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坤和工人一起查看香菇长势
近几日,位于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民族村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喜获丰收。温室大棚内,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采收蘑菇,成千上万斤蘑菇正陆续走出大棚,成为餐桌上的一道道美食,当地村民也从中受益颇丰。
“这小小蘑菇,撑起了我们的‘致富伞’。”基地负责人孙坤说。
小蘑菇大效益
在孙坤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热火朝天的蘑菇采收景象。走进蘑菇大棚,一阵清香扑面而来。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菌棒上,钻出朵朵香菇和平菇,长势喜人。工人们手脚麻利,挑选、采摘、装筐,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功夫,成筐的新鲜蘑菇离开熟悉的菌棒,即将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孙坤介绍说,这批蘑菇是从今年10月份开始种植的,两个多月即可成熟上市,产量可以达到3万斤以上,每斤纯利润1块多钱,总共能够获利三四万元。
据了解,蒋楼民族村食用菌生产基地成立于2017年10月,建成标准食用菌生产大棚10个,每棚300平方米。建成当年,村民就引进香菇和平菇种植,但由于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以及缺乏种植经验等原因,效益不是十分理想。直到孙坤接手之后,这种情况才明显好转,种植的蘑菇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每个大棚年收益可达1万余元。
“现在看来,种蘑菇比打工强多了。”孙坤说,自己之前在深圳打工,每年也能挣个五六万块钱,但比起种蘑菇的收入,还是差了不少。孙坤早年间曾经尝试过蘑菇种植,但是效益不是很好,不得已才选择外出打工。2018年国庆节期间,孙坤回乡探亲,村支书蒋成斌登门拜访,劝说懂技术的孙坤带头种植蘑菇,并承诺村里将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包括无偿使用大棚、土地资金减免和技术人员专门指导等等。孙坤听到这些承诺后,原本打鼓的心里顿时有了底儿,准备大干一场。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孙坤回到家乡,从外地购买了2万个菌棒,又搞起了他的蘑菇种植。这回搞得可是有声有色,不仅自己看到了效益,还为村里提供不少就业岗位,带动了村民共同致富。
一户带助致富
产业发展不仅富了带头人,还给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当前,正值蘑菇采收旺季,每天蘑菇大棚里都会有十几个工人干活,其中有不少是村里的贫困户。孙坤介绍说,村里贫困户基本上都是岁数大的,身体也不是很好,根本干不了重体力活,蘑菇大棚里的工作正好适合他们,只需要完成采摘装筐这类轻活儿,每天就能挣个五六十块钱。“采蘑菇不咋累,还挣钱,比俺种地好多了。”贫困户孙玉良说,他把自家的几亩土地流转出去,平日里来蘑菇大棚务工,每年能有上万元的收入,完全可以满足生活所需。
“蘑菇效益虽好,但是风险也大。”孙坤说,由于蘑菇种植刚刚起步,所以他并没有着急将10个大棚全部投入种植,而是先种了1棚平菇和2棚香菇,以此作为蘑菇“试验田”。经过两个月的日夜辛劳,孙坤种植的蘑菇以优惠的价格和上乘的品质获得市场认可,这使他对蘑菇种植充满信心。
最近,孙坤正谋划着扩大种植规模,还有意购置机器生产菌棒,更好地发展蘑菇事业,带动周边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既然认准了蘑菇种植,就要好好走下去。”孙坤说。
好政策促发展
“要不是政策支持,我的事业也不会那么顺利。”孙坤说。
据了解,蒋楼民族村小蘑菇种植基地,是谯城区民宗局通过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持,由富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建的产业扶贫基地。基地总投资17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25万元,该项目是全区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亮点。谯城区民宗局多次深入蒋楼民族村调研,对食用菌种植基地项目进行严格的实地考察,确保了项目顺利落地、开花、结果。
种植蘑菇看着简单,真干起来可没那么轻松,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为此,牛集镇特意从外地聘请了技术员,专门指导蘑菇种植中的技术问题。孙坤介绍说,技术员来自我国食用菌主产地河南省泌阳县,拥有30多年的蘑菇种植经验,可谓是见多识广。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种植的蘑菇,无论是品相还是口感均是上乘。另外,蒋楼村特意抽派村干部揣玉松,作为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帮扶负责人,解决了蘑菇的销路问题。
揣玉松介绍说,食用菌种植基地虽然才刚刚起步,但是未来可期。种植基地未来年经济效益可达30万元,每年拿出5万元交给村里作为扶贫专项资金,并且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到基地务工。目前,已有2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实现了稳定脱贫愿望。
(记者魏军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24日,省妇代会代表、谯城区青云分校校长刘春玲和四位教师,与省妇代会代表凌瑞一行来到谯城区五马镇李枣园小学奉...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