳禽鸣晚晴。
旧游如昨梦,回首七年情。
马位不仅诗写得好,书法造诣也很高。其书颇有晋风,当时很受追捧,“世尤宝之”,做刑部员外郎期间,日常工作就是负责内廷文书。
乾隆己未年(1739年)秋,马位自京师返回亳州,“索居多暇”“聊写己意”,遂著《秋窗随笔》一书,阐述自己的诗学和文学见解。
该书是马位博览群书所作的片断札记,内容以论诗为主,也兼及散文,又旁及古音、方音、办伪、纠谬、辑侠、考据等,因没有严整的体系,故曰“随笔”,“秋窗”则表示写作的气候和环境。马位在书序中说:“今年余从北京归里门,索居多暇,著《随笔》一卷,半是秋窗风雨中所成,聊写己意,非敢尚论古人也。”
马位论诗主情,坚持“诗以言情”的观点,注重诗情之真、深沉与丰富。其书中云:“最爱王摩诘‘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之句一往情深。”又称赞:“少陵‘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太白“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风神摇漾,一语百情。这无疑是指李杜二诗中的情感丰富、浓郁。
对于诗情的体现,马位认为重在含蓄有味,特别推崇“言外之旨”,认为“道破则无含蓄也”,强调感情应引而不发,和盘托出容易致一览无余之病。如评论李益“早雁忽为双”一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含蓄的基础上,马位又提出“虚里摹神,所以超凡入圣耳”,以李白《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为例,强调应刻意写诗意之“虚”,通过虚映衬“实”。
其鄙视在字句上的“做作”:“诗固然不于字句求工,后人极意做作,不及也”,认为自然之诗是灵感触发,“宿慧人遇境便道出”,诗人一旦即景即情,便如化工肖物,着手成春,诗如天籁,而无需“极意做作”。除诗情、含蓄、虚实、灵感之外,马位还主张诗应该有“讽喻之旨”,无疑对当时的诗坛风气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可惜天妒英才,马位和他的偶像李贺一样英年早逝,生命定格在二十九岁,一代神童就此陨落,未能继续在诗学道路上做出更大的成就。沈德潜评曰:“年未壮而卒,岂天上又成白玉楼(代指李贺)耶”,令人扼腕。
新闻推荐
8月28日,亳州市暨谯城区联合开展2019年“护苗”“秋风”“净网”等专项行动,公安、市场监管、邮政管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